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见证了“新疆第一村”融入城市血脉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8 11:28 1

摘要:作为乌鲁木齐县二工乡八家户村原党总支书记,何占山的人生轨迹与这座城市的成长紧密交织。从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领头雁”到城市变迁的“见证者”,他亲历了八家户村从城郊村落变为繁华街区的全过程,也目睹了乌鲁木齐从戈壁小城到现代化都市的沧桑巨变。

清晨的阳光洒落乌鲁木齐,博格达峰的雪冠在晨光中泛着微光。81岁的何占山在银川的小儿子家里,正和在乌鲁木齐的女儿视频通话。

“小区门口的绿化更多了,现在树叶全黄了,可好看了!”“是的,爸,咱们小区北边又建了新小区,这一片越来越好看了!”

父女俩的对话,勾起了何占山对银川路这片土地的回忆。

作为乌鲁木齐县二工乡八家户村原党总支书记,何占山的人生轨迹与这座城市的成长紧密交织。从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领头雁”到城市变迁的“见证者”,他亲历了八家户村从城郊村落变为繁华街区的全过程,也目睹了乌鲁木齐从戈壁小城到现代化都市的沧桑巨变。

从贫困到样本,铸就“新疆第一村”

“新疆第一村”,即原来的乌鲁木齐县二工乡八家户村。40年来,这个位于乌鲁木齐市东北部的城边村,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解放思想,敢闯敢干,成为新疆农村改革的先锋。

“住破房,睡土炕,锅里白水煮菜帮,土豆窝头半年粮。”这是改革开放前八家户村的真实写照。

“那时村里没有一条正经路,下雨天穿胶靴都能陷进泥里。”何占山对20世纪70年代的苦日子记忆犹新。村民们住的土坯房冬天漏风夏天漏雨,取暖做饭全靠烧煤,家家户户的烟囱都冒着黑烟,孩子们上学要走几公里土路,生病得托人找马车才能送到城里的医院。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遍神州,也唤醒了这片沉睡的土地。

1978年,时任生产队会计的何占山辞职,带领8个人,靠着一辆手拉车,办起了厂。

2004年,居住在原西八家户村北一巷的居民正在清雪。(图由市民千海江提供)

“其实就是个建筑队,我们啥活都干,包工盖房。筛沙子、搬石头、扛楼板、上房梁,都是体力活。”何占山说,刚起步时,每天筋疲力尽,但大家都坚持干下去。

改革大潮风起云涌的20世纪80年代,何占山靠着敢闯敢干的拼劲,依托八家户村地处城郊的区位优势,从投资少、见效快的建材行业入手,领着村民们办起了轧钢厂、石膏板厂、水泥厂、预制厂等十多个配套企业,使全村经济在短短几年内跃上了新台阶。

1985年,八家户村在自治区首创村工农业产值超千万元、人均收入超千元的奇迹。

八家户村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紧抓机遇,思路更广,发展步伐更快。到1992年年底,八家户村已发展了20个集体企业、两家合资企业,成为新疆历史上第一个亿元村,人均收入达3000元。这一年,头顶诸多荣誉的何占山,光荣出席了党的十四大。

八家户村村民的生活也芝麻开花节节高。八家户村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奋勇前行,一年一个台阶,创造了独有的“八家户样本”。

2004年,居八家户村办公室。(图由市民千海江提供)

到了1994年,八家户村村镇建设累计投资达1000万元:投资400多万元,铺设了25万平方米的柏油马路;投资240万元,修建了一座现代化的蔬菜温室;投资200万元为95%的村民接通自来水;每年拨款25万元,为全村200名老人发放退休金;为农民盖起了农贸市场,解决了村民购物难的问题;修建了9个花园、50多个永久性公共厕所、30个垃圾池;人均住房面积达30平方米,95%的住房都是砖混结构。

今年54岁的白梅曾是八家户村7队村民。她回忆,不到千禧年,八家户村的村民家中基本普及了彩电、冰箱、洗衣机,不少村民还买了小汽车。以前那种“生病都要找马车进城去医院”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从村庄到社区,融入城市血脉

改革潮涌,击鼓催征。随着村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们开始拆除自家的小平房,建起了小二楼。

“自己设计、自己修建,那时候没有什么整体规划,大家靠着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开始拆房、建房!”何占山说,不少村民都在原平房的位置盖了楼房,土坯房没了,砖混平房不见了,小二楼起来了,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

20世纪90年代,乌鲁木齐城市扩张的脚步逐渐靠近八家户村。

2003年,八家户村迎来历史性转折——撤村建居工程正式启动。挖掘机的轰鸣声打破了村落的宁静,自建的小二楼、小三楼陆续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规划整齐的居民小区。

何占山对此十分豁达:“这是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他说,刚搬进楼房有的居民还不习惯,比如垃圾要统一扔、统一处理。但冬天不用架炉子烧煤,出门不用穿胶靴,楼下就是商店、市场,这不是咱们一直盼的日子吗?慢慢大家就觉得,这城里人的日子是真舒服!

