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经困扰惠安海岸的废弃牡蛎壳,如今成了生态“香饽饽”!作为福建省重要牡蛎养殖基地,惠安每年产出约9.5万吨废蛎壳,过去乱堆乱放污染环境,是令人头疼的固体垃圾。而现在通过科技加工,牡蛎壳华丽变身土壤调理剂,不仅显著提升耕地的pH值,使酸土变沃土,蔬菜产量增加20
种植户将蛎壳改良剂播撒入土壤
核心提示
曾经困扰惠安海岸的废弃牡蛎壳,如今成了生态“香饽饽”!作为福建省重要牡蛎养殖基地,惠安每年产出约9.5万吨废蛎壳,过去乱堆乱放污染环境,是令人头疼的固体垃圾。而现在通过科技加工,牡蛎壳华丽变身土壤调理剂,不仅显著提升耕地的pH值,使酸土变沃土,蔬菜产量增加20%,更跨越山海支援三明泰宁、龙岩长汀等山区,助力水稻、茶叶丰产增收。更亮眼的是,牡蛎壳的再利用还促成了全国首笔土壤改良碳汇交易在惠安落地,一条“牡蛎养殖—废壳利用—土壤改良—碳汇交易”的生态产业链已然成型。
一变
从“海洋垃圾”到“土壤良方”
时值金秋,三明市泰宁县朱口镇1000亩稻田里昨日传来喜讯:经惠安县无偿援助的牡蛎壳土壤调理剂改良后,这片酸性土壤的水稻亩产较往年提升13.85%。
在千亩良田现场,金色稻浪翻滚出丰收的喜悦,种植大户沈显华望着满仓稻谷笑道:“今年亩产600多公斤,比往年增产六七十公斤,增幅远超预想。”
这份收成的背后,正是惠安牡蛎壳调理剂跨区域助力的成果。去年底,惠安县农业部门和泰宁县签订山海合作协议,联合玛塔生态科技无偿赠送150吨牡蛎壳土壤调理剂。这款源自惠安的“宝贝”,在泰宁水稻示范基地施用后,当地土壤pH值从5.11提升到6.05,水稻结实率大幅提高。
以往牡蛎壳是众所周知的“海洋废物”,如今怎成了“耕地肥料”?这一华丽转身,得益于惠安创新打造牡蛎壳资源化利用产业链,通过引进厦门玛塔生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玛塔生态公司”),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在玛塔生态公司惠安基地,记者看到,生产车间里,废弃牡蛎壳经过去绳挑拣、保护性焙烧、分段活化、粉碎加工等多道工艺,最终变成灰白色的土壤改良剂粉。作业流水线上,工人们有条不紊地操作机台,快速地将粉剂装袋打包。“这种富含钙元素的改良剂中和了酸性,多种微量元素则改善微生物环境,增加土壤肥力,让农作物长得壮,病虫害也少,还能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天然又环保。”该公司惠安基地负责人王晓峰介绍。
玛塔生态公司惠安基地的生产车间里,工人将蛎壳改良剂装袋打包。
二联
从“单向帮扶”到“山海循环”
惠安,素有“中国牡蛎之乡”的美誉,牡蛎占全县海水养殖产量90%以上。那么,将牡蛎壳资源再利用的想法是怎么产生的?
每当丰收季节,一串串肥美的牡蛎被渔民打捞上船,然而,收成的背后却藏着一个大麻烦。“处理这些牡蛎壳最让我们头疼,填埋成本高,乱堆放又影响村容,甚至可能污染近海。”惠安净峰镇一牡蛎养殖合作社负责人黄泽明对记者坦言。
玛塔生态公司董事长王永明是土生土长的惠安人,这些令人头疼的牡蛎壳在他看来,其实就是一个放错位置的资源。如何充分全面地利用起来呢?他开始探寻牡蛎壳的处理之道,与团队经过长达4年的摸索后,终于让这些硬邦邦的“海洋废弃物”,华丽转身变成了土壤的“营养餐”,不仅为渔民解决处理难题,实现惠安县区废弃牡蛎壳完全消化,还通过土壤试验项目,将田地生菜产量提高20%,助力当地农民增收。
而这一“变废为宝”的进程,也为“福建山海协作”注入了新内涵。据了解,传统的“山海协作”多表现为沿海发达地区对内陆山区的产业转移与资金帮扶。而如今,一条以牡蛎壳为纽带、全新的“山海循环经济链”正在形成。在政府的引导和协作机制的推动下,地处福建沿海的惠安与内陆的三明泰宁、宁化以及龙岩长汀等县市建立了定向合作。满载着惠安牡蛎壳改良剂的卡车,不再是无目的的废弃物运输,而是精准地驶向需要改良土壤的山区农田、茶园、果园。
“我们茶园以前土壤偏酸,茶叶品质上不去。后来开始试用惠安运过来的牡蛎壳粉,效果非常明显!”在龙岩长汀,老茶农王永林欣喜地说,土壤的pH值升高,茶叶长得更肥大,香气也更足,“关键是这种‘海废’利用,比市场上许多化学改良剂成本低,还更环保。”
三跃
从“治酸增肥”到“碳汇交易”
从环保出发,牡蛎壳的绿色蝶变还向碳汇延伸。
近年来,我省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挖掘农业碳汇项目,在土壤碳汇领域取得创新突破——去年12月,一场特殊的签约仪式在惠安举行,玛塔生态公司将土壤示范项目一期产生的5643吨碳汇,通过厦门产权交易中心转让给2家惠安本地企业,获得10万元收益,成为全国首笔土壤改良碳汇交易。“这笔收入看似不多,但为土壤改良开辟了财政投入之外的新路径。”王永明难掩激动地说,未来还将陆续接入全国乃至国际碳交易市场。
据了解,“碳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很少有人知道,通过科技加工,将牡蛎壳施加到土壤里,其实是一个稳定的‘固碳’过程。”惠安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林惠彬介绍,牡蛎壳本身就是固碳产物——牡蛎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吸收水中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将其主要转化为碳酸钙,形成壳体结构。将牡蛎壳固定于土壤中,相当于完成了一次“负碳排放”,而碳汇交易将生态效益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为全省山海协作开辟前所未有的绿色通道,也让土壤改良走上了与农业环境保护和碳汇共同发展的全新道路。
泰宁千亩稻田喜获丰收
目前,这一土壤改良“惠安模式”已在闽西多地落地生根。泰宁县朱口镇农技站负责人童永春表示:“我们正在开展碳汇核算工作,未来也能通过交易实现生态价值变现。”
从惠安渔港的废弃蛎壳,再到泰宁山间的金色稻浪,如今,一条“牡蛎养殖—废壳利用—土壤改良—碳汇交易”的全产业链已然成型。这场跨越山海、变废为宝的农业技术协作,不仅破解了我省山区土壤酸化难题,更写下了福建山海生态共富的新篇章,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来源 | 泉州发布 泉州晚报
来源:看见泉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