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吉林发生强烈地震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7 15:17 1

摘要:信息一出来,时间、地点、深度这三样都摆在台面上,算是比较全的官方通报。别急着慌,这类快讯就是先把最核心的数字发出来,让大家知道发生了什么。数据来自中国地震台网,之后被媒体拿去传播,长江云也把这条消息推了出去,制作和审核的人都在发布里标注了,监制洪燕,审核刘征、

10月25日19点45分,吉林延边珲春发生一次5.5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43.08度、东经131.10度,震源深度达到560千米。

信息一出来,时间、地点、深度这三样都摆在台面上,算是比较全的官方通报。别急着慌,这类快讯就是先把最核心的数字发出来,让大家知道发生了什么。数据来自中国地震台网,之后被媒体拿去传播,长江云也把这条消息推了出去,制作和审核的人都在发布里标注了,监制洪燕,审核刘征、杨浠,编辑李爽,流程挺透明的。

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梳一遍:地震不是谁主观感觉说有就有的。各种台站的监测器先把地下的振动信号抓到,信号会被送到分析系统里比对,定位震中、算震级、测深度。这些结果不是一台仪器单打独斗出来的,而是多台台站数据交叉验证过的产物。所以当官方给出“5.5级、560千米”这样的数字时,基本上是有依据的,不是凭空猜的。

讲到560千米这个深度,就得解释一下“深源地震”是什么意思。地震按照深度大致能分成浅源和深源。浅的在几十公里以内,通常跟地表断层活动有关,可能直接破坏房屋;深的像这次,几百公里下去,一般发生在俯冲板块里的俯冲岩片内部变形或应力释放。想象两层叠在一起的橡皮片,一层往下滑,里面的折叠和撕裂可能会在比较深的地方发生震动。深源震的特点是能把能量传播得比较广,有时候远处也能感觉到,但在地表的破坏性往往低于同级别的浅源地震。具体影响还要看震中离人口密集区有多远、地层传能怎样、当地房屋抗震标准如何。

到目前为止,官方没有通报人员伤亡或者财产损失,也没发出应急响应等级通告。媒体报道主要把测定结果放上来,后续会不会有现场回报,还得看地方防灾部门和应急系统有没有进一步的探测或核实。一般人看到这类消息,第一反应就是看时间、看地点、看深度,然后判断自己那会儿有没有晃到,如果没感觉,心里会放松些;要是感觉到晃动,大家就会去问家人、看新闻、拨打咨询热线。

别把“深”这个词和“危险”划等号。560千米听上去让人心里一紧,但深源地震对地表的直接破坏性通常没浅源大。记得有次我朋友说地震像杯子滚了一下桌面,吓了一跳,最后发现只是远处震源,家里没啥事。换句话说,感受强弱跟很多因素有关,不光是震级和深度,还跟地距、路况、建筑物类型有关。

从更宽的地质背景看,珲春在延边,靠近中俄朝边境,地质构造比较复杂,板块作用和平行的构造带都会带来不同类型的地震。东北亚这块儿既有浅源也有深源,历史记录里两种都有出现。这样说明什么?说明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地震,科学判断要看多个维度的数据。

说点现场反应的细节。发布这条消息的流程里,监测—分析—发布—媒体转发这一串动作很明显。台网一出数据,媒体会按流程把信息做成快讯,上面会写清来源和审核人员,减少信息误差。这次长江云的稿子里也把制作者信息一并标出来,这是为了让受众知道这是有出处的消息,不是路边流言。

普通人该怎么做?别盲目传播未经核实的说法,等官方的后续通报更靠谱。如果你在震中附近,关注社区通知,按当地防灾建议行动;不在震区,留意媒体更新,避免转发不明来源的现场视频或截图,免得造成恐慌。遇到类似快讯,判断优先级可以按:有无官方通报、有无救援或受灾报告、有无应急响应。如果这三样都没,先别过度紧张。

关于地震学上的细节,那些复杂的机制交给专业人士去解释比较好。咱们作为普通读者,记住几个点就够用:关注权威通报、评估自身风险、听从地方防灾安排。至于这次会不会有后续通报,媒体和地震台网会跟进发布,如果有新的观测结果或者地方通告,相关部门会进行更新。

来源:永不落的红黑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