2017年,乌鲁木齐老城区(棚户区)改造提升工程全面推进,何占山在泉州街住了20多年的房子也在改造范围内。

“说实话,有不舍,但更多的是期待。”他说,这次改造让八家户片区彻底告别了“城中村”的面貌,低矮的棚户区被林立的高楼取代,杂乱的电线埋入地下,曾经的土路变成了宽阔的柏油路。后来,他在距离原住址两公里的小区买了商品房,站在阳台上就能看见友好路商圈的灯火,“以前去友好商场要坐半小时马车,现在出门坐公交直达!”

如今的八家户村,早已融入乌鲁木齐的城市肌理:原3队所在的友好路成为繁华商圈,原1队所在区域建起了新疆师范大学等高校,原7队所在的四平路变成了政务服务聚集地。“以前全村才九百多人,现在一个小区的人数都比原来全村还多。”何占山笑着说,当年的“新疆第一村”已成为城市发展的缩影。

城市在生长,记忆却被温柔保留。虽然八家户村作为行政单位已经消失,已成为繁华都市的一部分,但“八家户”这个名字却延续下来。在原土地上,已经建设了多个社区,其中不少社区的名字都有“八家户”这三个字,如八家户社区、上八家户社区、东八家户社区、西八家户社区等,还有八家户路。

八家户村的改变,在乌鲁木齐的城市发展轨迹上留下了清晰的时代印记。20世纪60年代,乌鲁木齐最高的建筑是仅8层、高38.15米的新疆昆仑宾馆,被市民亲切地称为“八楼”,刀郎那首家喻户晓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更是让“八楼”这座建筑广为人知。何占山说,当年说起“八楼”,大家都觉得“好高啊”,哪能想到后来自己也能住上高层,小区还比“八楼”高太多了!

从旧貌到新颜,生活更新更好

老城区的蜕变,是一项关涉民生的系统工程。配套建设的学校、医院和超市,让生活便利度大幅提升。

何占山在乌鲁木齐生活的日常轨迹里,藏着乌鲁木齐这些年的民生进步。早上出门,小区门口的早餐店种类繁多;上午去社区活动室下棋,路过社区医疗服务站,能看到居民免费测血压;傍晚和老伙伴们在广场散步,保洁员正细致清扫路面。

“以前看病要进城,现在社区医院就能看常见病;以前买东西要赶集,现在超市就在家门口;以前娱乐就是听广播,现在社区有合唱团、舞蹈队,日子过得比蜜甜。”何占山说,社区工作人员的服务特别贴心,不管是老人办证还是孩子入学,一个电话就能得到回应,这是当年不敢想的事情。

2021年8月,银川路改扩建工程的施工进入尾声,这次施工让银川路 变为双向四车道还有步道绿道。(本报资料图片)

环境的改善是最直观的变化。何占山记得,15年前乌鲁木齐的冬天,天空总是蒙着一层“黑锅盖”,烧煤产生的煤灰让刚落的雪很快变黑,出门一天鼻孔里全是黑灰。2012年启动的“煤改气”工程,让这座城市彻底告别了燃煤取暖的历史。“现在冬天穿白衣服出门,晚上回来还是干净的!”何占山说,现在站在楼下,只要天气好,就能看见雪山,这日子,舒心!

数据印证着何占山的感受。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乌鲁木齐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2天,同比增加13天。曾经的“黑锅盖”早已被蓝天白云取代。

交通的发展更是让何占山感慨万千。以前从八家户村到红山还要坐马车,后来大家笑称那是“打马的”。如今,河滩快速路车流如织,苏州路立交桥纵横交错,从原来的八家户村到乌鲁木齐天山国际机场、乌鲁木齐站行车都不到半小时。

“看我家住的银川路,这几年也发生了大变化!”何占山说。

银川路连通沙依巴克区和高新区(新市区),此前,这条道路狭窄,部分路面还破损严重,加之周边停车秩序混乱,给附近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改变发生在2021年。

这一年,在以城市亮化、美化、净化为目标的“城变美”项目中,全长2500米的银川路由两车道拓宽为四车道,同时新建地下管网,还设置了步道以及宽6.5米的绿道,绿道中设置了健身器材、休闲座椅等,方便周边居民休闲纳凉。

“路宽了,景美了,出行更方便了。”家住银川路凯特小区的居民刘军生说,他在银川路居住了20多年,从自建房到商住小区,再到功能齐全的“15分钟生活圈”,城市不断发展,城市功能也不断升级。

夕阳西下,博格达峰的雪冠被染成金色,乌鲁木齐的灯火渐次亮起,从红山脚下延伸到八家户片区,与雪峰交相辉映。

在原八家户村7队,已经成为成了政务服务聚集地。(图由高新区(新市区)委宣传部提供)

“从土坯平房到高楼大厦,从泥泞土路到立体交通,从煤烟笼罩到蓝天常驻。”何占山说,他这辈子最幸运的,就是亲眼见证了这样的变化。看着生活越来越好,何占山感慨道:“没有党的好政策,哪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作为乌鲁木齐城市建设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何占山知道,这座城市的故事还在继续,就像博格达峰的冰雪消融成河,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奔向更美好的明天。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乌鲁木齐的故事,仍在不断续写。而那些镌刻在时光里的变迁印记,终将成为这座城市最珍贵的记忆。

文 图 /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牟敏

来源:乌鲁木齐晚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