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终场哨响,主队赢了,几万人的体育场里那股子狂欢劲儿,掺杂了点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说真的,永州这球踢完,比分是多少好像已经没那么重要了。
终场哨响,主队赢了,几万人的体育场里那股子狂欢劲儿,掺杂了点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赢德比当然爽,但所有人心底里都跟明镜似的,这场戏的真正高潮,根本不在绿茵场这90分钟,而在大半天前,在几十公里外的潇水河上。
我跟你们讲,这绝对是我见过最“土”,也最“硬核”的球迷出征。
没大巴没高铁,甚至连身统一队服都没有——除了那身红马甲。
替代品是六条活灵活现的彩绘龙舟。
你没看错,就是端午节喊着号子往前猛冲的那玩意儿。
永州湘超,这支神奇的球队,又整了个大活儿,叫“扒龙船·看湘超”。
就一百张“船票”,与其说是门票,不如说是一份包了两天一夜的体力活合同,终点站:永州主场,干翻长沙。
时间往回倒,比赛日那天下午三点多,零陵香零山下的渡口,人多得快把河岸给踩塌了。
要不是那条红得刺眼的“香零烟雨护龙舟,湘超烽火传豪情”的横幅,我真以为自个儿穿越回了唐朝,掉进了柳宗元《永州八记》的某个段落里。
那场面,太有穿越感了。
六条龙舟趴在水边,像随时要暴起伤人的猛兽,船头的龙头画得张牙舞爪,一半是非遗的体面,一半是上阵前的杀气。
四点半,说好的“船票持有者”们终于来了。
没啥大人物,就是一群瞅着跟你我差不多的兄弟伙,在鞭炮声和震天响的鼓点里,有点手足无措又难掩兴奋地冲上了船。
旁边一大哥举着手机直播,嗓门比鼓声还大:“家人们,这就叫物理外挂!咱永州队人还没上场,气势上先把长沙队‘淹’了!”
起初我也犯嘀咕,这不就是一场秀吗?
足球搭台,文旅唱戏,流量为王,现在不都流行这套嘛。
你看隔壁贵州“村超”,路子差不多。
但当那一百号人,嘶吼着“爬喂爬”的号子,把桨插进水里那一刻,味儿全变了。
那股子力气,是从丹田里挤出来的,不是演的。
水花溅起,汗水混着河水往下流,从道县逆流而上,全程一百多公里,这哪是看球,这是一场近乎虔诚的朝圣。
这种土味儿浪漫的背后,其实特有意思。
当我们的中超联赛还在为“上座率”这几个冰冷的数字愁白了头,搞些不咸不淡的所谓“球迷文化”时,人家这些在泥潭里摸爬滚打的草根联赛,反而用最原始的法子,一下就戳到了球迷心窝里。
它捅破了一个窗户纸:不是中国球迷没文化,是太多俱乐部压根就没想过要低头瞅一眼脚下这片土地的文化。
永州这一招绝就绝在,它不跟你扯什么“冠军底蕴”,也没吹哪个球员是“明日之星”。
它直接把本地人刻在骨子里的、传了上千年的龙舟精神,跟一场省内德比给焊死了。
龙舟是啥?
同舟共济,一鼓作气。
这不就是足球场上最稀缺的东西吗?
当球迷们亲自划船划到脱力,再走进球场,他们和球员之间就不是“我买票你踢球”的买卖关系了,而是“一起扛过枪”的战友。
这份感情,你砸多少钱做广告都换不来。
所以你再看永州队场上的踢法,那股子蛮横劲儿,简直是从潇水里直接捞上来的。
全员跟打了鸡血一样,疯抢、肉搏,从第一分钟就摆出要跟长沙队拼命的架势。
后防线那几个小伙子,技术糙是糙了点,但那股子“老子划了一百多公里船,不是来看你小子装大爷”的狠劲儿,愣是把对面技术流的球员搞得没了脾气。
那一百张船票,最后真就成了压垮对手的精神稻草。
它让一场足球赛,变成了一个城市的集体亮相。
这可比喊什么“亚洲第一主场”的口号实在多了,也带劲多了。
比赛完了,我没走,就看着那一百个“水陆两栖”的球迷,勾肩搭背,声音嘶哑,但眼睛里有光。
那一刻,比分、胜负什么的,都显得有点多余。
你只会记得,那条被太阳染成金色的潇水,和那一声声震天的“爬喂爬”。
足球这玩意儿,对有些人来说是生意,是数据,但在永州今天,它是一种比汗水还咸、比白酒还冲的东西。
来源:钓鱼聚宝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