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说矫情,说文学家写物理学家的悼文像在卖弄;可你细读那几句“他用公式解开了宇宙的密码,却把温柔留给了人间”,突然就哑了。
八宝山的雨下得安静,没人知道杨振宁最后看的是哪一片云。
莫言写的悼词,网上吵翻了。
有人说矫情,说文学家写物理学家的悼文像在卖弄;可你细读那几句“他用公式解开了宇宙的密码,却把温柔留给了人间”,突然就哑了。
不是谁都能在实验室里算出宇称不守恒,回家还给夫人煮一碗热汤。
杨振宁不是神坛上的雕像,他是那个80岁还蹲在清华实验室,盯着冷原子数据到凌晨的人。
没人提他晚年那句“杜甫比爱因斯坦更懂孤独”。
可你翻他2001年的清华演讲录音,真有这段。
他说莫言写的是中国人心里那口闷气,不是虚构,是活着的痛。
这话,比任何头衔都重。
清华刚公布《杨振宁科学论文全集》要出,压箱底的稿子,是他临终前亲手改的。
不是为了留名,是怕后人误读。
他一辈子较真,连错一个符号都要重写三遍。
可有人骂他“晚年回国是作秀”,真有人信?
CERN官网首页挂着他1957年访欧的老照片,备注写着“第一位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的亚洲物理学家”——那会儿,中国连台像样的计算机都没有。
国家追加3000万经费给他的冷原子项目,不是因为他是诺奖得主,是因为那套理论,现在能用来造量子计算机。
他没等来成果,但有人接着干了。
莫言的手稿被香港中文大学收进特藏,不是因为他是作家,是因为他写的是“一个科学家的体温”。27位作家联名说别贬低文学,可真正该被问的,是为什么我们总把科学和人文撕成两半?
杨振宁的笔记里,夹着杜甫的诗,也画着费曼图。
他早就不在“谁更伟大”的圈子里了。
瑞典学院前秘书说,不同诺奖得主互相致敬,是传统。
可我们这儿,连夸一句“这人真了不起”都得先查他有没有黑料。
杨振宁走后,网上最热闹的不是他的贡献,是“他和翁帆”“他和李政道”——可没人问,他最后十年,每天早上六点准时到办公室,就为了等一个学生来问问题。
他不是完人,但他是真活着的人。
会为一个公式失眠,也会为一句诗落泪。
我们总想把伟人供起来,可他早就把脚踩进了泥里。
别再吵了。
他留给这个世界的,不是争议,是答案:科学可以冷,但人不能冷。
来源:阿又科学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