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重阳丨重阳:跨越千年的温情与传承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8 16:36 1

摘要: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璀璨星河中,重阳节恰似一颗温润的明珠,它沉淀着千年时光的厚重,流淌着细腻的人文底蕴。它从不只是一个标记时序的节日,更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基因的重要载体,将“敬畏自然”“感念亲情”“祈愿安康”等多元内涵与独特的东方韵味熔铸其中。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璀璨星河中,重阳节恰似一颗温润的明珠,它沉淀着千年时光的厚重,流淌着细腻的人文底蕴。它从不只是一个标记时序的节日,更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基因的重要载体,将“敬畏自然”“感念亲情”“祈愿安康”等多元内涵与独特的东方韵味熔铸其中。

重阳溯源:

从“季秋祭天”到“全民佳节”

重阳节的根,深扎在先秦时期的“自然崇拜”与“时序认知”中。《吕氏春秋・季秋纪》记载:“是月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彼时的九月初九,是古人祭祀天帝与祖先的“季秋大祭”,人们以丰收的谷物、牲畜为祭品,感谢天地馈赠,祈求来年顺遂,这是重阳节“祈福”基因的最初模样。而“重阳”之名的由来与古人的“阴阳五行”观念密不可分。“九”为阳数之极,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称“重阳”;又因“九”有“长久”之意,便天然与“长寿”的祈愿绑定。

真正让重阳节走出祭祀仪式成为民间节日的,是汉代的“桓景避灾”传说,这一传说被视为重阳节登高、佩戴茱萸等习俗的起源。桓景是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中记载的人物,师从费长房,师父预言九月初九他家将有大灾,叮嘱他“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桓景依言而行,举家登高,果然躲过灾祸。这个充满神话色彩的故事,让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成为重阳节的核心习俗,在民间迅速流传。

到了唐代,重阳节迎来文化升级,朝廷将其定为官方节日,官员放假欢度,文人墨客更是以重阳为题挥毫泼墨。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将登高时的思乡之情写得入木三分;李白的“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则道出了赏菊饮酒的洒脱。明清时期,重阳节已形成“登高、赏菊、佩萸、饮酒、食糕、敬老”的完整体系,成为与春节、中秋齐名的“全民佳节”。

重阳习俗:

秋景里的“仪式感”与“生活智慧”

重阳节的美好,在于它将秋日的景致与生活的智慧揉进每一项习俗,让“过节”不再是简单的仪式,而是与自然对话、与亲人相守的温暖时光。

1. 登高:向山而行,藏着对“平安”与“团圆”的祈愿

“登高”是重阳节最具标志性的习俗。从汉代的“避灾”传说,到如今的“亲近自然”,它始终是重阳节中最动人的风景。古人登高,多选在近郊的名山、楼阁或塔台,清晨便扶老携幼出发,一路赏秋景、话家常。唐代长安的大雁塔、宋代汴京的开宝寺塔、明清苏州的虎丘山,都是当时百姓登高的热门去处。

对文人而言,登高是抒怀的契机。杜甫在《登高》中写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借秋日山景抒发半生漂泊的感慨;而杜牧的“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则记录了与友人登高饮酒的惬意。对百姓而言,登高是团圆的仪式,全家人在山顶远眺,长辈为晚辈系上茱萸香囊,晚辈为长辈斟上菊花酒,一句“愿您长寿”,便将亲情与祈愿融进秋风里。现在仍有很多人在这一天带着长辈去公园的观景台、江边的步道登高,将那份与家人共享秋光的心意传承下去。

2. 赏菊饮菊酒:秋日里的“傲骨”与“养生”

重阳节恰是菊花盛放的时节,古人爱菊,不仅爱它“凌霜绽放”的傲骨,更爱它“清热养生”的功效,于是便有了“赏菊”与“饮菊花酒”的习俗。唐代是赏菊的黄金时代,长安的宫廷与民间都会举办菊花宴,桌上摆着插满菊花的瓷瓶,杯中盛着菊花酒,文人墨客以“菊”为题吟诗,胜者可获“菊魁”的美称。宋代时,赏菊之风更盛,开封的百姓会在重阳节当天去“菊园”赏菊,品种多达数十种,黄的、白的、紫的菊花铺满园地。

