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岛人秋天不逛中山公园菊展,跟冬天不吃饺子一样,心里空落落的。
青岛人秋天不逛中山公园菊展,跟冬天不吃饺子一样,心里空落落的。
今年不光菊花开了,连手机里都刷满了“云赏菊”的链接——这届菊展,真有点不一样了。
墨菊黑得发亮,绿菊绿得像刚摘的薄荷,以前只在画册里见过的品种,今年直接摆到了市民眼皮底下。
不是那种摆个花架子凑数,是真把菊花当主角来养。
有人蹲在花前拍了半小时,说这颜色比手机滤镜还真实。
谁说老公园没新意?
人家偷偷把博物馆的策展思路搬来了——“菊韵青岛”展区,菊花和栈桥、小鱼山、啤酒厂的轮廓拼在一起,花不是花,是城市记忆的拼图。
最绝的是,现在不用挤在人堆里看花,手机点开“云赏菊”,VR转一圈,连花瓣上的露珠都看得清。
年轻人不买账?
人家线上开了直播课,教你怎么在家养一盆能开三个月的菊花。
评论区全是“原来我养死的不是花,是方法”“我妈终于不骂我乱买绿植了”。
老一辈念叨的“企业办菊展”也回来了。
青岛啤酒搭了个“菊香酒韵”小院,黄菊配啤酒桶,拍照发朋友圈,点赞比去年多一倍。
有人说这是商业化,可谁规定传统就得守旧?
当年企业比武,拼的是技术;现在拼的是创意,是让年轻人愿意停下来看一眼。
你不能指望00后为了一盆菊花,去听八十年前的讲解词。
诗词大会、摄影大赛这些活动,听着像老套路,但这次真有人认真在做。
有人写“菊落秋深人未归”,被贴在展区墙上,旁边就是年轻人用无人机拍的花海航拍图。
老的和新的,就这么挤在一块儿,谁也没压过谁。
有人说菊展越来越像景区,少了点人情味。
可你想想,五十年代靠单位发票才能看,八十年代靠厂里组织,现在谁都可以来,还能边看边学怎么养花、怎么拍出大片——这不是进步是什么?
它没变,还是那片菊花;它变了,变得敢和短视频抢流量,敢让啤酒桶和墨菊做邻居。
你骂它商业化,它就给你整出个线上教学;你嫌它没文化,它立马摆出诗词墙。
它不吵不闹,只是悄悄把老青岛人的记忆,塞进了新手机的相册里。
今年去看了吗?
没去也别急,线上还能看。
但真建议你抽个周末,去走一走。
花会谢,但那些蹲在花前发呆的瞬间,会留在你心里,比任何滤镜都长久。
来源:文化之文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