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抗战得到世界各国许多正义人士的同情和帮助。英国学者林迈可、新西兰传教士何明清和法国医生贝熙叶等一大批国际友人超越国籍与信仰,无私地帮助中国人民。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支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感人事迹,是燕赵儿女永远不会忘记的珍贵记忆。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抗战得到世界各国许多正义人士的同情和帮助。英国学者林迈可、新西兰传教士何明清和法国医生贝熙叶等一大批国际友人超越国籍与信仰,无私地帮助中国人民。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支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感人事迹,是燕赵儿女永远不会忘记的珍贵记忆。
林迈可:晋察冀的“无线电专家”
林迈可1909年出生于英国的一个书香世家,他先后在牛津大学攻读自然科学、经济学与政治学,1937年受聘为燕京大学经济学系导师。1938年初他抵达北平,从此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北平时,林迈可对共产党的敌后抗日活动非常关注,他利用假期先后3次到晋察冀等抗日根据地考察,还曾受到聂荣臻、吕正操、萧克的接见。在实地走访中,根据地简陋的医疗条件和无线电零件奇缺让他大受触动,决心提供帮助。
返回北平后,林迈可凭借其外籍身份在敌占区的特殊便利,多次援助、掩护中共地下党员安全进出北平城。他还将个人住所作为秘密联络点,积极为晋察冀边区筹集、运送急需的医疗用品和无线电通讯器材零件。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美对日宣战。日军立即抓捕有“通共”嫌疑的在华英美人士。林迈可夫妇和同在燕京大学任教的英国物理学教授班威廉夫妇,在中共地下组织的帮助下,经过艰险跋涉,秘密从北平经平西到达晋察冀边区。凭借精通无线电通信技术的专长,林迈可于1942年5月被聂荣臻聘为晋察冀军区通讯部技术顾问。
当时晋察冀军区的无线电研究组举办的训练班缺乏兼具理论知识和实操能力的专业老师,培训出的学员只会简单运用,不会组装维修,更无法使用缴获的日军新型电台。林迈可受聘担任教官后,重点讲授电工原理与无线电工程课程,推动该训练班升格为“无线电高级训练班”。通过近两年的系统性教学与实践,他率学员对晋察冀军区总部和各军分区上百部电台进行了一次维护保养和升级改造,为共产党抗日武装建立了高效的通讯网络,显著提升了部队的战场联络能力。聂荣臻在回忆录中高度评价:“班威廉、林迈可办的无线电训练班,培养出我国老一辈无线电骨干和领导干部。”
1944年5月17日,林迈可抵达延安。他协助新华社于1944年8月成功开播英语广播,信号覆盖可达美国,实现了中共首次自主向国际社会传递抗战实况,让世界听到了延安的声音。
作为中共抗日的观察者、见证者和亲历者,林迈可在华7年期间拍摄了大量抗战主题的照片,涵盖八路军主力与民兵作战训练、日军暴行实证、根据地人民生活情景、医院场景、抗日宣传标语、中共将领肖像等多个方面,真实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斗争的历史图景,为中国人民留下了非常珍贵的影像档案。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林迈可返回英国。他以剑桥大学学者身份,基于亲身经历撰写《华北前线》等著作,揭露日军侵华暴行,并多次公开发表演讲,宣传中国抗战的正义性,为西方人了解中国抗战提供了重要参考。
何明清:抗日硝烟中的“天使”
何明清女士1896年出生于新西兰,是一名耶稣教徒。1922年被新西兰圣工会派到中国传教行医。她进入燕京大学学习一年后,先后在北京协和医院、山西大同和河北河间、安国等地工作。何明清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甚至能用一些方言与农妇交流病情,被百姓亲切地称为“何先生”。
何明清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何明清参加了北平战场的救护工作,搜寻幸存者并收治受伤中国军人到她所负责的安国圣公会医院。随着战局的恶化,医院的其他负责人撤离了,她却留下来,承担了医院的医疗和管理事务,持续救治大量难民和伤兵。
1938年,何明清主动申请到河北唐县、曲阳交界的山区牛眼沟和宋家庄开办诊所。在当地,她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烧杀抢掠的残暴行径,深为百姓所遭受的苦难而痛心,开始主动支持八路军抗战。为了救助曲阳等地的灾民,何明清亲自前往北平的“华洋赈会”争取援助,为灾区申请到4.2万多元的赈济款。她经常奔波于炮火连天的战场,为伤员治伤,并以诊所作掩护转移和救治抗日干部。在一次次日军残酷的“扫荡”中,何明清经常一手举着英国护照,一手护住教堂的门,挡住日军的搜捕。
