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光棍误入鬼宅,好心分给少妇半张饼,意外抱得美人归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8 15:47 1

摘要:晋代建兴年间,并州雁门郡有个名叫石大的年轻人,年过三十仍未娶亲。石大父母早逝,家境贫寒,靠着祖传的两亩薄田和一手好木工活计度日。他生得高大魁梧,面貌憨厚,因家贫又不会花言巧语,始终没有姑娘愿意嫁他。

晋代建兴年间,并州雁门郡有个名叫石大的年轻人,年过三十仍未娶亲。石大父母早逝,家境贫寒,靠着祖传的两亩薄田和一手好木工活计度日。他生得高大魁梧,面貌憨厚,因家贫又不会花言巧语,始终没有姑娘愿意嫁他。

这年秋天,石大接了一单活儿,到三十里外的王家村为富户王员外打造家具。工期紧迫,他连夜赶工,直到月上中天才完工。王员外留他住宿,石大惦记家中即将成熟的庄稼,执意连夜赶回。

月色朦胧,秋风萧瑟。石大背着工具箱匆匆赶路,行至半途,忽然狂风大作,乌云蔽月,顷刻间大雨倾盆。荒郊野外无处躲避,石大四下张望,见不远处有座宅院,忙奔去敲门。

敲了半晌,门“吱呀”一声开了条缝,一个白发老妪探出头来:“谁啊?”

石大抹去脸上雨水,恭敬道:“老人家,我是过路的,遇雨无处躲避,求行个方便。”

老妪打量他片刻,点点头:“进来吧。”

宅院颇为宽敞,却冷冷清清,不见其他仆人。老妪引石大到偏房安顿,道:“老身是这宅子的管家,主人外出多年,家中只余我与少夫人二人。今夜雨大,你且在此歇息,明早再行。”

石大连声道谢,老妪却已转身离去,步履轻悄,几无声息。

石大卸下工具箱,忽觉腹中饥饿,想起怀中还有两张娘亲生前常做的芝麻饼,便取出一张,就着冷水慢慢吃着。

正吃着,忽闻隔壁传来女子啜泣声。石大心生好奇,悄悄出门查看。见对面房门虚掩,一素衣少妇坐在桌前垂泪。那少妇约莫二十出头,眉目如画,肤白似雪,虽是布衣荆钗,却难掩天姿国色。

少妇见门外有人,慌忙拭泪:“何人?”

石大忙拱手道:“小娘子莫怕,我是过路避雨的,就住在对面。听见哭声,特来询问。”

少妇打量石大一番,见他面貌忠厚,不似歹人,便轻声道:“原来是客人,请进。”

石大犹豫道:“夜深人静,恐有不便。”

少妇叹道:“这宅中除我与老管家外,再无他人,何必拘礼。”

石大这才进门,见房中陈设简陋,与宅院外观颇不相称,心中奇怪,却不好多问。

少妇自称姓柳,名青娥,是这宅子女主人的远房侄女,前来投亲不料亲戚外出,只得暂住在此等候。

石大见桌上只有半碗冷粥,不由问道:“小娘子方才为何哭泣?”

青娥黯然道:“实不相瞒,今日尚未用饭,腹中饥饿,故而伤心。”

石大闻言,不假思索地从怀中取出另一张芝麻饼,掰成两半,将大半递给青娥:“若小娘子不嫌弃,请用些粗饼充饥。”

青娥一怔,眼中泪光闪烁:“这如何使得...”

石大憨厚一笑:“我常日做工,饿惯了,半张饼足矣。”

青娥这才接过,小口吃起来。吃罢,脸色稍显红润,轻声道:“多谢郎君赠饼之恩。”

二人闲谈片刻,石大方知青娥身世可怜,父母双亡,前来投亲又寻人不着,困在此处已近一月。老管家年迈,二人全靠院中菜园度日,时常饥一顿饱一顿。

石大心生怜悯,道:“小娘子若无处可去,不如随我回家。我虽家贫,但有一技之长,定不让你挨饿受冻。”

青娥闻言,面泛红晕,低首不语。

正当此时,老妪忽然推门而入,面色阴沉:“好个不知廉耻的丫头,竟敢深夜私会男子!”

青娥慌忙起身:“容姨息怒,这位郎君只是...”

老妪冷笑:“不必多言!要么即刻赶他出门,要么你二人一同离去!”

石大挺身而出:“老人家不必动怒,我这就带青娥娘子离开,绝不辱她名节。”

老妪冷哼一声,拂袖而去。

青娥感激地看了石大一眼,匆匆收拾一个小包裹,随他走出宅院。

说来也怪,二人刚踏出门槛,身后宅院竟凭空消失,变成一片荒坟。石大惊回首,只见月光下一块残碑,上书“柳氏墓园”四字。

青娥面色惨白,颤声道:“原来...容姨她...”

石大这才明白误入了鬼宅,那老妪与这宅院皆非活人。再看青娥,月光下确有影子,呼吸如常,方知她是活人。

“想必是那老妪鬼魂困你在此。”石大安慰道,“如今既已脱身,不必害怕。”

青娥垂泪道:“我本苏州人士,父母染疫双亡,变卖家产前来投亲,不料亲戚早已搬走。那日路过此地,遇老妪邀我暂住,谁知...”

