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的“原罪“不是预制菜,而是那套让所有员工疯狂的“赛马机制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7 13:19 2

摘要:商业世界最魔幻的地方在于,一个品牌的人设,比真实的裤衩颜色还难琢磨。上一秒你还觉得他浓眉大眼、土味情浓,是你家隔壁那个只知道埋头和面的西北憨厚大哥,下一秒他就掏出一份工业化标准流程PPT,告诉你其实你吃的每一口面,都充满了资本的严谨与算计。

商业世界最魔幻的地方在于,一个品牌的人设,比真实的裤衩颜色还难琢磨。上一秒你还觉得他浓眉大眼、土味情浓,是你家隔壁那个只知道埋头和面的西北憨厚大哥,下一秒他就掏出一份工业化标准流程PPT,告诉你其实你吃的每一口面,都充满了资本的严谨与算计。

西贝就是这么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当老罗一嗓子把“预制菜”这块遮羞布扯下来的时候,无数人感觉自己的信仰经历了一次小型地震。原来我花了人均一百五,就是为了吃一顿高级料理包?原来我带孩子来体验所谓的“真材实料”,最后发现后厨比我家厨房还干净,因为压根就没几个厨子在正经开火。

这事儿奇怪吗?一点都不奇怪。甚至可以说,西贝走到今天这个被舆论按在地上摩擦的境地,不是偶然,而是一种必然。是一套精密设计的商业机器,在全速狂飙之后,必然会发生的零件过热与失灵。

要理解西贝的风雨飘摇,你得先理解贾国龙这个人的底层代码。

每一个成功的草根企业家,都有一套可以写进爽文小说的开局模板。贾老板也不例外。80年代,一个西北小伙,考上了大连的大学,这在当年是光宗耀祖的事儿。结果人家因为水土不服,加上发现倒腾香烟比上学挣钱快,毅然决然退学回家。这叫什么?这叫洞察了时代红利,看穿了教育的本质是为搞钱服务,既然能直接搞钱,何必走那弯路。

他爹妈也开明,没抽他,还给了启动资金。于是,一个名为“黄土坡风味小吃”的馆子开张了,这就是西贝帝国最初的那块砖。

你看,故事讲到这里,是不是特别正能量?一个敢想敢干,不拘一格的青年,在家人的支持下,开启了传奇之路。接下来就是常规的升级打怪,小吃店变大酒楼,赚到第一桶金,然后展现出超越常人的社会责任感,比如给员工女儿捐款,建立爱心基金,回馈社会。

这些行为,和早年的于东来、马云并列在一起,仿佛都在诉说一个真理:能成大事的人,在发迹之前,骨子里就刻着“格局”二字。

但商业的残酷之处在于,格局既可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悲悯,也可以是一种精于计算的公关。尤其是当一个企业需要从地方走向全国时,“爱”与“责任”就成了最好的品牌故事,是性价比最高的流量密码。

贾老板的第一次滑铁卢,恰恰发生在他试图脱离自己“人设”的时候。90年代,他揣着钱南下深圳,北上北京,两次都想搞当时最时髦的海鲜酒楼。结果呢?一个内蒙人跑去跟广东人说我做的海鲜最正宗,这跟一个河南人跑去教四川人做火锅有什么区别?纯属行为艺术。两次尝试,亏得底裤都不剩,让他深刻明白一个道理:人,不能挣自己认知以外的钱。西贝的命,在西北。

这是贾老板的第一次“顿悟”。从此,他不再仰望星空,而是低头看路,把“西北菜”这三个字刻进了企业DNA里。

后来的故事大家就熟悉了。《舌尖上的中国》火了,西贝比谁都快,把黄馍馍、张爷爷空心面变成了自己的流量爆品。这种对媒体热点的敏锐嗅去和执行力,确实牛逼。紧接着,走进联合国,代表中国美食文化,更是把品牌逼格直接拉满。

在这一系列骚操作背后,是西贝在品牌建设上的不惜血本。每年千万级的营销投入,从“西贝莜面村”到“中国烹羊专家”再回到“家庭欢聚餐厅”,每一次定位的摇摆和调整,都是为了在消费者心中,烙下一个最容易被记住、也最值钱的印记。