菊花酒的酿造也颇有讲究。重阳节前,人们采摘新鲜的菊花,与糯米、酒曲一同浸泡发酵,待到重阳当天开封饮用。古人认为“重阳饮菊花酒,可延年益寿”,《西京杂记》便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如今,虽少了自酿菊花酒的习俗,却有了菊花普洱茶、菊花蜜饮等新式饮品,人们仍会在重阳节为长辈泡上一杯,让秋日的清润暖透身心。

3. 佩茱萸吃重阳糕:藏在细节里的“祈福”与“孝心”

“茱萸”是重阳节的平安符。茱萸气味辛烈,古人认为它能驱邪避灾,于是便将茱萸枝插在门楣上,或将茱萸果实装入香囊带在身边。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便写尽了重阳节佩茱萸的习俗。

“吃重阳糕”则藏着“敬老”的心意。重阳糕以糯米为原料,表面撒上红枣、核桃、芝麻,有的还会印上“寿”字,因“糕”与“高”谐音,象征“步步高升、长寿安康”。在这一天,买些重阳糕与长辈分享,甜糯的口感里,满是孝心与温情。

重阳内核:

“敬老”与“长寿”的千年坚守

重阳节能跨越千年而不衰,核心在于它始终承载着“敬老”与“长寿”的情感内核,这是中国人最朴素的愿望,也是传统文化中人文关怀的集中体现。

“敬老”是重阳节的灵魂。早在汉代,朝廷就会向高龄老人赏赐“鸠杖”,一种顶端雕刻着斑鸠的手杖,象征“老有所养”;唐代时,官员会在重阳当天探望退休的长辈,送上米面与衣物;明清时期,民间有“重阳敬老宴”的习俗,家族中的晚辈会向长辈行跪拜礼,听长辈讲述家族故事。1989年,我国正式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更是让“敬老”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如今每到重阳节,社区就会组织志愿者为孤寡老人理发、打扫房间,学校会让学生为爷爷奶奶捶背、洗脚,企业会为退休员工举办茶话会……这些举动,都是对“敬老”传统的传承。

“长寿”是重阳节的初心。从汉代的饮菊花酒求长寿,到宋代的吃重阳糕盼安康,再到如今为长辈体检、送保健品,人们对长辈健康长寿的祈愿从未改变。这份祈愿,不只是对长命百岁的追求,更是对能够多陪伴长辈的渴望。

重阳新声:

传统节日的“当代活力”

如今,重阳节虽少了古代“祭天”“佩萸”的仪式,却以更贴近现代生活的方式焕发生机,让传统与创新碰撞出温暖的火花。“重阳主题市集”成为新潮流,摊位上摆着手工重阳糕、茱萸香囊、菊花茶,还有现场教授“菊花剪纸”“糕饼制作”等,年轻人带着长辈逛市集、做手工,笑声里满是节日的热闹。在文化传播上,重阳节也有了新形式。在短视频平台上,“给爷爷奶奶拍重阳vlog”成为热门话题,年轻人用镜头记录与长辈过重阳节的日常;博物馆推出重阳特展,展示古代的茱萸香囊、重阳糕模具、菊花酒器……让人们感受重阳节的历史底蕴。

这些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让重阳节“活”了起来,它不再是书本里的“古代节日”,而是我们能亲手触摸、亲身感受到的生活仪式。

从先秦的“季秋大祭”到如今的“敬老节”,重阳节走过了千年时光,却始终像秋日里的一束暖阳,温暖着中国人的心灵。今年的重阳节,不妨带着长辈去公园赏一次菊,为他们买一块重阳糕,听他们讲一讲过去的故事……愿这份“敬老、感恩、团圆”的传统,能像秋日的枫叶一样,红透岁月,代代相传。

来源:东方广电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