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2113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不是都放开了吗?怎么又有了?”
“是旧毒株还是新变异的?”
“还用戴口罩吗?打疫苗还管用不?”
最近,门诊里、微信群中、朋友圈里,全是这样的疑问。确实,病毒的风头没以前那么猛了,但它从未真正离开。
尤其是最近一则通报,让不少人又绷紧了神经——河南省疾控部门确认:新冠变异株JN.1已在我省出现散发病例。
这不是旧闻,也不是“外地的事”,是我们身边的现实。
别以为病毒“熬没了”,其实它在悄悄换了马甲。
根据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0月发布的监测数据,当前出现的散发病例中,变异毒株JN.1占比显著上升。这是一种新型的奥密克戎亚分支,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需关注变异株”。
它的“厉害”之处在哪?
传播力更强:相比XBB系列,JN.1的刺突蛋白变异更多,意味着更容易突破人体黏膜防线,传播速度快得多。
免疫逃逸更强:不少人去年打的疫苗、感染后形成的抗体,对它的防护效果明显减弱。
症状更具“迷惑性”:不像早期毒株那样“高烧+咳嗽”明显,JN.1的表现更像“普通感冒”,容易被忽视。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病毒所的最新监测数据(2025年10月),JN.1在国内多地出现散发传播,已被确定为当前的主要流行株之一。
“不是都阳过一遍了吗?还有感染风险?”
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想问。但答案有点扎心——“阳过”≠终身免疫。
根据《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4年一项对全国5个省市近2万人群的随访研究显示:
感染奥密克戎后的中和抗体水平,在3—6个月后明显下降,6个月后保护力不足40%。
而且,毒株变了,抗体识别能力也会随之下降。更何况,大多数人感染是在2022年底到2023年初,如今早已过了“免疫保护期”。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近期有不少人“二阳”“三阳”,甚至感觉比第一次更难受。
河南省疾控专家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明确指出:当前虽未出现大规模暴发,但“散发+隐匿”的传播方式,反而更容易被忽视,增加传播风险。
尤其是三类人群,要格外警惕:
老年人:免疫功能本就弱,症状容易加重;
基础病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压、慢阻肺,一旦感染,住院率是普通人的3倍以上;
儿童和未接种疫苗者:缺乏有效的免疫屏障,传播链上的“易感者”。
别再以为“反正都轻症”,在高风险人群里,轻症也可能变成重症。
病毒变了,防护逻辑没变,但细节更重要了。
1. 口罩不是“过去式”,是“必需品”
尤其在以下场景:
医院、地铁、电梯等密闭空间
人员密集的商场、学校、影院
自己有感冒症状时
戴好口罩,不是怕你传染别人,而是怕别人传染你。
2. 通风,是家里最便宜的“空气疫苗”
新冠病毒最怕啥?紫外线和新鲜空气。秋冬季节,家里门窗不通风,病毒浓度容易“越积越多”。哪怕冷,也建议每天至少开窗通风2次,每次15分钟。
3. 疫苗,依然是最有效的“底气”
国家卫健委在2025年最新版《新冠防控技术方案》中强调:
建议高风险人群优先完成秋季加强针接种,尤其是60岁以上老人、慢病患者。
目前国内已推广针对XBB和JN.1变异株优化的次世代疫苗,对新毒株的中和抗体水平提升2—3倍以上。这不是“旧疫苗”,是“精准升级版”。
3件事,别再做了防护做得好,不等于“万事大吉”。下面这3个“误区”,正在悄悄拖累我们的防线。
1. 有症状还硬撑着上班上学
“就是个小感冒嘛”“发烧了还能扛一扛”……这种忍耐,就是病毒最爱。一旦带病上班、上学、聚会,你可能就是那条传播链的起点。而且,这种“隐性感染者”最容易被忽视,传播速度更快。
2. 误把“复阳”当作“安全”
不少人觉得,“我已经阳过3次了,应该百毒不侵了吧?”
错!每次感染都可能对免疫系统造成一定损耗,尤其对老年人和慢病人群。更重要的是,多次感染与“长新冠”风险显著相关
3. 症状轻就不就医,靠“扛”
新冠的“轻”只是开始,有些人第1天只是咽干,第3天开始发热,第5天就进了医院。
如果你是高风险人群(老年、孕妇、基础病患者),出现症状别拖,尽早就诊、尽早用药,才是降低风险的关键。
这篇文章,不是为了制造恐慌,而是一次及时的提醒:
我们不是“回到从前”,但也不能“彻底放飞”。病毒一直都在,只是我们能不能看清它、对付它。
就像医生常说的那句老话——
防疫不是靠封控,而是靠每个人的细节自律。
你的一次戴口罩、一次通风、一次接种,可能就是阻止病毒扩散的关键一环。
3个必须做好的防护:
戴口罩:密闭场所+自己感冒时
勤通风:每天2次,每次15分钟以上
打疫苗:高风险人群优先,选次世代疫苗
3个坚决别做的事:
带病上班/上学,是病毒传播加速器
以为“阳多了就安全”,是认知误区
症状轻不就医,是对自身健康的忽视
健康,从来不是靠侥幸,而是靠选择。
你选择防护一次,病毒就少一次机会;你选择忽视一次,病毒就多一条路径。
别等下一次高烧、咳嗽、抗原阳性,才想起“早知道”。
参考文献:
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5年10月新冠病毒监测周报》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来源:清散健康科普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