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万公里飞行15小时!俄“海燕”核动力导弹试射成功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8 04:50 1

摘要:俄罗斯完成了9M730“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的远程试射,该导弹据称飞行1.4万公里,时长达15小时。此次试验凸显莫斯科正全力推进一款旨在突破西方防空反导系统的装备部署,令北约与俄的战略紧张局势进一步升级。

俄罗斯完成了9M730“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的远程试射,该导弹据称飞行1.4万公里,时长达15小时。此次试验凸显莫斯科正全力推进一款旨在突破西方防空反导系统的装备部署,令北约与俄的战略紧张局势进一步升级。

2025年10月26日周日,克里姆林宫宣布这一消息——“海燕”作为一款可搭载核弹头的核动力洲际巡航导弹,完成了长时间飞行测试。俄总统普京在电视简报中公布该消息,军方高层随后也予以证实。据称10月21日的试射中,导弹飞行约1.4万公里、耗时15小时,这一数据意在印证其“近乎无限的续航能力”和“超低空变轨飞行”特性。

这款导弹的核心威胁在于其动力设计:能以远超传统导弹的续航能力规避多层防空反导系统,给欧美大西洋地区的预警和防空部署带来极大挑战。普京直播宣布的这一进展,标志着俄方正从技术演示转向实战部署,克里姆林宫直言该系统“可突破任何导弹防御体系”。

“海燕”的北约代号为SSC-X-9“天陨”,是一款地面发射的亚音速巡航导弹。与传统导弹不同,它以核热源替代常规燃料驱动涡轮喷气发动机。理论上,这种动力装置可实现数月续航和全球射程,支持超低空地形跟随飞行,大幅降低雷达探测概率,此次1.4万公里/15小时的试射数据也符合这一设计逻辑。

该项目最早可追溯至2018年,当时普京公开披露了包括它在内的6款“新型战略武器”。早期测试不仅引发西方对其飞行稳定性的担忧,还暴露了环境风险——2019年相关测试事故导致俄方专家丧生,局部地区辐射水平短暂升高。如今俄方强调其战备状态和威慑价值,而西方则对其可靠性及部署方式仍存争议。

从技术角度看,俄方透露该导弹采用核涡轮喷气发动机、地形跟随导航技术,飞行高度仅距地面或海面数十米,这种典型巡航导弹的超低空飞行特性让雷达探测难度倍增。即便没有公开导引头细节,其超长续航与超低空飞行的组合,也使其能迂回飞行、多段变轨,末端还可规避拦截,突破固定防空反导布局。

核动力与核弹头(或常规弹头)的搭配,让它能在传统巡逻范围外持续保持打击威慑,精准针对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短板——这类系统原本就不是为拦截低空巡航导弹设计的。这种设计理念,正是“海燕”被俄方视为战略威慑利器的核心原因。

从作战历史和定位来看,“海燕”兼具早期核动力试验的技术传承与现代精确打击理念。它与美国冷战时期“冥王星计划”异曲同工(后者因安全和战略考虑夭折),同时融合了当代制导技术和低可探测性设计。俄方称10月21日试射验证了续航和变轨能力,历经数年测试和安全争议后,正迈向部署阶段。

对比北约装备可见其独特性:美军“战斧”Block IV/V巡航导弹、AGM-158B巡航导弹均为常规动力,射程分别约1600公里、900公里;法英“风暴阴影”导弹射程超250公里,且均为常规战斗部。北约唯一核巡航导弹是法国ASMP-A,射程500-600公里。而“海燕”号称“近乎无限射程”和数月续航,虽实战经验不足,但可长时间盘旋后从意想不到的方向发起攻击。

这对防空规划者和军控倡导者而言,战略影响立竿见影。作战层面,这种超低空长时巡航导弹扩大了潜在突袭的时间和方向范围,给雷达网、预警机和拦截机带来巨大压力,迫使各方强化分布式传感器和反巡航导弹能力。地缘政治上,2019年《中导条约》失效,《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2026年2月到期且未谈妥替代方案,“海燕”这类核动力巡航导弹不受旧条约约束,将加剧威慑失衡。

普京称“海燕”“独一无二”“可突破任何防御”,这更多是政治表态。技术上,1.4万公里的飞行仅证明续航能力,并未验证其在密集现代化防空系统中的突防存活率。西方评估更关注其导航稳定性、信号控制、长航时精度,以及核动力装置的部署、维护和安全问题——这些才是决定它是“ niche威慑符号”还是“实战装备”的关键。

普京公开宣布、军方高调造势,标志着俄方远程打击威慑进入新阶段:从“概念原型”转向“实战选项”,专门针对现有防御体系的软肋。无论“海燕”最终能否全面列装,此次试射都传递出明确战略信号——莫斯科正寻求弹道导弹之外的可靠报复或威慑手段,而北约的防空和军控体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本账号观点。

来源:全维洞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