何明清最突出的贡献是为八路军建立了一条从北平到晋察冀边区的地下医疗药品输送线。1938年12月,她结识了白求恩。当时为了解决药品严重不足的问题,白求恩专程到宋家庄拜访何明清,寻求帮助。第二天一早,何明清就动身去北平秘密采购磺胺等急救药品。几天后,白求恩医疗队就用上了她带回来的第一批药品和医疗器械。共同支援中国抗日的使命感和信念让何明清成为白求恩的亲密战友,白求恩赞美她是“带着新西兰口音的天使”。1938年到1939年间,何明清隔一段时间就会穿上传教士服装,利用持有英国护照的便利条件,先后30 多次到北平为八路军购买药品、医疗器械及军用物资,并积极宣传抗日形势,动员知识分子和医务人员70多人到晋察冀边区工作。在回忆录中她曾这样描述每次穿越敌人封锁线时的紧张心情:“每次从日本人的刺刀前走过,都仿佛是经过炼狱一般。”
何明清经常出入北平的举动让日军恨之入骨。1939年7月,她的诊所被日军烧毁。日军发现她在帮助中国抗日游击区后向英国使馆提出抗议,要求把她驱逐出中国。何明清辗转数地,因日军缉拿,又身患重病,她只得返回新西兰,但仍继续从事和平运动与新中友好工作。
1960年,何明清受周恩来总理邀请到北京参加国庆典礼,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1970年何明清去世,遵其遗嘱,部分骨灰被安葬在曲阳烈士陵园,部分撒在宋家庄莲花山。1990年,聂荣臻元帅为她题词:“救死扶伤,支援抗战,忘我献身,青史永存。”如今,宋家庄为纪念这位国际友人而建的何明清小学内,她的雕像静静屹立,凝望着这片她深深眷恋的土地、山川。
贝熙叶:开辟运输药品的自行车“驼峰航线”
2014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发表讲话时,特别提到了一位名叫贝熙叶的医生。他指出:“我们不会忘记,无数法国友人为中国各项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中有冒着生命危险开辟一条自行车‘驼峰航线’、把宝贵的药品运往中国抗日根据地的法国医生贝熙叶。”
贝熙叶
1913年,41岁的贝熙叶来到中国。这位早年毕业于法国波尔多海军医学院的医学博士,先在法国驻天津总领事馆任医官,后调到北京,出任法国公使馆医官、北京圣米歇尔医院院长,并兼任北京大学校医、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院长等职务。凭借精湛医术,贝熙叶很快就赢得了人们的信任,除了为孙中山、蔡元培等名人政要看病外,他还将位于西山的住所贝家花园作为义诊诊所,为周边十里八村的乡亲们无偿看病用药,成为民国初期知名的外国医生。
卢沟桥事变后,华北大地陷入战乱。面对日军的侵略暴行,已在华生活24年、把中国作为第二故乡的贝熙叶,很快便成为一名坚定的抗日人士。他以外国驻北平医官身份致函中国红十字会,声明愿为红十字会服务,全力支持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正义斗争。得到红十字会的回复后,贝熙叶立刻投身到抗战救护工作中。他把自用的雪铁龙汽车改装为流动救护车,借法国使馆通行权穿越日军封锁线,救治因战火受伤的平民与抗日志士,并将贝家花园变成红十字救助站,积极收治伤病员。
1939年2月,因日军严禁药品流入八路军抗日根据地,中共北平地下党情报员黄浩秘密联络贝熙叶请求帮助。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初期他经常开着雪铁龙汽车,载着药品和医疗器械交替经西直门、阜成门运往贝家花园,再由平西情报站专职交通员转运到平西抗日根据地和晋察冀边区的战地医院。1941年随着太平洋战争爆发,英美对日宣战,贝熙叶的法国身份逐渐失去庇护。当时由于战争需要,日军进一步加紧对华北物资的掠夺,汽油这种战略物资很难买到,汽车不能用了,他就改骑自行车运输,每次从大甜水井胡同出发,骑行40多公里,到达贝家花园。为了保住通往根据地的这条生命线,这位年近七旬的白胡子外国老人,每次驮着几十斤救命药品,在土路上风尘仆仆,穿过危险重重的日军关卡,从没有畏缩过,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在那艰苦的6年间,他共转运药品及医疗器械超1.2吨!后来,人们将贝熙叶送药的这条路誉为自行车“驼峰航线”。
除了运送药品,贝熙叶还以贝家花园为据点支援抗战。1941年,林迈可夫妇在日军搜捕前逃离北平,经贝家花园地下交通员协助转移到平西根据地。1943年10月,因身份暴露遭到日伪军通缉的黄浩逃至贝家花园,贝熙叶将他伪装成园丁躲避追捕,后帮助他奔赴延安。贝家花园作为平西情报线的关键枢纽,先后掩护22名中共党员与国际友人脱险。
1954年10月,贝熙叶告别生活了41年的中国,踏上了回国的道路。1958年,贝熙叶病逝。
来源:河北共产党员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