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医生,我这一周小便快一百次了,是不是肾虚?”坐在诊室里,63岁的李先生语气满是焦虑。他面容浮肿,眼神昏沉,裤脚还没坐稳就赶着再去厕所。
“医生,我这一周小便快一百次了,是不是肾虚?”坐在诊室里,63岁的李先生语气满是焦虑。他面容浮肿,眼神昏沉,裤脚还没坐稳就赶着再去厕所。
当B超探头划过他的腰部,屏幕上那两个模糊的黑影却让我心头一沉——双肾萎缩,功能几乎丧失殆尽。
他还不知道,这不是肾虚,而是肾坏了。
李先生是退休工人,年轻时在一处工厂工作,日夜倒班已成常态。“小便次数多”是他十几年来的老毛病,但他总说“多排点尿是好事”,把医生的忠告当耳边风。
频繁小便并不一定是“虚”,有时是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出了问题。肾脏的滤过系统如同城市里的污水处理站,若一旦损坏,代谢废物无法清除,积蓄在体内,便是灾难的开端。
尤其是夜尿频繁,往往提示肾功能在逐步下降。在李先生的病程里,最早的信号其实早已敲响,只是他一直没有听见。
一个63岁的普通人,为什么会在没有明显剧痛的情况下“无声地”丢掉双肾?这个问题值得所有人警惕。
我翻阅了他的病历:高血压史15年,血糖控制不佳,且喜欢咸食,每天早饭一碗咸菜粥,晚餐少不了腌制食品。他曾因“尿蛋白”被建议肾科随访,却一次都没来。
慢性肾病(CKD),正是这样一个“沉默的杀手”。它在我国成人群体中的患病率已高达10.8%,但知晓率却不足13%。多数患者直到肾功能仅剩三分之一时才意识到问题。
正常肾功能的丧失是不可逆的,一旦进入终末期,治疗选择只剩透析或移植。
对比李先生的病程,如果他在五年前就开始规律降压、限盐、控制血糖,今天的结局或许就截然不同。
肾脏坏死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而是日积月累的“慢性溃败”。高血压会损伤肾小动脉,类似水管压力过大造成爆裂;而高血糖则像糖浆黏住滤网,影响代谢废物的排出。
蛋白尿、水肿、贫血、乏力,这些都是CKD的常见信号。可现实中,它们常被误解为“老了”“体虚”“肾亏”,从而延误诊治。
在临床中,类似李先生的病人并不少见。即使我们一次次提醒,但在没有剧烈疼痛前,他们总是抱着“没啥大事”的侥幸心理。
肾病早期几乎没有症状,只有定期体检才能发现蛛丝马迹。
我记得有个50岁的司机,年年体检被提示“微量蛋白尿”,但他总说:“我还不是照样开长途?能出啥问题?”直到有一天突然昏迷,检查发现肌酐高达1200μmol/L,濒临尿毒症。
肌酐是评估肾功能的重要指标,但它升高通常出现在肾功能已严重受损的后期。就像水库干涸时,才露出底部的裂缝。
医生强调的“定期查尿常规、肾功能”,并非危言耸听,而是让你在危机之前就做出改变。
每年做一次尿常规和肾功能检查,是对自己身体最基本的尊重。
李先生的结局,并非完全没有反转的可能。若他能在蛋白尿阶段就重视生活方式干预,或许还能保住部分肾功能。
在治疗方案方面,西医强调“控制基础病、延缓进展”,中医则更注重“调脾补肾、行气利湿”,两者结合,常能事半功倍。
我常给患者推荐的日常调养方案包括:每周至少快走5次,每次30分钟;晚饭后不喝浓茶;避免夜宵,控制在每周不超过2次;每日食盐摄入少于5克。
饮食中减少高钠、高蛋白的摄入,有助于减轻肾脏负担。
中医角度上,肾主藏精、主水,肾虚并非单一概念。若频繁夜尿伴腰膝酸软,可考虑中医辨证施治,如六味地黄丸一类,但必须在医嘱下使用。
肾病患者常伴有焦虑、失眠、疲惫等心理问题。情绪调节同样重要。一个心态平和的人,往往更能配合治疗。
我曾遇到一位患者,虽已进入透析阶段,却每天坚持练气功、晒太阳、写日记,肾功能稳定了三年。他告诉我:“我虽然透析,但我不躺平。”
这让我意识到,疾病不是人的终点,放弃才是。
对比之下,李先生在确诊后几乎一蹶不振,觉得“肾都坏了,还能活多久”。我花了很多时间,才让他理解:即使双肾功能丧失,现代医学依然能帮助他维持较高生活质量。
终末期肾病并不意味着生命结束,而是新的生活方式开始。
肾病的防线,远在透析之前。任何一次体检、一次血压控制、一次饮食调整,都可能是决定命运的分水岭。
我想起一句话:“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对疾病的无知。”李先生的问题,不是肾病本身,而是他一直以为“这不算病”。
如今,他已开始规律进行腹膜透析,我希望他还能看到孙子的大学毕业,看到自己的人生并未因肾病而止步。
中国肾病患者总数已超过1.2亿,每年新增尿毒症患者超过13万人。可悲的是,大多数人在疾病早期都有过“被提醒”,却也都“没当回事”。
肾脏没有痛感神经,它不会喊疼,但却能悄无声息地毁掉一个人。
如果你现在经常夜尿、浮肿、乏力、尿中泡沫多,请不要犹豫,去医院查个尿常规和肾功能。不要等到身体“沉默的求救”演变为无声的崩塌。
就像李先生事后懊悔地说:“医生,我早该听你的。”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张新春,李小霞.我国慢性肾病流行病学现状与防控对策[J].中华肾脏病杂志,2023,39(1):3-8.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年修订版)》[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
[3]胡志斌,李远清.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4,31(5):1-5.
你是否也曾忽视过身体发出的“微小信号”?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故事,点赞、转发,让更多人关注“沉默的肾脏”!
来源:健康十万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