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在美国湾区的街头逛着,突然看见有人排着长队买什么新鲜玩意儿,凑近一瞧,招牌上写着“韩国蜜饯”,再定睛一看,这玩意儿不就是咱打小吃到大的糖葫芦吗?只不过外头裹了层韩文包装纸,摇身一变就成了人家的“传统小吃”。这事儿要说巧合吧,可类似的情况实在太多了,多到让人不
你在美国湾区的街头逛着,突然看见有人排着长队买什么新鲜玩意儿,凑近一瞧,招牌上写着“韩国蜜饯”,再定睛一看,这玩意儿不就是咱打小吃到大的糖葫芦吗?只不过外头裹了层韩文包装纸,摇身一变就成了人家的“传统小吃”。这事儿要说巧合吧,可类似的情况实在太多了,多到让人不得不琢磨琢磨——这到底是文化交流,还是有人在玩“偷梁换柱”的把戏?
更让人气不打一处来的是,这种事儿已经不是头一回了。泡菜本来是中国北方老百姓几千年传下来的腌菜手艺,结果人家一包装、一申遗,全世界现在都知道“泡菜国”的大名。端午节更离谱,咱们祖祖辈辈过了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硬是被人改了个名叫“端午祭”给申遗了。你说这事儿搁谁身上不窝火?就连看个电视剧都能让人憋一肚子气,韩国拍的《暴君的厨师》里头,中国厨师居然得跑到朝鲜去学做饭,川菜大师在朝鲜“头一回见到辣椒”——这剧情写得,简直是把观众当傻子糊弄。
这些年类似的事情越来越多,从吃的喝的到穿的戴的,从传统节日到手艺活儿,但凡是中国的东西,好像都能被包装一下变成别人家的宝贝。你可能会问,难道就没人管管吗?还真有人开始较真了。2025年5月份,中国文化遗产鉴定中心憋了一口气,直接向国际组织递交了137份证据材料,把好几项被“借鉴”的非遗技艺摆了出来,要求好好查一查这些东西到底是从哪儿来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看完材料也觉得不对劲儿,让对方在45天之内拿出能证明传承千年的文献记录来。这下可热闹了,有些东西你说是你的,那就得拿真家伙来证明,光嘴上说可不行。
咱们就拿榫卯这门手艺来说事儿吧。中国早在2009年就把这技术申遗了,木头和木头之间不用一根钉子,全靠榫头和卯眼的巧妙结合,这可是老祖宗几千年传下来的智慧结晶。结果没过几年,韩国也申遗了一个“大木匠与传统木构建筑艺术”,工艺流程看着怎么那么眼熟呢?还有夏布织造技艺,中国2008年就列入非遗名录了,人家转头也搞了个“韩山夏布织造”,这巧合得也太离谱了点吧?
更有意思的是影视圈那档子事儿。中国拍的古装剧《藏海传》被引进到韩国播出,结果有些韩国网友看了之后不干了,说剧里主角穿的衣服是“韩服”,质疑咱们“抄袭”人家的设计。这逻辑要真能说得通,那以后咱们穿个长袍马褂是不是还得先打个报告问问人家同不同意?这种事情听起来荒唐,可人家玩得认真着呢,一套组合拳下来——包装、改名、申遗、输出,流程顺得很。
说到这儿你可能纳闷了,好端端的为啥要这么干呢?这背后的门道可不简单。历史上朝鲜半岛跟中国的关系相当密切,政治体制、文字系统、礼仪规矩,甚至宗教信仰,很多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汉字传入朝鲜半岛之后用了上千年,科举制度几乎是照搬照抄,儒家文化更是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种文化上的“血缘关系”,让有些人心里头不太舒服,总觉得自己像是个“跟班儿”。为了摆脱这种印象,就琢磨着在文化上“独立门户”,想办法证明“我们自己也行”。
问题是光有情绪还不够,这背后还有实打实的利益考量。文化产业可是个大买卖,韩国文体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韩流文化出口额达到143亿美元。这钱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很多产品其实是“借壳”中国文化包装出来的。你看那些韩屋风格的咖啡馆、改版过的韩服秀,还有把中国节日重新包装的文旅项目,哪一样不是在蹭文化的热度?更关键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申遗规则有个空子可以钻——申遗不要求“原创”,只要能证明“本土化使用”和“文化变体”存在就行。这就给了一些人机会,把源头在中国的东西,通过本地化包装、模糊历史、舆论炒作,变成自家的招牌。这哪儿是文化传播啊,分明就是“改装二手货再卖”。
