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6日至10月27日,2025世界城市日城市可持续发展全球大会在上海世界会客厅举办。近日,记者随采访团先后走进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数字社区与上海地铁智慧维保基地,近距离感受上海在城市治理与基础设施运维领域的数字化创新成果,探寻城市高质量发展的 “上海方案”
10月26日至10月27日,2025世界城市日城市可持续发展全球大会在上海世界会客厅举办。近日,记者随采访团先后走进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数字社区与上海地铁智慧维保基地,近距离感受上海在城市治理与基础设施运维领域的数字化创新成果,探寻城市高质量发展的 “上海方案”。
元宇宙激活超老龄社区青年力量
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的东明路街道,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国际通行的超老龄社会阈值,存在老龄化严重、青年居民缺乏社区参与的显著问题。面对青年参与度低的治理难题,该街道借助元宇宙技术打破物理限制,成功吸引青年回归街区治理核心。这个入选《上海手册》的典型案例,已在上海十几个个街镇推广落地,为老龄化社区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上海智慧。
2023年成立的东明汇明心街区发展服务中心,是由东明路街道发起、社会组织“汇明心”街区发展服务中心负责运营的在地社会组织,为街道全域商户及居民提供一个学习、交流、展览、工作的智慧化空间。中心理事长同时也是东明路街道居民的刘璟找准了破局关键:用数字技术激活青年参与热情。“元宇宙打破了物理限制,让青年重新回归街区治理的核心。”这是刘璟始终坚持的理念,也催生出 “四重融合” 的创新路径:文化烟火 + AR 记忆、生活烟火 + VR 互动、商业烟火 + 数字工具、创业烟火 + AI 赋能。
如何让青年从 “旁观者” 变为 “参与者”?刘璟团队的实践给出了答案。在一场由50多位青年与非遗传承人共同打造的元宇宙项目中,传统非遗故事被赋予科幻表达形式,焕发出全新活力,让原本对社区活动兴趣不大的年轻人也开始积极参与其中。“吸引年轻人不能只靠利益驱动,让他们变身治理骨干,拥有荣誉与话语权是关键。”刘璟的这句话,说出了社区治理的关键。在东明路街道、汇明心社会组织的活力激活以及青年参与的共同推动之下,自2023年开始两年内共产生1287份提案,涵盖夜间经济、老年友好设施、社区微更新、亲子活动等多个主题,其中128份进入街道议事会程序,32份已落地实施。
创新之路从非一帆风顺。刘璟介绍,项目初期曾计划邀请平台 KOL 助力宣传,但有限的经费让这一想法最终不了了之。团队随后另辟蹊径,开始教居民学习拍视频,让他们变身 “探店博主”。这一接地气的举措不仅节省了成本,更让居民成为街区烟火气的传播者。谈及成功经验,刘璟总结道:“街镇项目必须扎根本地实际、坚持持续运营,聚焦符合最大多数人利益的事。元宇宙的核心动力源于每位使用者的赋能,先有街区共治的人群,才有‘共建、共治、共享’的元宇宙。”
“智慧维保”数字化重塑轨道交通
作为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之一,上海地铁肩负着896公里运营总里程,包括21条线路和517座车站,日均客流量超1000万人次的运输重任,在保障高效运转的同时,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维修压力与安全出行保障挑战。申通地铁集团以 “智慧维保” 工程为抓手,借力数字化手段重塑地铁运维体系,为城市轨道交通运维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 “上海智慧”。
传统人工维保模式下,故障处置往往依赖经验判断,从发现问题到派单处置再到人员到位,环节多、耗时长,上海地铁维保公司总工程师奚笑冬介绍,“乘客无感” 是上海地铁智慧维保的极致追求。对乘客而言,这种 “无感” 最直观的体现便是出行的准点与可靠 —— 列车始终稳定运行,故障仿佛从未发生。这一体验的背后依赖智能化运维手段的默默奉献。以列车晚点为例,通过数字化手段,上海地铁将5分钟以上晚点的频次控制在 “每 2800 万公里一次”,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作为上海轨道交通设施设备维保体系的核心项目与智慧地铁战略的先行示范工程,“智慧维保”依托企业顶层战略规划,以“全域感知覆盖”为基础,系统推进设备板块企业级数字化转型。“通过全域感知,我们实时捕捉着每一寸轨道、每一列列车的细微变化,将数据信息源源不断传至平台。”奚笑冬介绍,在此过程中,智能巡检机器人成为人工维保的 “智能伙伴”。
在上海地铁的维修车间,奚笑冬向记者演示了智能巡检机器人的作业场景。这些配备高清摄像头、传感器与机械臂的机器人,能深入到人工难以触及的设备死角,精准检测螺丝松动、漏油、漏气等细微故障,大幅提高列车检修效率和精度。它们如同一台台精密的“听诊器”,将车辆、轨道等设备的运行数据实时上传,帮助人工快速分析排查故障。
据介绍,上海轨道交通“智慧维保”工程自2000年起开始筹划,先后经历了由上海市交通委、发改委、住建委组织的3轮评审工作,并于2024年9月正式批复。该工程伴随设施设备数字化技术发展逐步建立,整体经历了摸索、试点、发展和规划实施四个阶段,全面实践了轨道交通运维的数字化转型。目前,设备故障平均处置时间从60分钟缩短至20分钟,效率提升近70%,极大减少了运营干扰;设备利用率由65%提高至82%,优化了资源配置;最直接的表现是乘客体验的改善:因故障导致的乘客平均滞留时间也从25分钟大幅减少至8分钟,推动乘客满意度从85%上升至95% 。让市民切身感受到“处置更快、体验更优、出行更可靠”的智慧地铁建设成果。
来源:纵相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