石大拍拍胸膛:“从今往后,我家就是你家。”

此时天已微明,雨也停了。石大带着青娥回到自家茅屋。村人见石大带回个美貌娘子,纷纷前来打听。石大如实相告,众人皆称奇。

里正闻讯前来,查验青娥身份文书后,证实她所言不虚,便做了见证,让二人结为夫妻。

婚后,石大在外做木工,青娥在家纺织,夫妻恩爱,日子虽清贫却甜蜜。青娥心灵手巧,绣的花鸟鱼虫栩栩如生,拿到市集售卖,颇受欢迎。

然而好景不长,村中无赖赵三垂涎青娥美色,屡次骚扰未果,便四处散播谣言,说青娥是狐妖鬼魅,否则如此美人怎会嫁给石大这穷光棍?

这日,石大从外归来,见青娥双眼红肿,问起缘由。青娥泣道:“赵三今日又来纠缠,说若我不从他,便叫道士来收我。”

石大怒不可遏,当即要找赵三理论。青娥拉住他:“夫君且慢,我有一事相告。”

原来青娥在鬼宅时,无意中听得老妪鬼魂醉后呓语,说后园槐树下埋有金银。那日仓促离去,未及挖掘。

石大惊喜道:“若得此财,咱们搬到别处居住,免得受这窝囊气!”

当夜,夫妻二人悄悄前往鬼宅旧址。月光下,荒坟累累,阴风阵阵。石大按照青娥指点,果然在一棵老槐树下挖出一个陶瓮,内藏金锭十枚,银锭二十枚,还有几件珠宝首饰。

二人正要离开,忽见那老妪鬼魂现身,厉声道:“好个忘恩负义的丫头,盗我财物!”

青娥吓得躲到石大身后。石大护住妻子,朗声道:“老人家既已仙逝,何苦留恋人间财物?不如我等为您超度,助您早登极乐。”

老妪闻言,神色稍霁,叹道:“老身本是柳家管家,为主人守此财物已三十年。今见你二人诚善,便赠与你们吧。只求每年清明,为老身烧些纸钱。”

石大与青娥连忙答应。老妪又道:“青娥丫头,你可知为何老身留你在此?”

青娥摇头。

老妪道:“你命中该有百日困厄,期满自有良人来救。老身不过顺天行事罢了。”说罢,身形渐淡,消失不见。

夫妻二人回家后,用部分钱财购置田产,翻修房屋,余下的周济村中贫苦。赵三见石大突然富足,更加嫉恨,竟真从外地请来一个游方道士,声称要除妖。

道士设坛作法,指着青娥道:“此女确是鬼魅!”

石大护在青娥身前:“胡说八道!青娥是我明媒正娶的妻子,怎会是鬼?”

道士冷笑:“她若非鬼,为何不敢跨过我这朱砂线?”

青娥坦然跨过朱砂线,毫无异状。道士大惊,掐指一算,忽然向青娥深施一礼:“贫道看走了眼,娘子非但不是鬼魅,还是累世修行的善人,今生当有厚福。”

赵三见状,悻悻而去。道士临行前对石大道:“尊夫人眉间有阴气,想必近日接触过鬼物,最好去佛寺道观祈福消灾。”

石大想起老妪鬼魂,便带青娥前往城外观音寺祈福。寺中老僧一见青娥,便道:“女施主前世原是佛前玉女,因动凡心转世人间。今生当有三十年富贵,子孙满堂。”

祈福完毕,夫妻二人行至寺外,忽见一衣着华贵的老妇盯着青娥,泪流满面。上前询问,方知老妇竟是青娥的姨母,这些年来一直在寻找她。

原来青娥姨父在京为官,家境殷实,膝下无儿无女,多年来四处打听青娥下落。今日在寺中偶遇,真是天意。

自此,石大夫妇搬至京城与姨母同住。石大开设木工作坊,因手艺精湛,竟成为御用工匠。青娥生下二子一女,个个聪慧过人。

十年后,石大已成为京城有名的富商,但他不忘初心,时常周济贫苦,尤其关照那些娶不起亲的穷苦人。

这年清明,石大夫妇携子女回乡祭祖,特地去鬼宅旧址为老妪扫墓。焚香烧纸时,忽见一只白蝶绕坟三圈,落在青娥肩头,良久方去。

村中老人说,那是鬼魂超生的吉兆。

晚年,石大将家业交给儿子打理,与青娥回到雁门故居安居。每逢月明之夜,二人常坐在院中,分食一张芝麻饼,忆起当年鬼宅初遇的情形。

石大总是笑道:“半张饼换个美娇娘,真是我石大此生最划算的买卖。”

青娥则嗔道:“若非郎君心地善良,我早已饿死鬼宅之中。善有善报,这才是天理。”

石大去世时年逾七旬,青娥次年无疾而终。子女遵遗嘱将二人合葬,墓前立碑,刻着“半饼姻缘”四字。

至今雁门一带仍有俗语:“石大的饼——半张换个好媳妇”,用来形容好心有好报。而那鬼宅的传说,也成了当地媒人说亲时常讲的典故,教导年轻人:善良才是最美的聘礼。

当您看到这里的时候,说明您已经看完故事,麻烦您点个关注点个赞,举手之劳是对我最大的鼓励!本故事纯属虚构!谢谢观看!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来源:小鑫民间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