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次日,10月25日,大陆商用遥感星座“吉林一号”在其公号发布“卫星视角瞰中国台湾省”系列影像,选取台北市区、中正纪念堂、台北港、日月潭、阿里山、恒春半岛、新竹科学园区等地,分辨率达亚米级,地貌纹理与城市路网清晰可辨,引发岛内外舆论热议。
10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将10月25日设为“台湾光复纪念日”。
次日,10月25日,大陆商用遥感星座“吉林一号”在其公号发布“卫星视角瞰中国台湾省”系列影像,选取台北市区、中正纪念堂、台北港、日月潭、阿里山、恒春半岛、新竹科学园区等地,分辨率达亚米级,地貌纹理与城市路网清晰可辨,引发岛内外舆论热议。
这可不是巧合,这就是组合拳。
外媒立刻读出了其中深意。
新加坡《联合早报》以“大陆卫星发布多张台湾高清卫星影像”为题,明确了影像发布与“光复纪念日”定调之间的时间关联与政治寓意。
高清卫星影像一出,技惊四座,岛内舆论,马上有几重反应。
第一重是“震惊加技术焦虑”。
岛内媒体以“把台湾看光光”为标题突出了影像清晰度,前空军副司令张延廷在节目中称当代低轨光学侦察已进入“以公分为单位”的清晰度,“连巷子都可以看到”,强调其对城镇战与要点目标的威慑意义。这类表述在新闻聚合与门户平台被广泛转引,带动了公众层面的风险想象。
第二种就是“媒介政治化解读”。
岛内主流媒体如《联合报》将影像发布置于“法理动作之后的舆论压力”框架中,认为其与纪念日同步构成“叙事合围”:法律符号+技术可视化,意在把“主权叙事”落到看得见的像素上。
第三重就镇静多了,是“网络日常化消解”。
岛内社媒与门户的轻松化语气同样出现:有人以“拍到我家耶”调侃,将宏大叙事转译为日常经验;但这种“去政治化的幽默”并未完全消除不安,反而在玩笑中泄露了对“被看见”的复杂心态。
这次事件,是之前没有经历过的。
这次事件的“新”,不在于世界首次出现高分辨率台湾影像,而在于发布时点的政治指向与影像对象的策略选取:既有象征性地标如中正纪念堂、台北港,也有产业要点台积电生产基地,如新竹科学园区,构成“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对象谱系。
透过表象,我们看到更深的战略信号,大陆已经从硬实力,转移到透明化威慑。
与传统的火力展示不同,“全景照”属于信息优势的公开切片。它并不直接改变战力平衡,却改变了战场感知的心理边界。
对岛内来说,释放“我们看得见”的持续态势认知,强化对关键基础设施港口、交通枢纽、产业园区“被置于视野”的感受;
对世界,没有引发强烈对抗的强度阈值下,把遥感、开源情报、社媒扩散三者相扣,完成一次“低成本、高扩散”的公共外交与话语设定;
对大陆来说,在“光复纪念日”的新叙事框架下,以商用星座的民技展示支撑国家叙事,体现军民融合—产业链—媒体链的联动。
这种做法,逐渐成为主流。
“吉林一号”对外展示多为亚米级产品图,商业影像往往还经由处理与选取,未必等于系统的实时侦察能力上限。
也就是说,我们能展示的,只是一小部分,我们的后手,恐怕还有匪夷所思的技术手段。
就军事价值而言,单张高清图并非战术情报的充分条件;但就战略传播而言,“选择在什么时间、发布哪些点位、配以什么文案”,却是清晰的策略动作:把法律象征与空间可视化绑在一起,使“版图叙事”具象化。
像素之外,是秩序之争。
“全景照”的强项在“看得见”,真正的力量在“让你知道我能看见”。
岛内社会对此的复杂反应,恰恰印证了图像政治的双重效应:它既制造不安,也催化免疫;既触发安全政策辩题,也提供日常化的消解出口。
短期看,这是一场技术透明化的威慑;中期看,它推动台海舆论场从“炮口可视化”转向“数据可视化”;长期看,竞争的关键不只是拍到什么,更是谁能把影像转译为稳态秩序的公共语言。
来源:超先声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