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院校前身之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7 18:20 1

摘要:“风水轮流转”。二十年前,福建的民办本科还只是地平线上若隐若现的新星,家长们谈起“独立学院”多半带着迟疑的神色。时间兜兜转转,到了2024年,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却成为不少福建考生和家长心头的“白月光”,报考热度一度赶上了省内老牌本科。这种局面是怎么炼成的?

“风水轮流转”。二十年前,福建的民办本科还只是地平线上若隐若现的新星,家长们谈起“独立学院”多半带着迟疑的神色。时间兜兜转转,到了2024年,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却成为不少福建考生和家长心头的“白月光”,报考热度一度赶上了省内老牌本科。这种局面是怎么炼成的?

先甩数据。2023年,嘉庚学院录取分数线在本省文理科都稳居高位,福建考生2739人被录取,整体招生5300人。以三明学院、龙岩学院做个对比,分数线明显高出一截。放眼全国独立学院排行榜,嘉庚常年在前三,福建独一份。家长们常说:选个本地强校,省事安心,就是贵点也认。

但这所学院的故事,绝不是几个数字能讲清的。你要是站在漳州龙海区的校门口,身后是大片农田、前方正对着南太武山的轮廓,远远看去,红顶白墙、喷泉草坪、欧式建筑一气呵成。跟厦门岛的繁华、漳州市区的热闹完全是两码事。其实,它离厦门大学本部有五十公里,去最近的动车站也要近一小时。可偏偏就是这片曾经被嫌“偏远”的土地,十几年来硬是被嘉庚学院做成了福建民办高校的“样板间”。

基础设施这事,不少人都亲眼见识过。有福建本地的抖音博主专门开车来拍宿舍,四人间、上床下桌、空调、独卫、热水、阳台一应俱全。寝室楼下就是篮球场,食堂能刷脸支付,校内还有咖啡馆和小型超市。条件不输公办本科,甚至不少高校生都羡慕。别的不说,2021年热播剧《你是我的荣耀》就有剧组在这里取景,学生们天天偶遇杨洋和迪丽热巴。

师资方面,嘉庚学院专任教师818人,不是那种“外聘上课”草台班子,而是绝大部分都有副高、博士头衔。厦门大学文理工三大院的“原籍教师”常年参与授课,部分专业还和本部共用课题组。工商管理专业近年还和厦大合作培养研究生。采访过的几位毕业生都说,实验室设施和课程体系,从来没觉得“低人一等”。

学科设置上,嘉庚学院现在有14个二级学院,50个本科专业(2025年数据),工科、商科、艺术类、外语都有。最出圈的是日语语言文学学院,和日本京都平安女学院、早稻田、长崎国际等多所高校合作“2+2”本硕连读项目,学生大三就能去日本交换或深造。日语专业不仅保研率高,还拿下了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福建本地家长,尤其在漳州、泉州、厦门一带,对“国际化”这几个字的执念不比北上广少——保研、留学、考公,哪个不想多条路?

但民办学院,始终绕不开学费。嘉庚学院每年学费在2.1—2.5万元,住宿1150—1380元。比公办高出一大截,但在福建省内独立学院里算合理区间。毕竟,厦大“牌子”、住宿环境、配套服务、以及地理位置的“半城半野”,这种综合体验感,实际上是有市场溢价的。和广东、江苏一些同档次民办学校比,福建的家长大都觉得“嘉庚这条件对得起价钱”。

地理这个话题,有必要细聊。漳州龙海区,名气和厦门岛完全两重天。从市区开到学院,单程得四十分钟。学生们平常出校门是田垄、村路,最近的商圈要坐校车才能到。可反过来说,校园够大、够安静,学校自成“小社会”,每逢周五,学生们就三五成群坐校车去厦门逛街、看展、买书,再喝杯S星巴克赶末班车回来。有些想“逃离小镇”的孩子反而觉得在嘉庚能体验到半岛生活的自由,也不用担心“城市诱惑”太多耽误学习。

说到招生和生源结构,嘉庚学院在福建省录取分数常年名列前茅。旁边就是厦门、泉州、漳州三大人口密集区,本地生源丰富。不少家长甚至会跟班主任讲:“小孩考不上本部,那就冲嘉庚,总比去外省冷门本科强。”福建考生的高考报考心态很微妙。成绩中上,能选本地强校就不会舍近求远。调查显示,2023年福建家长首选“省内就读”,与浙江、江苏形成鲜明对比。这背后其实有地缘、就业、家庭舆论以及“保底无忧”多重考量。

不过,民办独立学院的体制调整是个绕不过去的槛。2021年教育部新规,要求独立学院“转设”——要么转民办本科,要么地方政府和国企合作成公办高职。嘉庚学院至今没官宣体制变化,坊间流传:厦门嘉庚教育发展有限公司是背后大股东,未来若有转设,走国企接手的概率更大。公办化的路不好走,一来嘉庚规模大,本地财政压力也大,二来现有管理和师资体系不便一夜之间彻底转型。家长们关心:“会不会减招、会不会停办?”从目前规模和福建高考分流需求来看,这种风险不高。2024年福建本科招生计划中,嘉庚学院依然保持五千多规模,丝毫没有缩水迹象。

社会舆论也曾有争议:“独立学院是不是‘野鸡高校’?”这个标签早些年在南方周末、澎湃新闻等报道中反复出现。可厦大“本部”老师们的态度很有意思。2022年一位厦大退休教授在《福建教育杂志》上发文,称嘉庚学院“走出了自己的特色路”,不少学生考研、留学成功率超过部分公办本科。2019年嘉庚学院也首次上榜“全国民办本科综合实力三强”。网络上关于“嘉庚是不是第二个厦大”的争论,至今没停,但更多毕业生用“就业、考研、师资、环境”这四大指标自证清白。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嘉庚学院在福建本地高考志愿填报时,总会有一拨“押宝型”考生。家境宽裕的,会冲着生活环境和国际项目报考;成绩中上的,会选它做安全保底。这在省内形成一种“嘉庚现象”:每年新生见面会,十有八九是闽南本地,厦漳泉三市的孩子。也有部分家庭特地从福州、三明、龙岩搬迁陪读。你说民间口碑重不重要?2021年福建电视台专访家长时,有人说“嘉庚像是本地中产的共同记忆”,不夸张。

当然,独立学院模式在全国各地都在经历激烈洗牌。山东、江苏、湖南等地的独立学院,2022年后陆续转设成民办本科,有些高校因管理不善直接被撤销。嘉庚学院的稳定,归根结底还是厦门大学的品牌托底、福建经济的腹地支撑,以及省内家长对“本地好大学”的执念。即使未来发生体制变革,减招、学费调整、专业设置微调都很可能,但突然停办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毕竟,福建高考生每年都要“消化”几千个本科学位,嘉庚的门槛和体面,短期内没有替代者。

对于普通学生来说,嘉庚学院既不是神话,也不是“智商税”。它更像是福建本地高考生态里的一枚砝码。你说它贵、说它远,家长会说“值”;你说它民办、说它牌子大,学生会说“环境真不错”;你说未来体制变化风险,管理层会说“我们有厦大兜底”。每个人心里的那杆秤,都在数据、体验和愿望之间来回晃荡。

不像新闻稿那样给你一句大总结。福建的高考格局、家长心理、学校的进化史,以及像嘉庚这样的角色,未来怎么变,谁也说不准。但“本地优质本科”这几个字,短期内还真离不开它。

来源:淡定面条2YD1Bg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