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我们来聊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当房地产行业进入调整期,与之关联紧密的白酒行业,会不会像一些人担心的那样,跟随步入长期下行?尤其近年来,随着中国房地产进入深度调整,白酒市场也确实出现了一些现象,比如价格倒挂、库存压力增大等等。于是,一种悲观观点开始出现:参照
今天我们来聊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当房地产行业进入调整期,与之关联紧密的白酒行业,会不会像一些人担心的那样,跟随步入长期下行?尤其近年来,随着中国房地产进入深度调整,白酒市场也确实出现了一些现象,比如价格倒挂、库存压力增大等等。于是,一种悲观观点开始出现:参照日本所谓“失落的二十年”,中国白酒很可能步日本酒业后尘,与房地产一起走向衰落。
然而,我们需要认识到,这种简单类比其实忽略了中国经济与白酒行业的内在韧性。如果我们深入分析日本的经验,再对照中国自身的国情,就会发现:房地产虽然是影响白酒行业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它绝不是唯一的决定力量。中国白酒,尤其是中高端白酒的命运,其实更多是与中国宏观经济的整体转型,以及大众消费的基本盘联系在一起的。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部分:日本经验——系统性危机下的必然衰败
要真正理解日本的情况,我们必须认识到,其房地产泡沫破裂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一场席卷全社会的系统性危机。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看:
第一,经济心脏的停跳:上世纪90年代,日本的金融体系、企业资产乃至居民财富,都与房地产深度绑定。楼市崩盘直接引发了“资产负债表衰退”,整个社会的重心从谋求发展转向了偿还债务,投资与消费这两大引擎双双失速,经济陷入长期的通缩与萧条。
第二,酒业衰败是危机的“结果”: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酒类行业的衰落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一方面,高端需求崩塌:商务宴请、高端礼品等消费场景,随着企业财力收缩而大幅减少。
另一方面,大众消费萎靡:居民资产缩水、收入增长停滞,支付能力和消费意愿都受到了持久性的影响。
此外,还有代际更替的因素:在经济低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消费观念转向务实,逐渐远离传统的豪华酒饮。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核心结论: 在日本案例中,房地产是“因”,它引爆了系统性危机;而酒业衰败是“果”,是整个系统崩溃在消费端的具体体现。二者是“皮”与“毛”的关系——皮都不存在了,毛又能在哪里附着呢?
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部分:中国现实——结构性差异与行业韧性
尽管中国目前也面临一些类似的挑战,但其经济结构、政策空间和行业特点,与日本存在本质区别,这也决定了中国的发展路径不会简单重复日本的故事。
首先,从宏观层面来看,中国经济生态展现出更强的韧性:
一方面,中国正在主动推动“去房地产化”转型:实际上,中国政府早在数年前就提出了“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并且正在积极引导经济向高端制造、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等“新质生产力”方向转型。这与日本当年的政策应对形成了对比。
另一方面,庞大的内需市场起到托底作用:中国拥有14亿人口的统一大市场,这提供了巨大的战略回旋空间。即便房地产投资有所下滑,通过激发内需潜力,中国经济仍有望实现“软着陆”,从而避免日本式的“长期停滞”。
其次,从行业层面看,白酒自身也构筑了坚实的“护城河”:
第一,它成功实现了消费场景的转型:大家还记得,早在2012年左右,随着相关行业政策调整,白酒行业已经经历了一次压力测试,成功从依赖特定消费,转向了商务与大众消费双轮驱动。当前的调整,可以看作是进一步向民间消费——比如婚宴、朋友聚会、日常饮用——和理性消费深化,这使得行业根基更加扎实。
第二,强大的品牌护城河与市场分化:以茅台、五粮液等为代表的头部名酒,拥有深厚的品牌文化、定价权和稀缺性。它们的核心消费群体财富根基相对更深,受房地产波动的冲击也相对有限。因此,当前的行业调整,更多是一个分化与洗牌的过程,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预计会更加明显。
第三,不可替代的文化属性:白酒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超越其物理属性的角色,它是“社交货币”,也是“情感载体”。这种深植于文化基因的需求,具有非常强的稳定性。
另外,我们需要理解当前行业调整的内在逻辑:这更像是去泡沫,而不是崩盘。
把2024年白酒行业的调整完全归咎于房地产,其实是倒果为因。事实上,在2020至2022年期间,白酒行业,尤其是高端品类,在货币宽松的背景下,经历了一轮非理性的繁荣,渠道库存高企,价格出现泡沫化。当前的调整,本质上是“价值回归”和“去库存周期”的到来,是行业内部规律的体现。房地产下行只是加速了这一清算过程,而不是导致衰退的根本原因。
那么,我们如何正确看待两者的关联呢?第三部分:有限的冲击:是“影响因素”而非“决定性力量”
当然,我们绝不能忽视房地产下滑对白酒行业带来的现实冲击。房地产行业曾经直接带动了大量商务宴请、项目庆典等高端消费场景,其从业人员本身也是重要的消费群体。因此,房地产行业的降温,必然会给白酒,特别是次高端和部分区域名酒带来阵痛,表现为短期的需求收缩、库存高企和价格波动。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关联是“强相关”,而不是“决定性”的。
白酒行业的最终命运,并不取决于房地产这一个行业,而是取决于以下更宏观的因素:
· 首先,是中国整体经济的活力:如果转型成功,居民收入能够持续增长,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保持不变,那么白酒的基本盘就会得到支撑。
·其次,是居民的实际购买力与信心:大众消费能力的稳固,才是行业长期发展的压舱石。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短期阵痛与长期分化
综合以上分析,“中国白酒将随房地产一同长期衰落”的观点,是相对片面和悲观的。
更符合现实的图景应该是这样的:
1. 从短期来看,行业正在经历调整:这个“阵痛期”是由宏观经济周期与房地产下行共同作用造成的,企业需要直面挑战,有效管理渠道库存和价格预期。
2. 从长期来看,行业将走向分化:白酒行业会进入一个结构性的分化时代。拥有强大品牌力的头部酒企,将通过挤压其他品牌的市场来穿越周期;而那些品牌力不足、过度依赖特定商务场景的酒企,则会面临比较大的挑战。
3. 从根本上说,前景取决于经济大势:白酒作为中国经济的“晴雨表”之一,其长远前景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成败深度绑定。只要中国能够避免系统性的经济危机,培育出持续增长的新动能,白酒行业就远未到需要唱衰的时候。
因此,当下的调整更像是一次“压力测试”,它既考验着中国经济的韧性,也考验着每家白酒企业自身的战略眼光与运营能力。简单地套用日本模板,无疑会让我们错过中国复杂经济现实中的关键细节与潜在机遇。中国白酒的未来,更多地取决于中国宏观经济的整体韧性、内需市场的持续潜力,以及行业自身在分化中进化、在理性中回归价值的能力。断言白酒将随房地产一同长期衰落,无疑是忽视了这些更为根本的力量。
来源:江北普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