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秋冬之交,美国关税政策正陷入一场“法律裁决-资金押注-政府应对”的三重博弈。一边是最高法院即将在11月首周开庭审理特朗普政府关税合法性,另一边是华尔街机构构建“退税权赌局”,美国政府则紧急调整关税策略对冲风险。这场围绕数百亿甚至上千亿美元关税退款的较
2025年秋冬之交,美国关税政策正陷入一场“法律裁决-资金押注-政府应对”的三重博弈。一边是最高法院即将在11月首周开庭审理特朗普政府关税合法性,另一边是华尔街机构构建“退税权赌局”,美国政府则紧急调整关税策略对冲风险。这场围绕数百亿甚至上千亿美元关税退款的较量,不仅牵动进口商与投资者的命运,更可能重塑美国贸易政策走向与资本市场情绪。
核心矛盾:最高法院裁决成“命运开关”
此次关税风波的核心,是特朗普政府征收关税的法律依据存疑。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已于8月29日以7:4裁定,政府援引1977年《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IEEPA)征收“普遍性关税”越权违法,明确“征税是国会专属权力,总统无权借紧急状态全面加税”。若最高法院维持这一裁决,美国财政部将面临“灾难性后果”——财长贝森特坦言,需退还约半数已征收关税,而截至8月24日,被裁定非法的关税金额已超2100亿美元,若拖延至2026年6月裁决,待退金额可能飙升至7500亿至1万亿美元,足以引发财政与市场双重震荡。
为扭转局面,特朗普政府一面加速上诉,推动最高法院在2025年底前出结果以控制损失;一面提前“避险”:近期已豁免数十种商品关税,并在贸易协定谈判中抛出数百种商品豁免方案,同时借1962年《贸易扩展法》第232条将重型卡车、药品、家具纳入关税范围,试图以“合法条款替代非法条款”,减少潜在退款规模。英国杜伦大学教授杜明指出,这一系列操作本质是“法律风险对冲”,避免最高法院败诉后陷入“全面退款”的被动。
资本狂欢:华尔街打造“退税权金融赌局”
嗅觉敏锐的华尔街已从这场法律纠纷中嗅到商机,构建起一套特殊的“关税退款衍生品”交易模式。据《华盛顿邮报》披露,对冲基金与专业投资公司正主动联系因关税受损的美国企业,以“折价收购退税权”的方式下注——针对“对等关税”,开出“20美分换1美元”的条件,即企业提前获得20%的潜在退税款,将未来可能拿到的全额退款权转让给投资者;针对特朗普对中加墨征收的“芬太尼关税”,折价率更低至“5美分换1美元”,赌的正是最高法院裁定该类关税非法。
对企业而言,这是“确定性现金流”与“全额退款期待”的权衡:接受交易可立刻缓解因关税积压的现金流压力,重启缩减的业务;但也需承担“若政府全额退款,将损失80%-95%收益”的风险。目前多数企业仍持观望态度,担忧政府可能通过法律手段拖延或部分退款——毕竟此前特朗普政府曾多次在关税政策上“纠缠”,企业对官方履约信心不足。而对华尔街而言,这是一场“低风险高收益”的博弈:若最高法院裁定违法,投资者可获得4-19倍收益;即便败诉,损失也仅为前期支付的折价成本,部分机构甚至通过组合投资分散风险,将其包装成“稳健型产品”推向市场。
市场影响:美股与贸易链的“双向敏感”
关税退款的不确定性已开始渗透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从股市来看,分析师普遍认为裁决结果将成为美股“关键变量”:ClearBridge Investments策略主管Jeff Schulze指出,若关税被裁定非法,企业获得的退款相当于“定向经济刺激”,利润将显著提振,尤其依赖进口原材料的制造业、零售业受益明显,这将强化2026年美股看涨逻辑;道明银行测算,1000亿美元的退款规模,可能推动标普500指数成分股企业整体利润率提升1.2-1.5个百分点。
但债券市场可能面临压力——富兰克林邓普顿研究所高级策略师Rick Polsinello提醒,巨额退款可能导致美国财政部短期发债规模激增,推高国债收益率,进而压制债市表现。而对实体经济中的贸易链而言,当前处于“政策真空期”的混乱已显现:一方面,部分进口商因担忧未来关税变化,减少11-12月进口订单,导致加州长滩港10月吞吐量同比下降8%;另一方面,与美国达成贸易协定的国家,对“关税豁免承诺”持怀疑态度,谈判进度放缓,加拿大、墨西哥等国甚至暂停部分农产品出口计划,等待裁决结果明朗。
未来悬念:多重变量下的博弈升级
这场关税退款博弈的走向,仍存在三大关键悬念。其一,最高法院的审理节奏与立场——虽然法院计划11月首周听证,但历史数据显示,涉及总统与国会权力划分的案件平均审理周期长达6-8个月,若拖延至2026年夏天,待退金额的扩大可能加剧财政部压力,甚至迫使政府出台“分期退款”方案。其二,政府的备选方案能否落地——贝森特透露,若败诉可能援引1930年《斯姆特-霍利关税法》338条款,对“歧视美国商业的国家”征收最高50%关税,但该条款已闲置数十年,其合法性与执行难度仍存疑,且可能引发新一轮贸易摩擦。其三,企业与投资者的行为变化——若更多企业选择出售退税权,可能形成“踩踏效应”,压低折价率;而若华尔街过度炒作该类产品,也可能引发监管关注,美国SEC已开始监测相关交易是否存在“误导性宣传”。
从本质来看,这场关税退款风波,是美国“行政权力扩张与制衡”“资本逐利与风险管控”“贸易保护与经济效率”多重矛盾的集中爆发。对普通投资者而言,需警惕短期内市场因裁决预期反复出现的波动,避免盲目跟风参与“关税相关金融产品”;对企业而言,与其纠结于“是否出售退税权”,不如提前调整供应链布局,减少对单一市场与政策的依赖。无论最终裁决如何,这场博弈都已深刻揭示:在全球化时代,关税早已不是“单边工具”,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生态,任何轻率决策都将付出沉重代价。
来源:从小就驴09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