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中国·聊城海外人才交流会暨高层次外国专家齐鲁行活动于10月24日正式启动,成为近三日聊城对外开放的标志性事件。活动吸引来自日本、泰国、柬埔寨等国的驻鲁领事官员及30余名海外高层次专家参与,重点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等领域展开技术对接。其中,茌平区
2025中国·聊城海外人才交流会暨高层次外国专家齐鲁行活动于10月24日正式启动,成为近三日聊城对外开放的标志性事件。活动吸引来自日本、泰国、柬埔寨等国的驻鲁领事官员及30余名海外高层次专家参与,重点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等领域展开技术对接。其中,茌平区信发集团与日本专家团队签署航空级铝合金材料研发合作协议,预计年新增产值12亿元;东阿县阿胶产业研究院与泰国生物医药团队达成技术共享机制,推动阿胶活性成分提取效率提升40%。
同期举办的2025山东(聊城)国际经贸合作发展大会上,23个外资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额达17.6亿美元。临清市与德国西门子合作的智能轴承生产基地项目引发关注,该项目将引入工业4.0生产线,实现轴承生产全流程数字化管控,预计带动当地机械制造产业升级。此外,聊城“一带一路”工商界代表团与哈萨克斯坦农业集团达成10万吨小麦贸易协议,进一步巩固了中亚市场渠道。
第三届中国钢管产业大会于10月20日在聊城开发区召开,全国钢管行业领军企业齐聚“中国钢管之都”。会议发布《2025钢管产业技术白皮书》,指出聊城精密钢管产量占全国市场份额的38%,其中冠县冠洲集团研发的耐腐蚀海洋用钢管已通过挪威船级社认证,订单排至2026年。值得关注的是,山东鑫鹏源智能装备集团推出的全球首台套“钢管激光熔覆修复机器人”在会上亮相,该设备可将废旧钢管修复成本降低65%,获评“中国工业互联网优秀解决方案”。
在农业领域,临清市菌菇特色种植基地通过智能温控技术实现双孢菇单产突破。基地采用的层架式立体栽培模式使每平方米产量达35公斤,是传统模式的3倍。目前,该基地已与上海盒马鲜生达成直供协议,日发货量超20吨,带动周边3个乡镇发展菌菇大棚1200个。
第十七届江北水城·两河明珠(聊城)葫芦文化艺术节于10月20日开幕,三天内吸引游客12万人次,成交额达3.5亿元。东昌府区路庄村作为主会场,展出葫芦工艺品8大类2300余种,其中阳谷县非遗传承人王春华创作的《运河百景图》葫芦雕刻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艺术节期间举办的“葫芦文创设计大赛”收到全国作品2100余件,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团队设计的“葫芦智能音箱”获金奖,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跨界融合。
文旅融合方面,东阿洛神湖景区入选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建名单。景区通过建设10公里环湖智慧步道、引入AR实景导览系统,国庆后日均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210%。与之呼应的“两河明珠‘京’彩绽放”北京宣推活动成效显著,聊城与北京首旅集团达成战略合作,计划3年内新增10家“聊城味道”主题餐厅,首店已于10月26日在北京前门大街开业。
聊城市2026年度城乡居民医保缴费工作于10月27日启动,个人缴费标准调整为成年居民410元/人、未成年人380元/人。政策创新“家庭共济”账户,允许直系亲属间医保资金划转,惠及12.6万户家庭。同步推行的“医保电子凭证全流程应用”覆盖全市87家定点医院,患者通过手机即可完成挂号、缴费、报销。
在社会治理领域,东昌府区“民情日记”工作法获全省推广。该区为网格员配备智能记录仪,实时上传走访数据至“城市大脑”平台,三个月内解决群众诉求4300余件。典型案例包括:新区街道通过数据分析发现老年群体理发难问题,迅速布局15个“公益理发屋”;古楼街道针对外卖骑手反映的充电难,在商圈周边增设300个智能充电桩。
聊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果,10月PM2.5平均浓度降至28μg/m³,同比下降22%。通过实施“工业源+移动源+生活源”三源同治,重点区域重污染天数减少至1天。其中,茌平区化工产业园投入2.3亿元建设的VOCs治理设施,使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削减58%;市交警支队推行的“绿色物流区”制度,限制高排放货车在主城区通行,氮氧化物排放下降31%。
水环境治理方面,徒骇河聊城段水质提升至Ⅱ类,通过建设人工湿地3.2万亩,每年可削减化学需氧量1200吨、氨氮150吨。冠县在马颊河支流实施的“生态浮岛+微生物修复”项目,使黑臭水体消除率达100%,相关技术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
随着《聊城市“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启动,城市发展将聚焦“四个突破”:建设冀鲁豫交界地区中心城市、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创建国家健康城市样板、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10月26日举办的全国公立医院党支部书记示范班上,国家卫健委领导指出,聊城医改经验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能推广”的基层样本,预示着城市将在民生领域持续发挥示范作用。
来源:汉字森林哈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