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申丹教授,一等奖!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8 11:43 1

摘要:该书及前期阶段性成果已被引超过三千次(包括被A&HCI论文引用上百次),书中的核心概念“隐性进程”被收入法国“叙事学常用术语”网站(RéNaF),美国顶级期刊Style2021年春季刊把全部篇幅用于邀请美、英、德、法等多国学者探讨和应用书中理论。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申丹教授所著

《双重叙事进程研究》

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

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

作为国内外首部

系统探讨隐性进程与情节发展

双重叙事运动之互动关系的学术专著

该书不仅取得了叙事理论的重大突破

提供了文本研究的全新路径

也在世界舞台上发出了中国学者的强音

该书及前期阶段性成果已被引超过三千次(包括被A&HCI论文引用上百次),书中的核心概念“隐性进程”被收入法国“叙事学常用术语”网站(RéNaF),美国顶级期刊Style2021年春季刊把全部篇幅用于邀请美、英、德、法等多国学者探讨和应用书中理论。

Style期刊2021年春季刊目录

国家社科基金匿名鉴定专家评价该书“对于中外半个世纪以来流行的西方叙事学理论乃至传统的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均是重大突破”“在我国独树一帜”“是中国文学理论,尤其是叙事诗学立足于世界、超越西方学者的一大明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匿名评审专家认为该书“具有极强的创新性”“构建了其独创的理论体系”。多位西方著名学者称之为超越了亚里士多德研究传统的重大突破。

这本书究竟讲了什么?理论创新在何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本书,了解申丹教授打破束缚、探索突破的学术之路。

01

“双重叙事理论”是什么?

——突破创新,从叙事学说开去

要理解这部著作,首先要理解申丹教授最核心的理论突破——“双重叙事进程”。

从古至今,中外文学研究一直仅关注情节发展,将“情节、人物、背景”视为天经地义。然而,申丹教授发现,很多经典作品里,除了明面上的情节,还存在贯穿文本始终的“隐性进程”。它并非情节的附庸,而是一条自洽的、贯穿始终的叙事线索。显性情节与隐性进程二者之间或映照、或冲突、或补充,甚至颠覆,共同构筑起作品丰富而立体的意义世界,即“双重叙事进程”。

以卡夫卡的名篇《判决》为例,批评界阐释角度各异,但一直认为情节围绕父子冲突展开。然而,倘若挣脱传统的束缚,把眼光拓展到情节背后的另一种叙事运动, 则可发现贯穿文本始终的另一种冲突:个人与社会的冲突。在隐性进程中,父亲和儿子都是社会压力的牺牲品。卡夫卡通过这股叙事暗流,既微妙和强化地勾勒出现代社会中个体在社会压力下的异化,并使《判决》与其随后创作的《变形记》《讼诉》等形成呼应,共同抗议现代西方社会对个体心灵的扭曲。

“双重叙事进程”理论的关键革新,正在于打破过往叙事学、文学批评、文体学、翻译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中只聚焦情节发展的研究框架。如果将过去所关注的情节发展中各类深层含义比喻为“向下挖矿”,那么隐性进程则是多元宇宙中的“平行空间”,相互独立而又相互影响,产生文学作品特有的矛盾张力、主题密度和复杂主题。

02

书中写了什么?

——七个维度,八个经典作品

在《双重叙事进程研究》中,申丹将“理论建构”与“作品分析”紧密结合,全书分为绪论、上篇和下篇,形成“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逻辑。

上篇理论部分共七章,从七个维度对原创的双重叙事进程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建构。书中指出“隐性进程”是与情节发展并行、一直被忽略的另一表意轨道,阐明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有哪些原因造成其一直被忽略,如何才能加以揭示等;在此基础上,从“双重叙事进程”的角度对文体学理论和模式、叙事学理论和模式、翻译学理论和批评进行了拓展和重构。

下篇作品分析部分则运用该理论分析了八个拥有上百年出版史的西方经典作品,揭示出一直被遮蔽的双重叙事进程,也为其理论建构提供了实例和支撑。书中所选取的分析对象不局限于单一叙事的类型或流派,文本的多样性与理论的普遍性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凸显该阐释工具的有效性。

全书从理论到实践,前后呼应,两部分比重不分伯仲,这一模式也使该书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与说服力。

03

从修正权威到开创理论,她如何走来?

任何原创理论的诞生,都不是“灵光一现”。申丹教授的体会是,在外国文学研究领域,要在国际前沿原创理论,首先要打破自身的两种束缚:一是囿于古往今来的批评传统;二是缺乏自信,认为作为中国人,难以在西方语言文学领域首创理论。在这一领域,容易迷信西方的权威。

虽然从读博士时开始,申丹就打破了这种迷信,会不时挑战权威的观点,但对“隐性进程”的理论构建,仍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察觉、发现、探索和挖掘的过程。

2012年之前,申丹教授依旧跟着关注情节发展的传统思路走,努力挖掘情节的深层意义,即所谓“潜文本”。虽然在挖掘过程中,她发现有的文本成分会产生两种不同主题意义,但受到自古以来中外传统的羁绊,她还未能有意识地超越情节发展,去追踪与之并行的另一种叙事运动。