你以为这事儿就是民间自发的“误会”?那可就想简单了。这背后可是有组织、有策略、有资金支持的长期动作。有个叫VANK的组织,全称是韩国网络外交使节团,表面上看是民间团体,实际上拿的是政府的钱。2008年李明博政府给了5000万韩元,2009年国家中央研究院继续注资,到了2024年,韩国文体部更是大手笔,批准未来五年投入51万亿韩元发展“文化产业”。这钱可不是小数目,说明人家把文化当成国家战略在搞。
媒体那边也配合得天衣无缝。韩国有些媒体在社交平台上不断制造“中国抢韩国文化”的说法,把自己塑造成“受害者”,然后反过来输出“我们才是源头”的论调。比如说韩国媒体曾经宣称“针灸源于古代韩国”,还说比中国早600年。这种说法听起来离谱,可对于不了解历史的外国人来说,还真不容易分辨真假。
再往深了说,西方国家在这事儿上也不是旁观者。出于某些战略考虑,美国等西方势力挺乐意扶持一个“文化上听话”的韩国,把它当作平衡中国影响力的“缓冲带”。所以在国际舞台上,韩国文化得到的展示机会明显多过中国。英国大英博物馆就曾经配合韩国外交机构发布“庆祝韩国新年”的推文,这可不是巧合,是有意为之。当政府拨款、媒体话术、西方推流这些因素加在一起,文化挪用就不再是零星的个案,而是一场有预谋的“文化战”了。
那中国该怎么应对呢?光在网上发发牢骚、气愤两句肯定不够,得拿出真招来。好消息是,这两年咱们已经开始反击了。2025年5月中国文化遗产鉴定中心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了137份证明材料,直接点名好几项非遗涉嫌文化挪用。中国学者还用上了3D建模技术,把宋代建筑给复原出来,公开演示“榫卯技艺”的19道工序,跟人家的“大木匠”技艺一一对比,证据摆得明明白白。
技术手段也用上了。区块链存证、人工智能识别、数字孪生建档这些新技术,正在把传统文化用科技手段永久封存起来。谁想改写历史,得先过“技术关”。与此同时,中国正在建设全球传统知识数据库,让文化遗产“有谱可查,有证可循”。以后谁想说某样东西是自己的,得先看看数据库里有没有记录。
法律层面也在加强。2024年10月中国修订了文物保护法,把文化传承正式写进法律条文,计划2025年3月正式实施。民间力量也动起来了,38家食品企业联合成立了“饺子守护联盟”,一口气注册了458项专利,谁也别想再随便乱改中国饮食文化的名字。这种“抱团取暖”的做法挺管用,至少让那些想打擦边球的人知道,想动中国文化的主意可没那么容易。
教育这块儿也在发力。传统文化进校园、非遗技艺进课堂,从小培养孩子们的文化自信。《典籍里的中国》《经典咏流传》这些节目火了之后,年轻人开始觉得传统文化不是“老古董”,而是挺酷的东西。只有让年轻一代真正认识到自己文化的价值,才能从根儿上解决问题。
中国现在也不是“单打独斗”了。推动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总部落户北京,联合周边国家一起制定文化规则,共同反对文化挪用。你想申遗?行啊,得先过联盟这道关。这种“抱团”的策略比单独行动有效多了,毕竟文化保护不是一个国家的事儿,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说到底,这场文化争夺战背后不只是某个国家的焦虑,更是利益驱动下的系统工程。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容不得别人“偷梁换柱”。中国现在要做的,不光是让世界知道什么东西“源自中国”,更要让世界认同什么东西“属于中国”。看清楚这场较量的本质,出手要快,动作要准,底气要硬,才能真正守住老祖宗留下的这份家底。
你身边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或者对这种文化挪用现象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大家一起讨论讨论。
来源:皮孩战士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