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夏的永昌县,处处涌动着发展的热潮。从戈壁滩上的能源基地到现代化工生产线,从广袤农田里的智慧传感器到拔地而起的钢铁骨架,一个个重点项目正以“加速度”推进,勾勒出永昌县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
初夏的永昌县,处处涌动着发展的热潮。从戈壁滩上的能源基地到现代化工生产线,从广袤农田里的智慧传感器到拔地而起的钢铁骨架,一个个重点项目正以“加速度”推进,勾勒出永昌县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
能源强音:煤电与新能源协同发展的创新样本
在河西堡镇甘肃华电腾格里绿色能源有限公司金昌发电分公司,占地48公顷的甘肃腾格里沙漠河西新能源基地配套金昌2×1000兆瓦调峰煤电项目现场,巨型塔吊林立,建设者们步履匆匆,焊接火花如金色星河在阳光下闪耀。“目前项目已经进入快速的建设阶段,1号锅炉预计5月18日开始吊装大板梁,2号锅炉已经吊装至第六层,主厂房已经施工到16.5米;5月19日,16.5米开始浇筑混凝土。”甘肃华电金昌发电分公司工程管理部负责人龚大虎介绍道,这些工作的稳步推进,为明年2台机组双投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省重点项目,该工程总投资约80亿元,项目采用2×100万千瓦国产超超临界间接空冷燃煤发电机组,相比传统机组,其热效率大幅提升,能以更少的能源消耗产出更多电力。同步建设的烟气脱硫、脱硝装置等附属设施,运用先进环保技术,将污染物排放控制在极低水平。
项目深度嵌入“西电东送”国家战略通道,凭借稳定的电力输出能力,投产后每年可将90亿度清洁电力直送中东部负荷中心,有效缓解区域能源供需矛盾。作为国内首个“煤电+新能源+通道”一体化示范工程,它不仅能为河西走廊新能源基地提供快速响应的调峰补偿,更通过“传统煤电+清洁能源”协同模式,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产业蝶变:从“招商引资”到“投产达效”的永昌速度
在甘肃永昌工业园区河西堡工业园,总投资5亿元的甘肃贝达一期年产4600吨农药原药生产线建设项目堪称永昌工业发展的“加速度”典范。作为永昌县2023年招商引资重点项目,从一纸蓝图到设备轰鸣的生产现场,甘肃贝达仅用不到两年时间便完成华丽转身,刷新了重大工业项目落地投产的纪录。
走进贝达项目现场,现代化的厂房整齐排列,工作人员正专注地对智能生产设备进行调试、检测。总控室里,大屏幕实时跳动着设备运行参数,工程师们通过数字化系统对每一道工序进行精准把控。
该项目的快速推进,离不开永昌县“保姆式”的服务保障。从项目立项开始,政府部门便组建专项服务小组,在土地审批、环评手续、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服务小组定期深入现场,及时了解企业需求,协调解决各种问题。无论是电力增容,还是道路修缮,只要企业有需求,政府部门总是第一时间响应,为项目顺利推进保驾护航。
“目前一期已经进入生产阶段,二期正在火热的建设中,预计今年年底二期建设要基本完成,三期规模建成后,总产值预计达到45亿元。”甘肃贝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海涛的话语中满是憧憬与信心。该项目的快速推进与投产,不仅将带动本地化工产业升级,还将创造大量就业岗位,为永昌工业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智慧农业:数据改写“靠天吃饭”的革命
在水源镇东沟村的玉米试验田里,科技正颠覆“靠天吃饭”的传统。作为永昌县玉米单产提升工程项目的核心示范区,这里正通过水肥精准调控集成技术,实现从“经验种田”到“数据种田”的跨越。
“我们给每块田建立‘数字档案’,从播种到成熟全程记录生长数据,今年的耐密品种试验,目标是将亩穗数提升10%,单产潜力预计提高15%。”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孙世龙介绍道。
在智慧农业控制中心,大屏实时显示着土壤湿度、EC值、氮磷钾含量等20余项核心参数,239台电动阀通过物联网实现远程控制。操作人员只需轻点手机,就能远程操控泵房内的水肥一体化系统、智能冲肥装置以及开闭田间轮灌电动球阀。
今年,永昌县计划在全县推广玉米窄膜宽窄行技术11万亩,同步开展7个全生育期灌溉监测点建设,探索旱作农业区可复制的“节水增产”模式。
从能源“稳定器”到工业“助推器”,从农田“数据化”到产业“集群化”,永昌县的项目建设多点开花、齐头并进。这些项目不仅是永昌产业发展的“新引擎”,更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一个个项目的稳步推进与建成投产,永昌县正在用项目建设的“钢筋铁骨”,搭建起百姓增收、经济腾飞的坚实阶梯。
作者:黄悦
编辑:常远
责编:闫瑾 刘欢欢
审核:马丰友
来源:金昌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