由于当时的研究旨在对情节本身做出更具深度、更为合理的阐释,申丹对以往的解读总体采取了一种批评、排斥的立场。此外,她在有些含有隐性进程的作品中,会不自觉地把它和情节发展往一条轨道上拉,造成顾此失彼。

申丹教授是在探讨曼斯菲尔德的《苍蝇》时发现“隐性进程”的。这一作品自20世纪中期以来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其情节充满象征意味,围绕战争、死亡、施害、命运等主题展开。然而,在作品的开头和中部,却可以看到对中心人物的虚荣自傲展开的反讽,这偏离了情节主线。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她就在课堂上引导研究生关注这种局部反讽,但有的反讽细节显得琐碎离题,这使她产生了困惑。

2012年,她再度仔细研读作品,突然发现,如果能摆脱古今中外关注“情节、人物、背景”的传统框架的桎梏,将目光拓展到情节背后的另一种叙事运动,沿着另一条表意轨道来考察相关文本细节的选择,就能看到从头到尾运行的一股叙事暗流。一些在情节发展中显得琐碎离题的细节,在这股暗流里承担着重要的主题表达功能;与此同时,在情节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一些片段,也会因为这股暗流的存在而具有双重意义。此外,若能看到这股暗流,还能看到以往不少批评争议的症结所在。

此时,她将这股暗流命名为“隐性进程”,提出要超越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叙事研究传统,关注情节发展背后的另一种叙事运动。

04

承启前人,独创“双重叙事进程”

然而,对这种“暗流”文学现象的认识难以一蹴而就,需要一步一步往前走。

从2012到2014年,申丹教授专注于对隐性进程的挖掘,忽略了隐性进程与情节发展如何各司其职、交互作用,对前人的阐释依然持一种批驳的立场。

从2015年起,她在国内外发文,开始旗帜鲜明地探讨情节发展与隐性进程如何相互对照、相互冲突、相互制约、相互补充或者相互颠覆。在此时的文章中,她对前人的阐释的立场也开始转变,她不再排斥前人对表面情节的阐释(除非就表面情节而言,也存在明显偏误),而是藉此帮助自己探讨隐性进程与情节发展的互动。

在注重分析隐性进程与情节发展的互动之后,申丹教授在国内外挑战了多种单一的叙事学模式,以及单一的文体分析模式和翻译批评模式,指出这些单一模式不仅无法用于解读隐性进程以及它与情节发展的互动,而且也形成一种禁锢,阻碍对双重叙事动力的认识。

走到这一步,她终于摆脱了束缚,大胆对各种反传统的“双重”叙事动力模式进行理论建构,《双重叙事进程研究》的上篇七章全部用于对“双重叙事进程”进行系统的理论建构。

05

从中国原创,到国际引领

申丹教授的原创理论超越了聚焦于情节发展的文学研究传统,具有引领学术发展的重要作用,已被众多学者应用于分析不同体裁、不同媒介的中国和外国文学艺术作品(包括长中短篇小说、戏剧、连环漫画、电影、诗歌、魔幻系列小说等)。

与此同时,申丹教授的开拓创新也提高了中国人文学者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2014年以来,申丹教授连年上榜爱思唯尔(Elsevier)发布的在国际上高被引的中国学者榜单,2022年又上榜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的2022全球顶尖科学家前2%榜单(文学研究领域)。

此外,“双重叙事进程”这一原创理论亦有力推动了中国学者在外国文学领域的理论话语体系建构,对改变依赖西方学者理论的局面具有引领和示范的重要作用。《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2月19日)登载的《外国文学研究助力文明交流互鉴》一文说,“北京大学人文学部主任申丹首创的‘隐性进程’和‘双重叙事进程’等概念被西方学界所应用”,是“彰显中国特色”的典型例证

申丹教授相信,通过中国学者尤其是具有更好学术背景的年轻一代学者的持续努力和奋力拼搏,一定会不断增强中国学者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越来越多地在国际前沿起到学术引领作用,不断扩大中国在文学研究领域的世界影响力。

学者简介:

申丹,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人文学部主任,2004年入选国家重大人才计划特聘教授(文科首批)。被聘为国际叙事学和文体学研究权威期刊Narrative(美国)顾问、Style(美国)顾问、Language and Literature(英国)编委,以及英美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Narrative Theory顾问编委等。曾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一次、二等奖四次,以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三次。2014年以来,连年上榜Elsevier高被引中国学者榜单,2022年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的文学研究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影响力”榜单。

奖项介绍: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是教育部为表彰奖励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取得的突出成绩,鼓励严谨治学、勇于创新、铸造精品,推动高校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大举措。奖项于1995年设立,在高校领域及全国社科战线有着重要影响。在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中,北京大学共94项成果入选,其中一等奖11项、二等奖33项、三等奖33项、普及读物奖2项、青年成果奖15项,获奖总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一。

参考文献:

申丹.叙事的双重动力:不同互动关系以及被忽略的原因[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5(02):84-97.

金冰. 超越经典与后经典之争——国际学术视野下的双重叙事进程理论[J]. 外国文学研究,2022,44(5):80-89.

王中强,唐伟胜. 叙事理论的中国声音——《双重叙事进程研究》叙评[J]. 山东外语教学,2023,44(2):125-129.

来源 | 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

编辑 | 单丹萍、代欣怡、陈泓君

排版 | 黄彦钧

责编 | 王梓寒

来源:北京大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