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通常在公历10月8日或9日到来。寒露时节,气温明显下降,露水更冷,接近凝结成霜,是深秋的标志。围绕寒露,民间有许多说法、谚语、习俗和养生智慧,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通常在公历10月8日或9日到来。寒露时节,气温明显下降,露水更冷,接近凝结成霜,是深秋的标志。围绕寒露,民间有许多说法、谚语、习俗和养生智慧,
寒露分为三候,每候5天,代表自然界的变化:
候鸿雁来宾:鸿雁大举南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
二候雀入大水为:雀鸟消失,海边出现大量蛤蜊,古人误以为雀鸟化为蛤蜊。
三候菊有黄华:菊花普遍开放,是寒露最具代表性的花卉。
2. 气候谚语
早寒露冷飕飕,晚寒露暖悠悠”:寒露来得早,预示冬天可能寒冷;来得晚,冬天可能偏暖。
上午寒露,大雪封门;下午寒露,单衣过冬”寒露交节在上午,预示冬天严寒;在下午,则冬天可能偏暖。
“白天寒露,单衣过冬;夜间寒露,穿大袄”与上条类似,强调寒露交节时间对冬季冷暖的预示。
寒露寒露,遍地冷露”**:表示寒露时节露水寒凉,天气明显转冷不怕八月十七雨,就怕八月十七晴”:农历八月十七常为寒露,下雨预示秋冬雨水充足,晴天则可能干旱。
二、农事与农业谚语
寒露是秋收、秋种、秋管的关键时节,农谚反映了对农时的重视:
“寒露时节人人忙,种麦、摘花、打豆场”**:北方收玉米、棉花,南方收晚稻、种油菜等。
寒露到霜降,种麦莫慌张”:寒露前后是北方冬小麦播种的最佳时期。
“寒露收豆,花生收在秋分后”:指导大豆、花生的收获时间。
寒露不摘棉,霜打莫怨天”提醒农民及时采摘棉花,以免霜冻损失。
寒露收山楂,霜降刨地瓜”指导不同作物的收获顺序。
三、传统习俗
登高赏菊:寒露时节秋高气爽,层林尽染,人们登高望远、赏菊饮酒,寓意避灾祈福。
吃花糕:因“糕”与“高”谐音,寓意“步步高升”,是寒露时节应节食品。
吃螃蟹、饮菊花酒:寒露时节雌蟹肥美,菊花酒被认为有延年益寿之效。
品寒露茶:寒露前后采制的茶叶甘醇清冽,被视为佳品。
秋钓边:气温下降,鱼儿游向浅水区,是钓鱼的好时节。
四、养生与生活谚语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提醒寒露后不要再穿凉鞋,注意保暖,尤其是脚部。
“寒露吃芝麻,来年不咳嗽”:芝麻有润燥滋阴作用,可应对秋燥。
秋之燥,宜食麻以润燥”:推荐食用芝麻、糯米、蜂蜜等润燥食物。
一场秋雨一场寒”:强调寒露后气温持续下降,需及时增添衣物。
五、其他说法
中秋压寒露,有雨不要下”:中秋与寒露相近时,若下雨可能影响秋收,预示冬天更冷。
寒露有雨,冬雪早”:寒露当天下雨,预示冬天可能来得早、雪量大。
寒露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承载了丰富的自然观察、农事智慧、民俗文化和养生经验。这些说法和谚语,既有对气候的预测,也有对生活的指导,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智慧。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