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929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提起“癌症”,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绝症”“治不好”。一旦被医生告知“你得了癌”,往往瞬间如坠深渊,开始焦虑、恐慌,甚至放弃希望。
但你知道吗?有些“癌症”,其实并不致命,甚至根本不该被叫做“癌”。它们的生存率接近100%,即使不治疗,也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出问题。
这些“癌”,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又该如何判断,哪些癌症“该治”,哪些“别吓自己”?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中国癌症统计年报》,我国癌症整体5年生存率约为40.5%。但这只是平均水平,具体到不同类型的癌症,差别非常大。
其中,有4类癌症的5年生存率接近100%,被医学界称为“惰性癌”或“伪癌”。
这类癌症占所有甲状腺癌的90%以上。
它增长缓慢,很少扩散,很多人在体检时偶然发现自己得了“癌”,但一查才知道,这种癌症多数人根本不会死于它。
权威数据显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5年生存率超过98%,有些文献甚至称其为“不会威胁生命的癌”。
如果肿瘤小于1厘米、没有淋巴结转移,医生通常建议“主动监测”,也就是定期复查,不急于手术。
前列腺癌并不是“一个类型”,它分为低危、中危、高危不同等级。低危型前列腺癌,发展速度极慢,很多男性到去世都没被它影响。
根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长期追踪,低危前列腺癌患者即使不治疗,10年内死亡率也极低,而积极治疗与保守观察的生存率几乎一样。
因此,很多医生建议:年纪大的前列腺癌患者,尤其是低危型,不急于手术或放疗,避免带来不必要的副作用。
这是一种血液系统的癌症,听起来吓人,但其实它的进展非常慢,有些患者即使不治疗也能活几十年。
CLL在早期几乎没有症状,很多患者只是血常规异常时被发现。除非病情加重,大部分人都采用“等待观察”策略。
根据《中华血液学杂志》统计,CLL患者的中位生存期超过10年,早期患者的生存期甚至接近正常人。
所谓原位癌,就是癌细胞仅限于原发部位的最表浅层,尚未突破基底膜、没有扩散能力。
比如宫颈原位癌、乳腺导管原位癌、结肠原位癌等,一经发现及时处理,基本无复发、无转移风险。
医学界普遍认为,原位癌并不等于真正意义上的“癌”,更接近“癌前病变”。一旦手术切除,治愈率几乎是100%。
如果这些癌症“并不危险”,那为什么还叫“癌”?为什么一查出来就吓得病人吃不下、睡不着?
问题的关键在于:“癌”字的心理冲击太大,而很多人并不了解,不是所有癌症都需要立刻治疗。
近年来,全球医学界都在反思“癌症命名”是否应该更科学。比如:
甲状腺乳头状癌,有专家建议改名为“瘤样增生”,减少心理负担;
前列腺低危癌,美国部分指南建议采用“微创腺体病变”一类中性命名;
对于原位癌,有研究提出应归类为“非进展性病变”。
名称决定认知,认知影响治疗决策。很多患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接受了手术、放化疗,结果反而生活质量下降、心理负担加重。
如果能根据病情做出科学判断,避免不必要的治疗,反而能让患者活得更久、活得更好。
当然,我们说“不一定需要治疗”,并不是鼓励放任不管,而是强调一种叫做“主动监测”的策略。
这是一种由医生主导、定期复查、动态评估的管理方式,尤其适合上述这几类“惰性癌”。
做好主动监测的关键是:
定期体检,包括彩超、核磁、肿瘤标志物等;
密切观察症状,如肿块变化、局部不适、乏力等;
遵从医生建议,一旦病情进展,及时转换治疗策略。
主动监测的目标,不是拖延治疗,而是精准判断治疗时机,避免“杀鸡用牛刀”。
虽然有些癌症不致命,但也不能一概而论。一旦发现这些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
体重快速下降、乏力明显;
淋巴结持续肿大、固定不动;
持续咳嗽、咯血、排便习惯改变;
黑便、血尿、不明原因出血;
皮肤或黏膜异常增生、溃烂不愈。
癌症的最大危险,不在发现晚,而在忽视早期信号。
写在最后“癌症”三个字,不该一刀切地吓住所有人。
有些癌症,确实需要“全力以赴”;但也有些癌症,无需过度恐慌,更不必急着治疗。
关键在于:科学判断、理性对待、听医生的,不听“吓人”的。
[1] 国家癌症中心. 《中国癌症统计年报》. 2022年
[2]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中国原位癌诊疗指南》. 2021年
[3]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 Prostate Cancer Active Surveillance Guidelines
[4]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20年第41卷第10期
来源:蔡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