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表示,“从韩国的立场来看,只是因为与美国合作,在美国的韩国子公司就受到了中国的制裁,我对此感到非常遗憾和难以理解”,同时认为 “这是中国施压的方式,很可能是今后类似事件还会继续发生的信号”。
文|郑博源 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在读
中国不久前针对韩国韩华集团发起的制裁,不仅引发广泛关注,而且正在成为中韩关系中难以回避的一页。
韩国总统李在明在10 月 27 日接受美国彭博社采访时,就此事进一步阐述了韩国的立场。
他表示,“从韩国的立场来看,只是因为与美国合作,在美国的韩国子公司就受到了中国的制裁,我对此感到非常遗憾和难以理解”,同时认为 “这是中国施压的方式,很可能是今后类似事件还会继续发生的信号”。
韩华集团旗下业务看似与中美贸易战并无直接关联,作为一家韩国造船相关企业,为何会被中国商务部列入制裁名单?其背后究竟存在哪些关键行为,最终使其成为中方制裁的对象?
接下来,我们将从企业背景、业务演变、涉事原因及各方反应等维度,逐一展开深入剖析。
一、韩华集团:从 “韩火” 到韩国军工巨头的演变
要理解此次被制裁的五家子公司,首先需厘清其母公司韩华集团的发展脉络。韩华集团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朝鲜日占时期,其前身是当时成立的 “朝鲜火药公社”,核心业务围绕火药生产展开。
1945 年朝鲜半岛解放后,企业迎来重要转折。1952 年 6 月,韩华集团初代掌门人金钟熙对 “朝鲜火药公社” 进行改组,正式成立 “韩国火药株式会社”,简称 “韩火”。
随着韩国国防工业的发展,1972 年,“韩火” 被韩国政府正式指定为该国首批军工防卫产业企业,凭借政策支持与技术积累,逐步成长为韩国国内规模最大的军工企业,在国防装备生产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韩火” 更名为 “韩华” 的背后,还与中韩建交前的一次交流相关。当时,“韩火” 企业高管曾访问中国,中方根据企业性质与名称含义,将其翻译为 “南朝鲜爆破集团”。
由于 “火” 字在中文语境中易引发负面联想,且与 “爆破” 相关的表述不利于企业形象传播,韩火集团高层经过考量,决定将公司汉字名称由 “韩火” 改为 “韩华”,这一名称沿用至今,成为如今韩华集团的正式称谓。
二、韩华海洋的 “前世今生”:从玉浦造船厂到收购大宇造船
尽管如今韩华集团因 “韩华海洋” 相关业务引发关注,但鲜为人知的是,造船业并非韩华的 “原生业务”,其核心优势始终集中在军工业领域。韩华之所以能涉足造船行业,关键转折点在于对原大宇重工旗下大宇造船的收购,而大宇造船的历史同样历经多次变迁。
大宇造船的前身,是 1973 年在时任韩国总统朴正熙的提议下建立的 “玉浦造船厂”,该船厂最初由 “韩国造船公社” 负责管理运营。然而,船厂建成后不久便遭遇困境 —— 受当时中东石油危机的冲击,全球航运市场需求锐减,玉浦造船厂的收益大幅下滑,经营压力陡增。1978 年,为缓解经营困境,玉浦造船厂被大宇集团收购,正式纳入大宇体系。
1999 年,大宇集团因经营问题宣布解体,旗下重工业部门独立出来,组建为新的大宇重工,原玉浦造船厂则划归至大宇重工下属的造船事业部,继续从事造船业务。在大宇重工的运营下,该造船事业部曾创造亮眼成绩 ——1993 年,其全球船舶接单量一度跃居世界首位,成为全球造船行业的重要参与者。
进入 21 世纪后,大宇造船的发展依旧保持良好势头,2019 年,韩国现代集团为进一步增强自身在造船领域的竞争力,曾计划整体收购大宇造船海洋,但因触及反垄断相关法规,这一收购计划最终未能实现。
2022 年,韩华集团成为大宇造船海洋的唯一收购方,并于 2023 年顺利完成全部收购流程,至此,大宇造船海洋正式纳入韩华集团版图,成为韩华海洋业务的核心组成部分。
三、韩华海洋为何成为 “出头鸟”:涉事行为与制裁核心原因
作为一家韩国企业,韩华海洋本应在中美博弈中保持中立,却最终成为中方制裁的对象,核心原因在于其美国相关子公司主动协助并支持美国政府,针对中国海事、物流及造船行业采取不当行动,具体可从三方面展开分析。
首先是韩华与美国在造船领域的深度绑定及公开表态。2025 年 8 月 26 日,韩国总统李在明就任后的首次海外出访中,专程前往美国费城,访问了韩华集团旗下的韩华 Philly 造船厂,并出席了该船厂首艘新造舰船的下水仪式。
在仪式贺词中,李在明明确表示,“韩国的造船业将走上加强美国的海洋安保、为美国造船业的复活做出贡献的新挑战之路”,同时提及 “通过 MASGA(让美国造船业再次伟大)项目,美国和韩国造船业将共同创造飞跃的双赢成果”。
他还强调,“Philly 造船厂将成为体现世界最尖端船舶技术的美国顶级造船厂,通过这一措施,韩美同盟将进化成安保、经济、技术同盟相结合的‘未来型综合战略同盟’”。这番表态不仅凸显了韩华在美国造船业中的重要角色,更将韩华的业务与美国海洋安保及同盟战略直接挂钩,对中国相关行业构成潜在影响。
其次是韩华对美国造船厂的收购与扩张计划。据韩国媒体报道,韩华 Philly 造船厂的历史可追溯至 1801 年,最初作为美国海军造船厂建成,1997 年转型为民营造船厂。
