感染甲流后不能硬扛,医生提醒:记得5个特效药,早吃早痊愈!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8 17:05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2018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我年轻、我抗一抗就过去了。”——这是很多人得了甲流后说的第一句话,也是医生最不愿意听见的那句。

最近,甲型流感(H1N1)又开始在各地“刷存在感”。朋友圈里,发烧、全身酸痛、咳嗽“像狗叫”的人越来越多。医院里,发热门诊排起长队,抗病毒药都快抢光了。

但最危险的,不是病毒本身,而是你对它的不当轻视。

很多人一听“流感”,本能就想起小时候打喷嚏、流鼻涕那种“小病”。

但实际上,甲型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播极快、症状极重、并发症风险极高,远不是“普通感冒”能比的。

甲流的典型表现,是发病急、烧得高、身体疼、咳得狠。有的人上午还在上班,下午就烧到39℃,晚上就躺床起不来。严重时,甚至会引发肺炎、心肌炎,甚至脑炎。

根据国家流感中心的数据,2024年冬季甲型流感病例数比去年同期上升了41.2%,青少年和老年人是重症高发人群

你以为熬一熬、睡一觉就好了?医生会告诉你:“甲流不是靠扛能扛过去的。”

它不像伤风感冒那样自限性强,特别是一些体质差、基础病多的人,拖得越久,病毒复制越猛,并发症的风险也在不断放大。

2023年《中华传染病杂志》的一项临床研究指出,甲流感染后48小时内服用抗病毒药物,能显著缩短病程、降低重症率;但如果超过72小时才启动治疗,疗效会明显下降。

所以,不是“扛一扛”,而是“抢时间”

说到这,很多人就要问了:“那我到底该吃什么?”别急,医生常用的5类抗甲流药物,已经被临床验证有效、安全,关键是——早吃早好,不吃拖着只会更糟

这几乎是甲流治疗的“明星药”。属于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能有效阻断病毒复制,适用于成人和1岁以上儿童

需要注意的是:

尽量在发病48小时内服用

成人常规剂量为每次75mg,一日2次,连用5天

肾功能不好的人要按医生指导调整剂量

也是一类神经氨酸酶抑制剂,但它是吸入型。适合不方便口服、怕恶心呕吐的患者。

每天吸入2次,每次2吸,共5天

哮喘或慢阻肺患者慎用,可能诱发支气管痉挛

这类药物不抗病毒,但能有效缓解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配合抗病毒药使用,双管齐下效果更好

高烧>38.5℃时服用退烧药

切忌多种退烧药叠加使用,避免肝肾损伤

属于广谱抗病毒药,能抑制多种流感病毒,但疗效略弱于奥司他韦,常用于预防或早期轻症

成人每日3次,每次200mg,连用5天

不推荐单纯依赖此药治疗中重度甲流

用于重症或病毒合并感染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能擅自服用

有些人一旦感染甲流,发展成重症的几率远高于常人。他们不是“扛一扛”,而是要“马上就医”。

这5类人群千万别拖:

65岁以上老人

5岁以下儿童

有心脏病、糖尿病、哮喘等慢病的人

孕妇

免疫力低下者(如肿瘤、器官移植、HIV感染者)

这类人一旦出现高烧、呼吸急促、意识模糊、持续呕吐等症状,立即就医,不能等

再提醒一遍:甲流不是感冒,不能乱吃“感冒药”对付。

市面上很多“感冒灵”“快克”“复方氨酚烷胺”等,主要成分是止痛退烧、抗组胺和解热药,对病毒本身几乎没有抑制作用,更谈不上治疗。

真正有抗病毒作用的,只有上面那几种处方药。

多喝水

发烧出汗多、呼吸快,身体极易脱水。别等口渴才喝水,每小时小口喝几次温水,比一次灌下一大杯更有效。

卧床休息

不要逞强上班上学。身体在打仗,你还在加班?只会打成重症。

保持室内通风

每天开窗2~3次,每次15分钟,别把病毒闷在屋里反复吸。

饮食清淡,避免辛辣油腻

食欲差时可喝粥、吃汤面,重症时建议少量多餐,减轻胃肠负担。

戴口罩,防传染别人也保护自己

甲流传播快,一个喷嚏就能“覆盖全屋”。戴口罩,勤洗手,别当“病毒搬运工”。

每年,甲流会在冬春季节冒头一次,像一个不定时炸弹,你不理它,它就炸你一下。

真正可怕的不是病毒本身,而是:

误把甲流当感冒

发烧3天不就医

坚信自己“年轻能抗”

胡乱吃药或拒绝吃药

这些,才是真正让医生无奈、让家人揪心、让病情恶化的“幕后黑手”。

所以——如果你已经中招,请别硬扛;如果你还没中招,也请做好防护。

别让一次病毒感染,变成一次命运的转弯。

划重点

甲流不是感冒,不能拖不能扛

抗病毒药物要尽早服用,48小时内最佳

高危人群一旦感染,立刻就医

别乱吃药,更别迷信偏方

治疗+休息+防护,一个都不能少

这个冬天,别让你的小病,变成家里的大事。

参考文献:

国家流感中心.《2024年中国流感监测周报》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来源:清散健康科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