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开阳县部分乡镇、村庄及特色地名名称来源的总结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8 10:29 1

摘要:开阳县名源于历史演变与文化融合。明崇祯四年(1631年)以水东宋氏亲辖地置开州,清康熙年间因城东“开阳书院”得名“开阳”,暗含“开阳明之学”之意 。县境战国属夜郎,唐代设蛮州,元代置乖西军民府,民国十九年(1930年)复名开阳县。其地名体系融合了水东土司文化、

一、开阳县整体名称来源

开阳县名源于历史演变与文化融合。明崇祯四年(1631年)以水东宋氏亲辖地置开州,清康熙年间因城东“开阳书院”得名“开阳”,暗含“开阳明之学”之意 。县境战国属夜郎,唐代设蛮州,元代置乖西军民府,民国十九年(1930年)复名开阳县。其地名体系融合了水东土司文化、朱砂开采史与红军长征记忆,如“双流”“金中”等地名见证了明清时期的矿产开发,“楠木渡”则因红军抢渡乌江而更名。

二、乡镇名称来源

1. 城关镇(现硒城街道)

明代为水东土司治所“杨黄寨”,清康熙年间称“开州城”,因地处开州中心得名。镇内“马头寨”为元代底窝紫江总管府遗址,现存明清土司衙署残垣 。

2. 双流镇

唐代设蛮州治所于白马洞,元代属雍真乖西葛蛮等处。因境内洋水、清水河“双流环绕”得名,明清时期为朱砂主产地,有“黔中汞都”之称 。

3. 金中镇

原名“金华”“中心”,1956年合并得名。镇内磷矿储量占全国富矿的78%,因“磷矿资源富集”成为国家级磷化工业基地。

4. 楠木渡镇

原名马场镇,因明代在此征集楠木经乌江水运进京得名“楠木渡”。1935年红三军团在此抢渡乌江,2003年更名以纪念红军长征。

5. 龙岗镇

元代为陈湖马头治所,明代设龙场驿,因“地势高隆如岗”得名。镇内“大羊场”曾为水东土司衙门驻地,现存清代“龙岗书院”遗址 。

6. 永温镇

元代属乖西长官司,因境内温泉常年恒温得名“永温”。镇内“洋水河”沿岸为宋代朱砂矿遗址,现存古矿洞与冶炼遗迹 。

7. 宅吉乡

明代为乖西副司辖地,因“宅第吉祥”得名。乡内“乌江渡口”为川黔古驿道节点,现存清代“宅吉盐号”石碑

三、村庄名称来源

1. 马头寨

元代为底窝紫江总管府驻地,明代因水东土司直辖“底窝马头”得名。寨内现存元代总管府石础、明代土司衙门照壁,是布依族土司文化的活态见证 。

2. 顶方村

明代为军事屯堡“鼎罩寨”,因地势高耸且常年云雾缭绕得名“鼎罩”,后谐音雅化为“顶方”。村内保留明代石砌城墙与“顶方书院”遗址。

3. 白马村

唐代为蛮州治所巴江县驻地,宋代改称“白马洞”,因境内溶洞群中有白色钟乳石形似奔马得名。现存唐代“蛮州刺史宋鼎墓”与清代“白马寺”碑刻 。

4. 谷阳村

元代属乖西长官司,因地处山谷向阳面得名。村旁“茶山关渡口”为红军长征重要遗址,现存1935年红军标语石刻。

5. 毛云村

明代为苗族聚居地,因境内“毛栗坡”与“云雾山”得名“毛云”。村内“毛云洞”为清代苗民抗清据点,现存防御工事遗迹 。

四、其他特色地名

1. 紫江地缝

因河流切割喀斯特地貌形成“一线天”奇观,明代称“紫江”,清代为开州八景之一。峡谷内现存宋代“紫江关”遗址与红军长征时的“红军桥” 。

2. 画马崖岩画

位于高寨乡平寨村,岩壁上刻有100余幅红色岩画,内容涉及马图腾崇拜与苗族迁徙史。据考为宋代水东宋氏辖地的文化遗存 。

3. 禾丰布依族风情寨

元代为底窝紫江总管府属地,因“禾谷丰登”得名。寨内“水东文化陈列馆”藏有元代“雍真等处蛮夷管民官印”复制件,见证土司制度兴衰 。

4. 开阳磷矿工业遗址

位于金中镇,现存1958年建成的亚洲最大黄磷厂旧址。厂区内“千米索道”与“地下矿洞”是中国磷化工业发展的实物例证。

开阳县地名体系呈现“土司文化—矿产开发—红色记忆”三重特征。从唐代蛮州的朱砂进贡,到明代水东宋氏的十二马头;从清代“开阳书院”的文化传播,到红军长征的英雄足迹,每个地名都是西南边疆历史的缩影。自然地理(如乌江峡谷、喀斯特溶洞)与人文事件(如土司制度、移民屯垦)交织,形成“古驿道、磷矿工业、红色地标”三大文化脉络。这些地名不仅是地理标识,更是开阳作为“水东故地、磷都硒乡”的文明载体,为研究西南民族史、矿业开发史及长征精神提供了独特样本。

来源:灰色的旅行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