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年乔冠华逝世葬礼安排起争议,章含之提出三个要求,中央:同意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8 17:09 2

摘要:消息从医院传出时已临近深夜,乔冠华病逝,按惯例,外交部需与组织部门,协商丧事安排,但妻子章含之,当场提出三条要求,令全场一时语塞。

《——【·前言·】——》

乔冠华去世后,章含之拒绝官方葬礼、拒登讣告、拒进八宝山。

三条请求直插体制核心,葬礼成了较量的现场。

消息从医院传出时已临近深夜,乔冠华病逝,按惯例,外交部需与组织部门,协商丧事安排,但妻子章含之,当场提出三条要求,令全场一时语塞。

“不办官方遗体告别。”

“不登讣告。”

“骨灰带回家,不进八宝山。”

处理乔冠华丧事的领导小组,随即陷入僵局。

第一条直接取消了礼节安排,本该由高层统筹、外交系统集体出席的追悼程序,突然被一纸否决。

当时外交部一名退休官员听闻此事,私下表示:“这是头一次,完全没先例可循。

章含之不想搞形式,坐在北京东郊那栋老宅里,冷冷说:“来告别的,是真朋友,用不着喊人。

但她也清楚,取消仪式并不代表无人前来。

告别仪式当天,灵堂未作公开布置,却仍有数百人自发前来。

不少是当年出使非洲、亚欧的外交官,也有乔冠华曾一手提携的青年干部。

有人穿军装,有人带白花,排队入场时没有广播、没有礼宾,只有一张旧照立在灵位前。

这场告别持续四小时,没人讲话,章含之站在角落,只说了一句话:“谁愿来,谁记得他,这就够了。

新华社原本拟定了讣告格式,《人民日报》也准备留版面。

但章含之明确写信:“不发消息,不开追思会,不做专题”,她没有做任何解释。

只有一位当年参与起草稿件的编辑回忆:“她不信报道能表达他,也不信时代能安稳他。

拒葬八宝山,是最难的一项。

按级别安排,乔冠华具备进入八宝山正位的资格,但章含之说:“他生前从未提过八宝山,倒是多次讲到,山边水边,人能入眠。

八宝山方面曾做挽留,外交部也有意劝导。

章含之只回了一句:“不合适”,骨灰暂存八宝山骨灰堂三天,三天后亲自取回,带回西郊住宅。

骨灰就摆在书房里,旧沙发旁,木盒未封。

三条请求交上去后,外交部迟迟未批,涉及正部级干部的丧事,安排需多方联合审批,尤其是“拒绝登报”一项,事关宣传口径,需高层同意。

章含之的理由不长,但写得很直接:“此人一生淡泊,少言功绩,人走之后,安静比光环重要。”

最终的处理意见,从中南海传来:“尊重家属意愿,简办。”

只一句话,盖章之后,流程即刻生效,这份处理意见,在葬礼史上罕见。

灵堂设在西山一处旧宅内厅,三扇纸门上贴着白布,没有挽联。

来吊唁的人被告知:“不送花圈,不写悼词,不戴黑纱”,进屋默哀一分钟,自行离开。

乔冠华遗体由协和医院送出,未走八宝山专线,而是直接转往殡仪馆,过程无人跟拍,无留档。

章含之亲自为乔冠华穿衣,选了一件藏蓝色中山装。

衣袋里放着一支旧钢笔,和一份翻阅多次的讲稿,没有佩章,没有领针。

送别后第三天,骨灰盒被取出,装入旧木箱中,黑布包角,一路搬回家。

那天雨大,几名年轻外交官自愿帮忙,她没让进屋,只自己端着盒子走进书房。

这一年,骨灰不进公墓、不出家门,静静搁在靠窗的一处木柜上。

一年后,章含之带骨灰前往苏州,选定一处靠近太湖的公墓地块,周围无高碑,无陵园碑林,只有一片低缓的土丘和湖风。

整个落葬过程不超半小时,未置棺木,骨灰盒直接下土,封泥压实后,一块石板掩顶。

全程无摄影、无旁观、无官方人员,只有一朋友从上海赶来,站了五分钟没说话。

乔冠华安葬苏州东山华侨公墓三年后,江苏盐城市相关部门联系章含之,表示愿为乔冠华迁建纪念专区,将其安葬于盐城烈士陵园。

盐城有其理由,乔冠华出生于此,读书于此,是当地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象征。

地方档案部门,甚至主动送来乔冠华,早年读书时的作文与演讲稿影印件,上有“乔同学”字样,和教师评语。

章含之收到材料后看了很久,没说话,几天后回信:“迁可以,但碑不改。

2003年春,骨灰迁至盐城烈士陵园,新的墓区开辟在,松柏围绕的东侧坡地。

仪式依旧简单,盐城市政府组织了小型纪念会,未邀中央官员,未设官方致辞。

但这座新墓的设立,并未终结一切。

六年后,乔冠华与前妻龚澎的子女,提出新的请求。

他们说得很坦率:“母亲埋在苏州,父亲埋在盐城,两个地方来回扫墓,实在奔波。

他们也提到,龚澎去世时曾留下口信:“将来愿与乔合葬”,而乔冠华晚年也问过章含之:“将来是否一起?”

那晚没有回应,多年后,章含之也没否认,她点头同意:“他们先走一步,就归一起。

2009年,乔冠华骨灰第三次迁动,一部分返回苏州,与龚澎合葬。

东山墓园开出独立地块,保留原碑,并在新墓区重建双人合葬墓,石碑仍不写官衔,仅并列两名:龚澎、乔冠华。

当年落葬场面无声,只有两个子女在场,摆了一束百合,挖土、放盒、封碑,全程未拍照,未录像。

章含之未到场,但在家中点了三炷香,也做出另一个决定:将乔冠华部分骨灰,迁至上海福寿园。

此举出人意料,但并不突兀。

乔冠华青年时代曾在上海求学、从事新闻工作。

1930年代末至抗战初期,这座城市是他“思想活跃、眼界打开的地方”。

章含之知道这些,“他说过很多次,想再看看法租界。

2002年,乔冠华骨灰盒分装,存入福寿园一处隐蔽地块,非公开纪念区域。

这块私人纪念区由章含之自费修建,每年清明,她会托人带一束黄菊,放在园内小径右侧。未挂名,未登记。

外界曾批评这一切安排“过于个人化”,有人说“乔冠华的贡献不应如此沉默”。

章含之并不回应,但留下过只言片语:“人一生归处,不在级别,在于人记得什么。

在所有落葬点上,乔冠华的墓碑没有一次提到职衔

没有“新闻司司长”,没有“常驻联合国代表”,也没有“外交部发言人”。

外交部曾数次建议修改,甚至准备了标准碑文初稿。

章含之逐一划掉,认为:“如果评价一个人,要靠葬礼的规模、讣告的长度、祭文的热度,那这人一生就太脆弱。

乔冠华生前留下的遗产极少。

去世时账户上仅有2000元丧葬费,无房产、无存款、无稿酬汇总表。

章含之亲自清点全部遗物,除去衣物,最多的是外交讲稿与翻译笔记,装了五个文件箱。

这些材料,她未送档案馆,只挑出部分重要手稿,交给国家图书馆,其他留在自己手中。

直到晚年,她仍保持每年探访三处墓地的习惯。

苏州一处,盐城一处,上海一处,每到一处,带相同的香、花、纸,不做仪式,不讲悼词。

“死可以有声,墓要无声。”这是她晚年留下的唯一题记。

刘建民:《乔冠华与中国外交:从延安到联合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第268-301页。

章含之:《往事并不如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40-187页。

来源:史论纵横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