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起阿兹特克文明,很多人第一反应是 “戴着羽毛冠的祭司,举着石刀剖开祭品胸膛” 的惊悚画面 —— 西班牙殖民者的日记里,甚至说他们 “一年杀几十万人祭祀”,把这个美洲古文明钉上 “野蛮” 的标签。可当考古学家挖开特诺奇蒂特兰的遗址,翻遍阿兹特克人的手抄本,才发
阿兹特克活人祭祀:是血腥狂欢还是生存信仰?规模真相颠覆认知!
提起阿兹特克文明,很多人第一反应是 “戴着羽毛冠的祭司,举着石刀剖开祭品胸膛” 的惊悚画面 —— 西班牙殖民者的日记里,甚至说他们 “一年杀几十万人祭祀”,把这个美洲古文明钉上 “野蛮” 的标签。可当考古学家挖开特诺奇蒂特兰的遗址,翻遍阿兹特克人的手抄本,才发现这场 “血腥传说” 里,藏着太多被夸大的成分,而祭祀背后的目的,更不是简单的 “嗜杀” 能概括的。
先聊聊被传得神乎其神的 “祭祀规模”。西班牙传教士迪亚斯在《征服新西班牙信史》里写:“在大神庙落成典礼上,4 天杀了 8 万人,血流成河把街道都染红了。” 这个数字听着就离谱 —— 要知道,阿兹特克帝国鼎盛时期,首都特诺奇蒂特兰总人口也就 20 万左右,4 天杀 8 万,相当于把全城五分之二的人都献祭了,这显然不符合常理。现代考古给出了更靠谱的答案:2008 年,墨西哥考古学家在大神庙遗址发现了 119 具祭祀骸骨,通过碳十四检测,这些人死于不同时期,并非集中在某场典礼;2015 年,他们又在附近挖出 250 具骸骨,其中大部分是年轻人,还有少数儿童和女性。历史学家结合阿兹特克人的历法推算,他们一年的祭祀规模大概在几千人,最多不超过 1 万人,远没到 “几十万人” 的夸张程度 —— 西班牙人之所以夸大数字,不过是为了给自己的殖民侵略找个 “文明征服野蛮” 的借口。
那阿兹特克人为啥要搞活人祭祀?核心原因跟他们的 “宇宙观” 绑在一起。在阿兹特克人的认知里,世界是个 “高危系统”: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是因为太阳神需要 “血液能量” 才能打败黑夜中的恶魔;玉米能生长结果,是因为玉米神牺牲自己又重生,而活人祭祀是 “模仿神的牺牲”,能让土地更肥沃。他们甚至认为,要是不按时献祭,太阳会熄灭,世界会重回黑暗 —— 这种 “不献祭就完蛋” 的信仰,让祭祀成了关乎整个文明生存的 “头等大事”。
不同的祭祀,目的也分得特别细。祭太阳神时,祭司会选身强力壮的男性当祭品,因为他们觉得 “强壮的血液能给太阳更多力量”;祭雨神时,会选小孩,认为 “孩子的哭声能感动雨神,让天降甘霖”;要是打了胜仗,会把俘虏献祭给战神,一方面是 “感谢战神保佑”,另一方面是 “威慑敌人”—— 毕竟把敌方首领剖心祭祀,比单纯杀了他更有震慑力。还有种 “ Flower War(花之战)”,看起来是两个城邦打仗,其实是 “专门抓祭品的演习”:双方约定好时间地点,不拼死活只抓俘虏,抓来的人统一献祭给神。这种 “不打死人的战争”,在我们看来很诡异,可在阿兹特克人眼里,是 “既尊重神,又不浪费人力” 的聪明办法。
祭祀的流程也远比想象中 “讲究”。不是随便拉个人就杀,而是有一套严格的 “选拔 - 准备 - 献祭” 流程。首先要选 “符合神要求” 的祭品:比如祭玉米神,得选头发金黄、皮肤白皙的人,因为玉米成熟时是金黄色;然后要让祭品 “扮演神”—— 在祭祀前几天,祭品会穿上神的衣服,吃最好的食物,甚至有仆人伺候,阿兹特克人认为 “让祭品体验神的生活,献祭时神才会接纳他的灵魂”;到了祭祀当天,祭司会把祭品带到金字塔顶端,让他躺在石台上,用黑曜石刀从胸口剖开,掏出心脏举向太阳,嘴里还念着祈祷词,最后把心脏放进神龛,尸体则从金字塔上推下去,由下面的人拖走处理 —— 有的会分给贵族当 “圣肉”(阿兹特克人认为吃祭品的肉能获得神的祝福),有的会埋在神庙周围,当作 “土地的肥料”。
很多人觉得阿兹特克人的祭祀 “残忍野蛮”,可要是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会发现这其实是他们 “应对生存危机” 的无奈选择。阿兹特克人生活在墨西哥谷地,那里多山少田,还经常遭遇旱灾,农业生产很不稳定。他们没有现代科学知识,只能靠 “祭祀求神” 来缓解对自然的恐惧 —— 就像古代中国人祭天求雨、欧洲人祈祷上帝保佑丰收一样,本质都是 “用自己的方式应对未知”。只不过阿兹特克人的方式更 “硬核”,因为他们的生存环境更恶劣,对 “神的依赖” 也更强。
如今,随着考古发现越来越多,人们对阿兹特克祭祀的认知也在改变。不再是简单地骂 “野蛮”,而是试着理解 “为什么他们会这么做”。墨西哥国家人类学博物馆里,专门有个展厅展示阿兹特克的祭祀文化,旁边的说明牌写着:“这不是血腥的娱乐,而是一个文明对生存的渴望。” 或许,这才是对阿兹特克活人祭祀最客观的评价 —— 他们不是天生嗜杀,只是用错了方式,去守护自己眼中的 “世界”。
来源:顾行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