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某,赢麻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8 10:49 1

摘要:唐高宗龙朔三年春天,东都洛阳城内,人头攒动。菜市场上,站满了吃瓜群众,围观一场隆重的行刑仪式。

继续,瞎聊一天是一天。

唐高宗龙朔三年春天,东都洛阳城内,人头攒动。菜市场上,站满了吃瓜群众,围观一场隆重的行刑仪式。

这是一场高规格的行刑,由唐高宗亲自到场监斩,将斩之人是右史董思恭。午时三刻,当刽子手举起“鬼头刀”准备送董大人上路时,董思恭来了一句“且慢,告变”。(报告,有人要叛变)

此话一出,震惊全场,唐高宗当即叫停行刑,将董思恭带回复审。

01

在唐朝,右史不过是区区六品小官,董思恭犯了什么事儿,竟能请来皇帝亲自到场送自己最后一程。

此事,还得从龙朔“癸亥科”科举考试说起。

先打一个提前亮。“龙朔科举案”之所以轰动,是因为科举历史上,它是第一个被查获且有历史记载的科举舞弊事件。

龙朔三年,六品右史董思恭被唐高宗钦点为科举主考官,考功员外郎权原崇当他的副手。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一次的科举安排,本身就不正常。右史是唐朝六品芝麻官,唐高宗敢把这么重要的差事交给董思恭,可见他对董思恭宠信至极。

唐高宗任命董思恭为主考官有两个目的:一是董思恭是从中书舍人起家,相当于曾经给李治当过秘书。二是唐朝皇帝自李世民之后,很想摆脱豪门世家的操控,让没有任何家庭背景的董思恭负责考务,是想借董思恭之手,解决豪门世家“包场”科举考试的现状。

龙朔二年冬天,大唐官宣,按照以往惯例,一年一度的科举考试定在次年正二月的传统不变,地点设在临时考点——东都洛阳,请各地考生积极筹备。

招录公告发布后,天下学子纷纷启程前往洛阳,埋头苦读,认真备考。

但令他们想不到的是,他们以为凭努力可以考上“589”,迎娶白富美时,早有一部分考生已经提前拿到了答案。

谁有这样的能力,能够把题目和答案倒腾出来?拿脚趾头也能想出来,必是主考官董思恭。

02

董思恭泄题的动机和手段,简直滑稽到家了。

当礼部的试题,交给董思恭后,董思恭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何不趁机捞一笔。

于是,他偷偷打开密封的试卷,把当年的考题誊抄下来,准备卖给想走捷径的考生。

人性荒诞,就荒诞在这里。

唐高宗重用董思恭的原因,正是看重他出身寒微,没有家庭背景,想让他替自己选一批真正有才学的寒门士子,将来平衡权贵。

董思恭可倒好,他把唐高宗的信任和重托当成了“变现”的筹码。

考试这种事,很难做到百分之百绝密公正,有那么一两个漏网之鱼,正常不过。皇帝不是一点人情不讲,留出适当的灰色空间,让主考官赚两瓶“茅子”也是允许的。

问题是,董思恭这厮上头了。

他觉得,一只羊是赶,一群羊也是赶。同样的道理,卖一份是卖,卖两份是卖,三份五份也是卖,为什么不多卖给几个人,多捞几笔。

董思恭越想越上头,就私下将试题卖给了多名考试的士子。

就说这厮有多虎吧。——绝壁是“母老虎倒爬树”的存在。

考试舞弊跟收受贿赂一样。在“收受”同罪的情况下,一般没人会把这事捅出来。

如果考试如期进行的话,董思恭也就可以平安着陆。

03

但开考在即,唐高宗突然宣布暂停考试,延期举行。

董思恭卖试题卖的太多了,不知道是哪个“嘴不把门”的考生,把这件事给抖了出来,被朝中同僚获知,一封上奏把董思恭给弹劾了。

董思恭彻底完犊子了,一时间,成了众矢之的。

没有买他考题的正直考生,因为他倒卖试题而延误了考期,愤恨不已。

找他买了答案的考生,因朝廷作废了试题,此前拿到的题目成了一张废纸,白花花的银子打了水漂,也嚷嚷着找董思恭“退货”。

当时,唐高宗想借董思恭之手打压权贵,那些被打压的权贵肯定会借此反击。他们不敢硬刚皇帝,只能揪着身为鹰犬的董思恭不放。

三股势力,没有一个人会轻饶了董思恭。他们纷纷上奏唐高宗,要求朝廷给他们一个说法。

唐高宗简直快要气炸了。

且说隋至唐初的科举,就是一个摆设,纯粹是为世家子弟开辟的上升通道。但之前的暗箱操作,人家都操作得严丝合缝。

你董思恭整得这么一出,吃相太难看了,让朝廷颜面扫地。

考录什么样的人,对朝廷来说不重要。朝廷不缺一两个“蠢蛤蟆笨青蛙”,但皇帝的人设和朝廷的面子不能丢。

高宗叫来董思恭一审,董思恭全撂了,转而被送进了天牢,等候问斩。

毕竟,这是历史上开科以来第一场舞弊案,再加上董思恭是唐高宗的心腹,三司也不知道如何判决。龙朔三年四月,唐高宗召集群臣商讨如何裁决董思恭。

群臣态度一致,沉默不表态,你的人,你看着处理。唐高宗就明白了,董思恭非死不可,否则众怨难平。

几天后,董思恭就被带上了刑场。

董思恭不想死,君臣分别时,董思恭还想给自己争取一下,哭诉“陛下,您能不能看在东宫伴读的情分,放我一马”。

唐高宗估计心里得骂娘,老子交给你的事,你给办砸了,没诛你全家已经够意思了。但唐高宗故作伤心,告诫群臣一番后,摆手示意“上路吧”。

于是,发生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董思恭临时举报有人谋反,想换自己一条苟命。

唐高宗一听,有人谋反,立刻让人把董思恭拎过来,问清楚何人谋反。

董思恭像条狗一样,指着宰相李义府说,李相谋反。

唐高宗还不太相信,警告董思恭“饭可多吃,话不能胡说。如果诬告,二罪并罚”。

在董思恭的线索指引下,朝廷还真查到了李义府的“谋反行为”。——结交术士杜元纪,窥探大唐国运。窥探国运,在唐朝就是按谋反来论。

董思恭因告发有功,免除死罪,改为流放。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的宰相李义府,被判了流放至死。

对于“董思恭”董某这号人,实在没什么可评价的。见过无耻的,没有见过如此无耻的。

前期,倒卖试题玩砸了。临死时,恶意告发,结果歪打误着把当朝宰相给拉下了马,换来自己一条苟命。

天宝年间,太学生封演在私人笔记中,给了董某四个字评价:

——赃污狼藉。

这句话可以用电影让子弹飞中,师爷的一句台词来翻译:就是一句话——恶心,恶心死人了。

骂也好,咒也罢,然并卵,能拿他怎么样。

人家,还是赢麻了。

来源:洞察冷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