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24日,神经科技公司ONWARD Medical宣布完成超5000万欧元(约4.1亿元人民币)的增发融资。这家公司以“让脊髓损伤患者重新获得运动能力”为使命,十年来默默深耕在一个极其艰难、但同样充满希望的医学领域。
2025年10月24日,神经科技公司ONWARD Medical宣布完成超5000万欧元(约4.1亿元人民币)的增发融资。
这家公司以“让脊髓损伤患者重新获得运动能力”为使命,十年来默默深耕在一个极其艰难、但同样充满希望的医学领域。
这笔资金由一群“懂科技、看临床”的机构组成:全球假肢与外骨骼巨头Ottobock作为战略投资方再次加码,医疗科技投资机构Invus与ASR Global Impact Equity Fund共同参投。交易完成后,ONWARD 的现金储备将支持其运营至 2026 年底,也意味着公司在神经修复赛道的商业化征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我们已经从研发公司转变为真正的商业化企业。” ONWARD CEO Dave Marver 在声明中写道,“这笔融资将帮助我们扩大 ARC-EX 系统的市场布局,同时推动下一代植入式系统 ARC-IM 的关键临床研究。”# 从实验室走出的“运动复苏术”
ONWARD 的故事始于一个看似不可能的目标:让脊髓损伤患者重新控制自己的身体。
科学家们早在二十年前就尝试通过神经电刺激“唤醒”受损的神经通路,但真正让研究成果进入临床的企业屈指可数。ONWARD 则将这一概念化为可复制的产品体系——ARC Therapy。
这一体系包括三款彼此递进的核心产品:
ARC-EX®:一种经皮神经电刺激设备,通过放置在颈部或胸部皮肤表面的电极阵列,刺激残存神经通路,从而恢复上肢运动控制。这款产品已在美国获批上市,是首个面向脊髓损伤后上肢功能恢复的商业化系统。
ARC-IM®:一套植入式神经刺激系统,针对更严重的运动障碍患者,可与脑机接口(BCI)配合,实现“意念驱动”运动。
ARC-BCI 系统:ONWARD 与 CEA-Clinatec 联合研发,通过将 WIMAGINE® 脑机接口与 ARC-IM 相连,借助 AI 解码算法构建所谓的Digital Bridge™——一座连接大脑与脊髓的无线通路。
这种体系化的布局,使 ONWARD 能够覆盖从非侵入康复到闭环植入的全路径,既能在短期内形成商业收入,也为长期的神经功能重建奠定技术基础。
# 技术的逻辑:从外部刺激到脑-脊闭环
如果说 ARC-EX 代表“让身体重新响应”,那么 ARC-IM 与 ARC-BCI 的结合,则是让这一响应更接近自然。
ONWARD 正尝试通过一整套闭环架构,把神经刺激、运动反馈与脑机接口连成一个系统:
通过 BCI 捕捉大脑发出的运动意图;
将信号传递至 ARC-IM 植入电极;
由精确电刺激驱动肌肉动作;
同时再将感知反馈回大脑。
这个回路的意义,不止在于技术闭环,而是在功能层面重建了神经信号的“往返路径”。
截至2025年5月,ONWARD 已在瑞士洛桑大学附属医院(CHUV)完成五例脑-脊闭环系统植入手术,患者覆盖不同损伤类型与恢复期。部分受试者在系统关闭后仍能维持一定主动控制能力,提示神经可塑性在被重新激活。这些数据为ARC-IM的FDA关键研究提供了基础,也让“神经系统可重构”的假设,第一次在临床中被具象化。
ONWARD 已获得10项 FDA 突破性医疗器械认定,成为欧洲少数在神经调控领域建立完整临床验证路径的公司。
在业内看来,这一进展的意义不止在于“让人动起来”,而在于它验证了一种新的康复模型——以神经系统为中心的全链路干预:从电刺激到算法调控,从运动控制到功能反馈。
这让神经修复,真正具备了“可验证、可量化、可复制”的工业化条件。
# 产业视角:当假肢巨头转向“神经修复”
这次交易中最引人注目的,是Ottobock的名字。
这家来自德国的百年企业,曾以假肢与矫形器闻名,如今却选择在神经科技领域不断加码。事实上,Ottobock 早在 2021 年便成为 ONWARD 的战略投资人,并在神经刺激、外骨骼控制等方向与其展开联合研发。
2024年11月,Ottobock 再以2250万欧元投资 ONWARD,成为最大股东。
在最新一轮融资中,它继续出现在基石投资人名单上——这不是短期资本行为,而是持续的战略押注。
Ottobock CEO Oliver Jakobi 表示:“我们相信 ONWARD 的技术,它契合我们在神经矫形(neuro-orthotics)领域的未来战略。”
