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迎来终评竞演,日前,陕西人艺携此前已获“文华大奖”的话剧《主角》亮相大上海剧场,一声从历史深处吼出的秦腔让沪上观众和梅花奖评委们感受到了“戏剧陕军”的力量。作为此次参评者中最年轻的一位,90后演员刘李优优饰演的秦腔名伶忆秦娥也让大家津津乐
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迎来终评竞演,日前,陕西人艺携此前已获“文华大奖”的话剧《主角》亮相大上海剧场,一声从历史深处吼出的秦腔让沪上观众和梅花奖评委们感受到了“戏剧陕军”的力量。作为此次参评者中最年轻的一位,90后演员刘李优优饰演的秦腔名伶忆秦娥也让大家津津乐道。
陕西人艺的话剧在上海受欢迎已经成为了申城文化演出市场的一个“传统”,近年来,《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生命册》等改编自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先后来沪,都得到了上海观众的高度认可。此次亮相大上海剧场的《主角》同样是大有来头,该剧改编自陕西作家陈彦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同名长篇小说,讲述了忆秦娥从11岁拜师学艺到51岁功成名就,40年间的生命历程和舞台生涯。故事在她从放羊娃到“秦腔皇后”的传奇人生主线中交织了个人的爱恨情仇以及一门艺术的发展传承与世相百态。
主创团队透露,自2019年签订小说的改编版权后,他们历时3年将其解构成4万多字的戏剧文本,并于2021年开始排演。灵魂人物忆秦娥的选角之路并不顺畅,当时适龄演员有30多位,剧组经历了三轮选拔,邀请剧院专家和戏曲名家一起“把脉”,最后6人同台PK才敲定了90后的刘李优优。
陕西人艺话剧《主角》海报。演出方供图
“一开始我们并不看好她,因为她劈叉腿只能劈到这儿。” 西人艺副院长李俊强比画着解释,“没有戏曲功底,她就咬牙苦练。不仅找专业老师主动加课,还自己写角色小传,深入秦腔剧团体验生活,还没上台就把自己活成了一个戏痴。”这份如忆秦娥一样的执着和坚持最终打动了导演胡宗琪,刘李优优也成功地在舞台上塑造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大女主”。
因为这部剧的亮点之一正是采用“戏中戏”的形式来完成“隐喻”,通过《杨排风》《白蛇传》《游西湖》《狐仙劫》《同心结》《梨花雨》6部忆秦娥主演的剧目,既体现了她作为戏曲演员在职业生涯中的成长,又分别对应了人物的“事业”“爱情”“婚姻”“巅峰”“母子”“归宿”,双关之下将忆秦娥40年起伏动荡的人生命运娓娓道来。
陕西人艺话剧《主角》将参评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演出方供图
陕西人艺院长李宣坦言,从全国观众的视角来看,陕西人艺是陕西文化的代言人之一。《白鹿原》中的关中文化,《平凡的世界》中的黄土文化,《主角》中的古典文化,“我们既想让每一部作品都有独特的文化标识,也希望让当下的观众更多了解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将严肃文学、经典文学,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话剧艺术形式去完成‘破圈’传播,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
当然,这些话剧所立足的厚重文化土壤,并不能天然体现在舞台转化上。比如此次角逐梅花奖的《主角》,导演胡宗琪和担任编剧的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曹路生等主创人员,就多次赴陕西三原、泾阳等地深入生活,听秦腔、看戏台、开座谈会,在采风过程中感受作者笔下形形色色人物,最终才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完成话剧的重构表达。
厚重文化土壤,不是守旧的代名词,而是创新的根基。虽然《主角》高度尊重原著,但并未强行切换成符合当下口味的“爽剧”模式,比如它讲述的是中国传统戏曲,传统戏曲的“一桌二椅”美学在这部剧中就像齐白石画虾,寥寥数笔就能传神,不动声色又很好地传达了情感。像这样匠心独运的布置与安排,在《主角》中还有很多,因此值得观众反复观看,细细品味。
头图为陕西人艺话剧《主角》剧照。演出方供图
来源:劳动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