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赵丽颖的直播间,不是卖货,是种草。2023年双十一,她为沁园净水器带货,5000万人围观,1.2亿销售额,不是偶然,是精准的闭环。
赵丽颖和杨颖,曾经并肩的流量女星,如今活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样本。
赵丽颖的直播间,不是卖货,是种草。2023年双十一,她为沁园净水器带货,5000万人围观,1.2亿销售额,不是偶然,是精准的闭环。
她的粉丝不是被“明星光环”吸引来的路人,而是信任她选品逻辑的长期用户。
她不靠喊“买它”,而是用生活场景讲清楚:这台净水器怎么让家里的水更安全,孩子喝得放心,老人喝得安心。8.7%的粉丝转化率,是行业平均的两倍多——这不是运气,是她十年如一日打磨“真实感人设”的结果。
她演的每个角色,都在替她积累信任资产。
《与凤行》预告破亿,不是宣传费砸出来的,是观众等了三年,愿意为她再买一次票的底气。
她不是在直播带货,是在重建消费关系。
Dior中国区品牌大使的身份,是奢侈品行业对她“可信赖感”的背书。
一个能让人愿意为净水器花三千块、也愿意为一条项链花三万块的人,品牌怎么可能不选她?
她手握18个代言,不是靠刷脸,是靠“你敢信她,她就敢对你负责”的长期主义。
而杨颖的路,走得更像一场缓慢的自救。
她从顶流跌落,不是因为犯了错,而是因为曾经的“流量神话”太依赖人设,太依赖情绪价值。
当观众不再为“白月光”买单,她的商业价值就崩了。2023年底,她开始试水抖音珠宝直播,首场3000万GMV,听起来不错,但细看,是团队主动降维——放弃大牌,专注“轻奢”,放弃一线流量池,下沉到三四线用户的审美需求。
她不再喊“女神同款”,而是说“这个吊坠,我戴了三年,每天上班都戴,不撞款,不显俗”。
这像极了她现在的状态:不再试图站在山顶,而是蹲下来,和普通人一起挑一件能戴出门、不被嘲笑的首饰。
她的代言费降了六成,商演报价砍到50万一场,不是认输,是战术调整。
团队在“农村包围城市”——二三线城市的商场、地推活动、本地生活号合作,成了她的新战场。
她不再指望热搜救她,而是靠一场场真实露面,一点点重建“可用性”。
连《漫影寻踪》的角色从女主变成特别出演,她都没闹,默默接了。
这不是妥协,是清醒:先活下来,才有资格谈重回C位。
赵丽颖像一棵树,根扎得深,枝叶自然伸向阳光;杨颖像一株藤,被剪断过,折过腰,但还在找墙,找支撑,一点一点往上爬。
娱乐圈从来不缺惊艳的开局,缺的是持续的耐力。
赵丽颖的每一步,都在加固自己的护城河:作品是内容,代言是信任,直播是连接,生活是人设的自然延伸。
她从不刻意回避私生活,但也不让私生活绑架公众形象——被拍到三亚同行,一句“工作伙伴”就轻轻带过,不解释,不否认,不迎合。
这种克制,比任何公关稿都管用。
杨颖还在学习这种克制。
她没有赵丽颖的“天生顶流基因”,但她有另一种能力:适应力。
她知道,自己不能再靠“美貌+热搜”活着了。
她必须找到一个新赛道,一个不需要“热搜体质”也能赚钱的路径。
珠宝直播,就是她选的那条窄路。
这条路没人走,但人少,竞争小,用户对“真实感”要求更高——而这,恰恰是她过去最缺的。
两人差距,不是才华的差距,是认知的差距。
赵丽颖早就在做“长期主义的商业闭环”:用作品积累信任,用信任带货,用带货反哺作品,用生活细节巩固人设。
她不靠流量,她本身就是流量的制造机。
杨颖还在从“流量依赖症”中戒断。
她没放弃,只是换了一种活法——不再仰望星空,而是低头捡砖,一块一块,砌自己的台阶。
娱乐圈的残酷,从来不是谁红谁不红,而是谁能在崩塌后,重新定义自己。
赵丽颖,是“我本如此,无需证明”;杨颖,是“我还没赢,但我还在走”。
前者是顶流的终极形态,后者是普通人逆袭的教科书。
你更想成为哪一个?
不是问她们,是问你自己。
来源:梦城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