对于一家以“替代失去的肢体”为核心的公司而言,下一阶段的竞争点不再是“机械的延伸”,而是“神经的重连”。
假肢的可控性、外骨骼的智能化、神经刺激的可适配性,正逐渐融为一个系统生态。
ONWARD 对 Ottobock 的意义,不只是一个被投资的科技公司,更像是其向“神经—外骨骼融合”转型的关键拼图。
# 中国的镜像:从“创新技术”到“可及治疗”
ONWARD 的故事,也让人联想到中国神经修复领域正在发生的变化。
在国内,脊髓损伤患者数量超过100万,每年新增约6万例,年轻化趋势明显。但目前,大多数康复手段仍停留在物理训练和辅助支具阶段。真正能作用于神经系统本身的技术,仍处于早期验证。
近年来,中国已有多家团队布局神经调控、脑机接口和康复机器人等方向,但大多集中在科研或概念阶段,离可规模化落地仍有距离。
ONWARD 的经验提供了一个现实参照:
路径明确:聚焦单一高需求适应症(SCI),从可穿戴外部系统到植入系统逐步推进;
验证体系清晰:以多中心临床和监管路径积累证据,形成“数据闭环”;
商业化策略务实:以康复机构和专业中心为首批用户群体,逐步拓展到家庭与社区场景。
与之相比,当前国内的BCI企业多集中在“脑控机械臂”“脑机通信”等交互场景,而真正将脑机接口嵌入康复路径、服务神经重建的案例仍较少。
ONWARD 的“康复型 BCI”路线与 Neuralink、Synchron 等“人机交互型 BCI”的差别,在于其目标并非“控制设备”,而是“重建功能”。
这使它更贴近医疗体系,也更容易被监管与支付体系接纳。
在监管层面,ONWARD 的 ARC-BCI 已获得 FDA “突破性器械”认定,并被纳入TAP(Total Product Life-cycle Advisory Program)全周期加速通道,成为该通道首批神经类设备之一。对于任何一家医疗器械公司而言,这几乎意味着监管壁垒的“提前拆解”。
而在中国,类似机制也正逐步出现——从 NMPA 的“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到区域性试点,正在为神经调控产品提供更开放的转化通道。可以预见,当“神经康复”成为康复医学的下一个重点,类似 ONWARD 的企业模式或将出现中国版样本。
# 观察:从植入到融资的系统节点
如果说 2025 年春的五例植入让 ONWARD 证明了“闭环神经系统”的可行性,那么这笔秋季融资,则标志着它从技术验证阶段迈向商业化体系构建阶段。
在神经修复这样一个技术链极长、资金回收极慢的领域,能跨过“临床验证—资本接力”这一关,意味着公司从科研项目转变为具备持续生命力的产业平台。
资本不仅提供资金,也在倒逼公司搭建完整的制造、质量、合规与教育体系。这也是为什么 Ottobock 的加入,比单纯融资更重要——它带来全球康复网络与真实市场场景。
医学史上,极少有领域像神经修复这样漫长而曲折。
它同时面对科学的不确定、临床的复杂,以及伦理与成本的边界。ONWARD 并未解决所有问题,但它向世界证明了一件事——神经系统的可塑性,真的可以被重新激活。
从ARC-EX的贴片电极,到ARC-IM的植入系统,再到BCI的信号交互,这一整套技术链路背后,是人类在与身体对话。
它的目标,不只是“让人重新走路”,而是让患者重新拥有自主的控制感。
资本可以推动,工程可以加速,但神经科技的真正意义,也许在于让“运动”重新成为一种权利。
当脑、脊髓与机器重新连接,人类的运动系统正在被重新定义。 而那一刻的到来,或许比我们想象得更近。# 思宇MedTech推荐文章合集
全球医疗器械观察
▌资本雷达|Money Flow
▌新品获批|Clearance Tracker
▌最新展会|Expo Watch
▌器械BD
思宇年度活动回顾:| | | ||
内容声明:“思宇MedTech”跟踪全球医疗科技进展,旨在传递技术与产业知识。所有内容仅供行业交流与学术探讨,不构成医疗建议或商业宣传。文中涉及的企业、产品及注册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或经核实的渠道。如有错误或疏漏,欢迎联系修正。邮箱:jacky@suribot.com
版权声明:“思宇MedTech”原创稿件版权归北京思宇博特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镜像至其他网站、公众号或商业平台;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获得授权。对于未经许可的全文转载、洗稿或改写行为,本平台保留依法追究的权利。
来源:小高的科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