真正让西贝这台机器高速运转起来的,不是黄馍馍,也不是联合国,而是一套被内部奉为圭臬的“赛马机制”。

这套机制,是贾老板的阳谋,也是西贝后来一切问题的根源。

简单来说,总部放权,占股60%,剩下的40%分给地方合伙人,你们自己去开疆拓土。店长不是任命的,是竞争上岗的。一个团队,只要你有本事,拿着经营牌照,可以在任何城市开店,自负盈亏。总部给你系统支持和最初的资金扶持,然后每个季度搞大排名,营收、利润、顾客评价,行就上,不行就滚。末位淘汰,毫不留情。

这套玩法,简直是人性兴奋剂。它把每一个店长、每一个核心员工,都变成了给自己打工的创业者。忠诚度?执行力?那都不叫事儿。最好的团队一年能干十个亿,几十个这样的团队在全国范围内跑马圈地,你说这扩张速度能不快吗?从60多家店到近400家,西贝只用了短短几年。

这就是商业模式的降维打击。当别的餐饮老板还在为一家店的管理焦头烂额时,西贝已经建立起一个自我复制、自我裂变的细胞组织。

然而,硬币的另一面是什么?

当一个系统唯一的目标就是增长、利润和效率时,所有与这个目标相悖的东西,都会被无情地牺牲掉。比如,品质的稳定,比如,顾客的真实体验,再比如,一个厨师对菜品的“灵性”。

“赛马机制”鼓励的是什么?是如何用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快的翻台,获得最高的利润。在这种KPI的重压下,你是一个店长,你会怎么选?是雇一个老师傅,花半天时间精心吊一锅汤,还是直接用中央厨房配送的标准化汤料包,加热一下就能上桌?

答案不言而喻。

所以,“预制菜”根本不是西贝的堕落,而是它这套成功模式的必然产物。当门店数量从几十家暴涨到几百家,当“小而美”的全明档厨房被快速复制进每一个购物中心时,对标准化的依赖,对中央厨房的依赖,就成了唯一的解药。贾老板可能自己都没想到,他引以为傲的、激发人性的“赛-马-机-制”,最终把西贝变成了一家“去-人-化”的餐饮公司。

后厨不再需要大师傅,只需要操作员。菜品不再需要灵感,只需要SOP。所谓的“真心实意”,在成本和效率的冰冷数字面前,脆弱得不堪一击。

所以,早在老罗开炮之前,对西贝“菜量少、价格贵、味道大不如前”的吐槽,早已在社交媒体上随处可见。只不过,这些都是普通消费者的喃喃自语,掀不起什么风浪。贾老板和他高歌猛进的管理团队,可能根本看不上这些杂音。他们看到的是财报上持续增长的曲线,是IPO的宏伟蓝图,是2030年千亿营收的星辰大海。

直到一个有足够声量的大V,把这个问题摆在了台面上,才引发了雪崩。贾老板的反应,也颇具他的个人风格——强硬、傲慢,甚至带着点“你们这帮凡人懂个屁”的委屈。他喜欢开着越野车在沙漠里飞驰,这种性格,适合开疆拓土,适合从0到1,但极不适合处理需要低头、示弱、共情的公关危机。

他可能觉得,我用预制菜是为了保证品质统一,是为了让你们在全国任何一家西贝都能吃到同样的味道,这是工业化的进步,你们怎么就不理解呢?

他忘了,消费者去西贝,不是为了体验工业文明的。他们是冲着“西北”、“民间”、“黄土高坡”、“现做”这些充满人情味和烟火气的标签去的。他们支付的高溢价,买的不仅是食物,更是一种“我们不一样”的心理满足。

现在你告诉我,你和楼下那家三十块钱一份的快餐,用的都是料理包。那信任的崩塌,就不是简单的价格问题,而是欺骗。

西贝今天面临的,是自成立以来最严峻的生存危机。门店客流断崖式下滑,储值会员纷纷退款,这些都是最直接的惩罚。虽然它家大业大,短期内倒不了,但一个品牌的根基——信任,一旦被刨松了,再想扎回去,就难了。

你可以重新调整价格,可以把一些菜品改回现场烹制,但那种“我闭着眼睛都信你”的感觉,一旦失去,花再多钱都买不回来。

这其实是所有消费品牌都要面对的终极拷问:当企业壮大,当资本介入,当规模化成为唯一正确的道路时,你如何平衡效率、品质和消费者最初的信任?

贾老板和他的西贝,用一次惨痛的教训,给出了一个错误的示范。那个曾经靠着“真心实意”起家的西北汉子,在资本的洪流和规模的迷梦中,终究还是和最初的自己,渐行渐远了。

他没有输给对手,而是输给了自己一手打造的、那台过于成功的增长机器。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来源:甜点党GPkUs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