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对靳东称呼变了,7字之差释放强烈信号,陈道明说对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5 22:36 1

摘要:近日《人民日报》为抗战话剧《寻找“杜立特”》预热时,一句“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靳东担任艺术总监”,瞬间让网友炸开了锅。原来大家熟悉的“演员靳东”,早已悄悄完成了从“舞台表演者”到“院团掌舵人”的转变。

“我是土生土长的煤矿人,这里教会我怎么当演员,现在我要教会更多人怎么守艺术。”这是靳东担任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后,面对采访说的心里话。

近日《人民日报》为抗战话剧《寻找“杜立特”》预热时,一句“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靳东担任艺术总监”,瞬间让网友炸开了锅。原来大家熟悉的“演员靳东”,早已悄悄完成了从“舞台表演者”到“院团掌舵人”的转变。

1976年靳东出生在山东济宁金乡县的小镇,父母离异后跟着爷爷奶奶过。家里穷17岁就辍学说“要赚饭钱”,做过歌厅驻唱、酒吧服务生,最苦的时候连泡面都要分两顿吃。后来发小带他去剧组跑龙套,虽然只是“背景板”,但他盯着主演的动作记在本子上,“原来哭戏不是挤眼泪,是要想起心里的疼”。

为了当“真演员”他考中戏,第一次因为超龄被拒,第二次抱着“再试最后一次”的念头,靠专业课第一的成绩破格录取,2003年刚毕业就被“国家十大演播家”瞿弦和招进中国煤矿文工团。

那时候他的舞台是煤矿的简陋礼堂,观众是满身煤灰的矿工,他把每句台词背得滚瓜烂熟,哪怕舞台漏风、音响嘈杂,也会站得笔直,把“矿工儿子”演得让台下的人抹眼泪。

团里的老艺术家说“这孩子稳,能扛事儿”,这份稳,让他从“跑龙套的新人”变成了“团里的骨干”,再到后来演《伪装者》走红,直到2023年接过文工团团长的担子。

担任团长后,靳东的“第一件事”是“把文工团的根扎回基层”。他推动文工团和影视公司合作,拍了《矿工的春天》,剧本是跟矿工聊了三个月写出来的,主角是“从煤渣堆里走出来的工程师”,靳东说“要让年轻人知道,煤矿不是‘灰头土脸’的,是有温度的”。

然后组织“基层巡演计划”,带着话剧队去内蒙古陕西的煤矿演《平凡的矿工》,舞台就搭在煤场边,矿工们带着安全帽坐在地上看,有人说“这戏比电视剧好看,因为演的是咱自己”。他还主动给年轻演员让“主角位”:“我当团长不是为了‘当主角’,是为了让更多年轻人有机会站在舞台中央。”

最近文工团要排新话剧《寻找“杜立特”》,他当艺术总监,却把“主角”给了团里的新人,“我负责把把关,年轻人要自己拼”。网友说“靳东没飘”,他笑着回应:“飘了,就忘了自己是从哪来的。”

中国煤矿文工团的“历史”,藏着靳东的“根”。这个团1947年成立,比新中国还大两岁,是国内“最有烟火气”的文艺团体,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们在煤场演《矿山风云》,矿工们带着安全帽坐在地上看,有人说“这戏比电影好看,因为演的是咱自己”;九十年代,他们演《煤海新歌》,主角是“从煤渣堆里走出来的大学生”,让很多矿工孩子说“我也要考大学”。

靳东的“伯乐”瞿弦和,是文工团的老团长,当年招靳东进团,就是因为“这孩子眼睛里有‘煤渣味’”,“他没把矿工当‘观众’,而是当‘家人’”。靳东进团后的第一年,跟着瞿弦和去山西大同煤矿演出,舞台是用木板搭的,旁边就是煤堆,风一吹煤渣子往脸上落。

他演的是“矿工的儿子”,台词里有句“爸,我帮你挖煤”,说着说着就哭了,因为想起自己小时候跟着爷爷捡煤渣的日子。台下的矿工也哭了,散场后有人递给他一个煮鸡蛋:“娃,你演的是咱矿工的命。”这份“扎根”,让他后来演任何角色,都“带着煤渣味”,不是“土”,是“真实”。

作为资深表演艺术家,陈道明曾指出,演员的终极价值在于对艺术的敬畏与对社会的责任,而非流量与名气。如今靳东的转型,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

现在娱乐圈里“流量”像块“糖”,很多演员抢着吃,却忘了“糖吃多了会蛀牙”。靳东的路其实是“反流量”的,他没靠炒作红,没靠绯闻博眼球,而是靠“把每一个角色演活”红起来;没靠“明星光环”当团长,而是靠“20年扎根基层”的沉淀扛起来。

演员的“终极价值”不是粉丝数,不是代言费,是“你能不能让观众记住你的角色,能不能为行业留下点什么”。希望更多年轻演员能学学他:别盯着“流量榜单”,多盯着“角色细节”;别想着“一夜爆红”,多想着“十年磨一剑”。毕竟流量会散,角色不会;名气会淡,责任不会。

来源:摸鱼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