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华大地上,西北方,有一片土地,它的经济发展在全国而言或许不是名列前茅的,但在高等教育这块,有着相当亮眼的实力,这里有三所985工程的顶尖学府,四所211工程的知名大学,这些共同构成了这片区域乃至全国的重要智力高地。在这些闪耀群星之中,有一所同样挂“211”
在中华大地上,西北方,有一片土地,它的经济发展在全国而言或许不是名列前茅的,但在高等教育这块,有着相当亮眼的实力,这里有三所985工程的顶尖学府,四所211工程的知名大学,这些共同构成了这片区域乃至全国的重要智力高地。在这些闪耀群星之中,有一所同样挂“211”名号的大学,却比较低调,它就是西北大学。虽然名气可能不如一些兄弟院校那么响亮,但它被称作“西北高校之母”,这称号背后藏着百年风雨与辉煌。
西北大学的历史,可追溯到1902年,那是个风云激荡的年代,这所学府从诞生起,就承担着培养人才、启迪民智的使命,它办学历程中,曾有一段光芒四射的时光,翻开旧时的全国大学排行榜,你会看到它的名字赫然在列,位列第七,这足以说明当年它在学术界的崇高地位和强大实力,从这里走出了许多杰出人物,他们的名字在中国科学史和文化史上熠熠生辉,王戍堂先生在数学领域贡献卓著,侯伯宇先生在物理学界留下深刻印记,张国伟院士对地质科学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他们都是从西北大学这片沃土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的成就,是学校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最好的证明。
西北大学在中国思想史研究和地质学发展上,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培养出许多栋梁之才,里面不乏不少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它还因在石油人才培养上的突出成绩,被称为“中华石油英才之母”,许多知名作家、文学家曾在西北大学求学或执教,这使得它有了“作家摇篮”的美称,这些称号,不仅仅是对历史功绩的肯定,更是对西北大学在人文社科、自然科学乃至国家建设方面所作出贡献的生动写照,当年的西北大学,确实是一所真正的综合性大学,有着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开阔的学科视野,是中国高等教育版图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上世纪中期展开的那些重要历史调整,给西北大学的整体发展带来巨大影响。尤其是1950年代初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庞大的教育院系大调整,西北大学不少重要院系与学系渐渐被拆离出去,其中与医药相关的学系脱离合并而建立成医学院,其它如外语和经济等学系也渐渐脱离主体而成为独立的院校,由此所经受的对于一只综合性大学元气的损耗确实是相当巨大的,也给学校的总体实力带来的打击是很显著的,学科的完整性与互补性也受到了影响。
紧到了1958年,西北大学再次迎来一场重大改革,这次的转变更多体现在体制之上,从国家直接管辖变成了陕西省管,一开始的确未感太多压力,学校发展依旧一往无前。从长期来看,作为省属高校和由国家部委直接负责的高校相比,在后续的发展中逐渐察觉到自身所面临的窘境,因为新疆地理位置及教育资源的短缺、国家对该地区高考与选才投入的比重较低,资源获取、政策执行、国家层面战略布局的机会及待遇显而易见的逐步不均衡,这种管理上的缺失,从长远来看对大学发展空间及速度构成了极大阻碍,经过一步步徘徊,国内高校排名中的地位越来越边缘化,昔日顶峰渐渐模糊。
时间来到2024年,我们再次从各大高校的排名榜单上看西北大学的现状,很快就会发现,它已经不再是当年全国前十的强校了,甚至在不少的榜单上,都没有进入前五十,与它过去所取得的辉煌历史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让不少了解过它的人,感到有些惋惜,深入的探究一下西北大学表现下滑的根本原因,不难发现,经济基础与教育资源之间的差距,是绕不开的核心问题,陕西省作为一个西部省份,其教育经费的投入,长期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处于相对靠后的水平,这一点,也直接体现在了陕西省内高校的经费预算之中。
以2024年的数据为例,西北大学的年度经费预算大概为13.84亿元,这个数字听上去不小,但如果我们将它同国内一些发展较快的大学对比一下就会发现差距很大,同样是2024年,位于经济特区的深圳大学,其年度经费预算达到了72.46亿元,如此巨大的资金投入差别,对一所大学来说,无论是在引进高水平人才,创建一流实验室,开展前沿科学研究,还是改善学生学习生活条件等方面,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当别的大学可以凭借充足的资金大刀阔斧地建设和发展时,经费相对有限的西北大学,就难免在一些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发展速度也就自然地被限制下来。
虽然经费方面碰上各种问题,西北大学的有些学科却有着令人惊异的实力和底蕴,最近学科的评估当中,西北大学的考古学取得 A+的评级,这个成绩和北京大学一起处于全国的第一名,这种评级的效果确实非常真实,这表明它在考古学方面具有强大的学术水准和深刻积淀。考古学不单是探寻老的遗迹,还是利用物质文化遗产,去重现在与历史,去理解文明的窗口,它探明的研究成果对中华文明的传播发展具有独特价值,理论经济学专业评估成绩也不错,可看出来经济理论的研究要硬实,这些优势学科,表现了西北大学在困难中也有力坚守在学术高地。
看到这些出彩成绩的同时也有些许遗憾,西北大学的最强优势学科大多集中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像是考古学、理论经济学等,这个情况在现实里不太合时宜,越是逢年过节时,总是能看到工科就业热门相关词更加频出,所对应的学科便处在学生和市场最活跃的趋势位置,当下迅猛发展的科技与持续产业转型的背景下,要想进一步追踪工科人才的近期变化和需求波动就比较容易,人文社科的价值很难一通便可知,在高校学科分布中存在这种结构性特点的情况也确实存在,这多少让西北大学在整体的发展竞争中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
历时一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西北大学也曾在高光时刻傲视群雄,也曾跌入发展谷底。它目睹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起步和发展,也感到了时代的变迁所带来的痛苦。虽然现在它一些硬指标暂时没有重现往日辉煌,但是西北大学追求卓越、坚守学术理想的精神内核始终没有动摇,它一直在寻找新的发展出路,希望找到复兴的机会,希望在新时代再一次展现属于自己的精彩。西北大学的故事,是一部坚韧、传承、希望的故事,它告诉我们,一所大学的价值,不光要看它的排名和经费,更要看重它对国家和民族作出的贡献,培养的人才。
来源:勇往直前的柑桔mx410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