2024 年 12 月,韩华集团以 1 亿美元(约合 1395 亿韩元)的价格收购了该造船厂,这一交易成为韩国造船企业收购美国造船厂的首例案例,标志着韩华正式切入美国本土造船市场。
不仅如此,韩华集团相关人士还在李在明访问现场透露,计划对韩华 Philly 造船厂追加投资,将船厂的年产能从目前的 1.5 艘提升至 20 艘左右;从中长期来看,还将推动该船厂具备制造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等大型尖端船舶的能力。这一扩张计划无疑将进一步强化美国造船业实力,间接对中国造船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构成挑战。
最后是韩华海运对美国针对中国船舶政策的明确支持,这也被认为是触发中方制裁的直接原因。韩华海运在后续发布的一篇内部报告中,公开对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政府提出的 “对中国船舶征收入港费” 举措表示支持。
报告中明确写道:“因此,韩华航运对特朗普政府的这一行动的远见表示赞赏。我们认为,对于那些在中国的和我们为敌对利益有联系的船厂建造、拥有、运营或订购的船只,以收费为基础的分配是适当的,应该被用作可持续资金的关键来源,以再投资美国海洋经济,并确保以全球为中心的美国海洋经济的竞争力。”
这番表述直接将中国相关造船企业视为 “敌对利益” 关联方,支持美国通过收费手段限制中国船舶,严重损害了中国造船行业的合法权益,也违反了公平竞争的国际经贸原则。
四、韩美两国的反应:各自立场与态度表达
中方对韩华海洋五家美国子公司实施制裁后,美国与韩国政府先后作出回应,立场与态度各有侧重。
美国政府率先表态, 10 月 16 日,美国国务院发表声明称,“中国把韩华作为目标,是干涉民间企业运营、破坏美国造船及制造业复兴的韩美合作的不负责任企图,我们将与韩国坚定站在一起”。
在后续媒体提问环节,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进一步补充,“中国这样的行为再次证明了在印太地区与我们美国同盟和伙伴进行经济合作的重要性,中国长期以来的对韩国施压的交往模式再次浮出水面”,将中方正常的制裁措施歪曲为 “干涉” 与 “施压”,试图将自身置于 “受害者” 与 “维护合作” 的立场。
韩国政府的反应则更为谨慎,态度介于沟通与担忧之间。10 月 22 日,韩国通商交涉本部长吕汉久与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李成刚举行视频会议,会议议题聚焦于中国对韩华海洋五家美国子公司的制裁,同时也涉及中国稀土出口限制等双方共同关注的话题。
会上,韩国方面明确表达了对中方制裁措施的担忧,并提出 “为了尽快解除制裁,要与中方相关部门持续进行协商”,希望通过对话解决当前分歧。
韩国总统李在明则在 10 月 27 日接受美国彭博社采访时,进一步阐述了韩国的立场。他表示,“从韩国的立场来看,只是因为与美国合作,在美国的韩国子公司就受到了中国的制裁,我对此感到非常遗憾和难以理解”,同时认为 “这是中国施压的方式,很可能是今后类似事件还会继续发生的信号”。
不过,李在明也强调,“我们不会与中国直接对抗。虽然看起来美国似乎对中国采取非常对立的态度,但同时两国也在可能的领域不断沟通和合作”。
在谈及全球供应链格局时,李在明坦言,“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世界分为美国主导的阵营和中国主导的阵营,两个阵营相互对立。而韩国无论在地理上还是在经济上,都位于这两个阵营之间,而我们目前在两个对立势力之间处于十分困难且尴尬的状况,就像中国和美国将我们的双臂分别拉向另一边一样”。
他明确表示,“我们珍视重视韩美同盟和韩美日三国合作的基本政策,同时,我们并不寻求与中国和社会主义国家断绝关系或过度对立”,这番表述充分体现了其 “实用主义” 的外交思路,试图在中美之间寻求平衡。
五、结语
从韩华集团的历史演变,到韩华海洋通过收购切入造船领域,再到最终因支持美国针对中国的相关举措而遭中方制裁,这一事件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中美博弈背景下国际经贸关系复杂性的缩影。
中国对韩华海洋五家美国子公司实施制裁,并非针对韩国企业或中韩经贸合作,而是基于维护自身产业安全与合法权益的必要举措。任何企业若协助第三方采取损害中国利益的行为,都需承担相应后果。
对于韩国而言,其 “身处中美之间” 的地缘与经济定位,决定了在处理与中美两国关系时需更加谨慎,避免因过度绑定某一方而陷入被动。从国际经贸秩序角度来看,公平竞争、不干涉他国内政、尊重各国产业安全,是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与经贸合作的基础。
未来,若韩华集团及相关子公司希望解除制裁,关键在于停止任何损害中国利益的行为,以实际行动展现遵守国际经贸规则、尊重中方核心关切的态度,唯有如此,才能为恢复正常合作创造条件,也才能推动中韩经贸关系重回健康稳定发展的轨道。
来源:煮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