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说糖尿病人一粒糖都不能碰,也有人说“饿着也得忌口”,甚至还有人以为只吃粗粮就万事大吉。但真的是这样吗?真相其实比你想得更复杂,也更“人性化”。
“医生,我是不是连一粒花生都不能吃了?”
门诊上,这样的问题几乎每天都有人问。重阳节明天来临,家家户户备了不少坚果、糕点,糖尿病患者的焦虑也随之而来。
一边是嘴馋的欲望,一边是血糖的“红线”警告,吃还是不吃,成了不少患者心中的难题。
有人说糖尿病人一粒糖都不能碰,也有人说“饿着也得忌口”,甚至还有人以为只吃粗粮就万事大吉。但真的是这样吗?真相其实比你想得更复杂,也更“人性化”。
就在前几周,一位70多岁的阿姨带着血糖记录本来到诊室,情绪有些低落,说自己“什么都不敢吃,每天都怕犯错”。
她的血糖控制得其实不错,唯一的问题是,前几天吃了几颗花生,第二天空腹血糖略微升高,她便开始严格禁口,甚至连晚上都不敢吃饭。
这种“过度节食式”的控糖方式,反而可能带来低血糖、营养不良等后果。
那么问题来了:糖尿病患者真的连一颗花生都不能吃吗?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从“食物升糖指数”(GI)说起。
花生的GI其实只有13,属于低GI食物,也就是说,它对血糖的影响非常小。那为什么有的人吃花生后血糖还是升高了?关键在于——吃的量,以及与什么一起吃。
血糖不是“一个食物”决定的,而是“整体饮食结构”决定的。花生本身虽是低GI,但脂肪含量高,热量不低。
如果吃多了,不仅影响血糖,还可能导致体重增加,进一步诱发胰岛素抵抗。
而且,如果你在吃花生的同时,还搭配了含糖饮料、主食过量,那就像在点燃一堆火柴后再扔一桶汽油——血糖当然会“蹭蹭”上升。
在我的临床经验中,很多患者控制不好血糖,并不是因为吃了某样“禁忌”食物,而是因为对食物的理解太“绝对化”。他们忽略了“搭配”和“量”的概念,结果不是饿肚子、就是血糖飙升。
尤其是在节日季,像重阳节、中秋节这类传统节日,餐桌上少不了月饼、糖果、桂花糕、炒货等“高糖高油”食品。这些才是糖尿病患者真正需要警惕的“血糖杀手”。
我们需要明确几个重点食物类型,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摄入:
第一,精制碳水化合物,比如白米饭、白面、蛋糕、甜点等。这些食物升糖快,容易造成血糖短时间内快速上升。建议以粗粮、杂粮替代,如糙米、燕麦、小米等,但也需适量,过量同样不利。
第二,含糖饮料和果汁。不少患者以为“果汁是天然的”,可以放心喝,但一杯橙汁含糖量可能相当于六七块方糖。真正健康的饮品是白开水、淡茶、无糖豆浆。
第三,高油脂坚果类。坚果虽好,但脂肪含量高,每天最多一小把(约10克),切忌当零食随意吃。花生就是典型例子,不能说“不能吃”,但一定要“少吃”。
中医在糖尿病防治中有很好的补充作用。糖尿病在中医中被称为“消渴”,认为其根源在“阴虚燥热”、“脾虚湿盛”。
中医讲究“辨证施食”,比如阴虚型糖尿病人可适当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百合、山药、黑芝麻;而脾虚型的则需健脾化湿,如薏仁、扁豆等。
西医则更强调营养均衡与血糖监测。目前主流的糖尿病饮食管理模式是“控热量、控碳水、控油脂、控盐”,并结合运动与药物治疗。
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糖尿病患者膳食指南》中明确指出:饮食控制不是饥饿疗法,而是科学搭配、合理分配。
很多人误以为“只要不吃糖”就能控制血糖,但实际上,过量主食、夜宵、含糖水果、酒精,都是“隐形糖源”。
我有位患者就是晚上坚持吃水果代替晚饭,结果空腹血糖始终偏高,后来才发现吃的是香蕉、葡萄这类高糖水果。
糖尿病患者应学会“看懂食物”。选择低GI食物,控制总热量,注意三餐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才是控糖之道。
说到这里,我们再回到那个最开始的问题:一粒花生能不能吃?当然可以,但要知道怎么吃、什么时候吃、吃多少。我常告诉患者:“你不是不能吃,而是不能‘随便吃’。”
在我的门诊中,最令人欣慰的是那些真正理解饮食结构的患者。他们不是一味忌口,而是学会了选择。他们知道,不吃糖≠控糖成功,吃得对,才是关键。
有人问我:“医生,糖尿病是不是一辈子都要节食?”我说,不是节食,而是“节制”。饮食是一种智慧,而不是压力。
糖尿病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在这场持久战中,科学、耐心、知识,是你最好的“降糖三宝”。
结语时,我想说:糖尿病不是禁食症,而是生活习惯的再设计。你可以吃得有滋有味,只要懂得选择、懂得节制。
如果你也在控糖的路上,不妨给自己多一点空间,少一些焦虑,多一点知识,少一些误解。
控制血糖,不只是医生的责任,也是你和家人共同的健康项目。希望这篇文章能为你带来新的理解、新的希望。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欢迎点赞、评论、分享给身边的亲朋好友。我们一起传播健康知识,让更多人受益!
参考文献:
[1]中国营养学会. 糖尿病患者膳食指南(2024版)[S]. 中国营养学会,2024.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3, 15(12): 789-798.
[3]李晓光, 张玉, 刘欣, 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 44(4): 368-372.
来源:杨医师健康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