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政客们醒醒吧!一边狂喊“中国危险”砸饭碗,一边求着中国做生意,这精神分裂玩大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8 12:01 1

摘要:最近德国政坛闹了个国际大笑话,连英国《金融时报》都看不下去了,直接评价这是德国新政府搞出的“超级外交灾难”!啥事儿呢?德国新上任的外长瓦德富尔,原本计划10月26号来中国访问。结果您猜怎么着?临门一脚,出发前三天,行程彻底黄了!虽然面上客客气气说是“中国这边时

最近德国政坛闹了个国际大笑话,连英国《金融时报》都看不下去了,直接评价这是德国新政府搞出的“超级外交灾难”!啥事儿呢?德国新上任的外长瓦德富尔,原本计划10月26号来中国访问。结果您猜怎么着?临门一脚,出发前三天,行程彻底黄了!虽然面上客客气气说是“中国这边时间不好安排”,但明眼人谁看不出来?根子就扎在德国某些政客天天挂在嘴边的那句魔咒——“中国危险”!正是这些没完没了的指责和唱衰,硬生生把一次重要的合作机会给搅黄了。

这事儿可不仅仅是个外交小插曲,它像一面照妖镜,狠狠照出了德国看待中国时那跑偏到离谱的认知!最讽刺的是,这种认知扭曲,直接导致了他们政策上的彻底精神分裂。

一边是政客们在台上蹦跶得欢,口号喊得震天响——“去风险”、“脱钩断链”、“中国威胁”。 那位瓦德富尔外长,人还没动身呢,就先放了一堆狠话,什么中国“支持俄罗斯侵略”啦、“暴露霸权野心”啦……好家伙,火药味十足。结果呢?北京方面一句“另有要事”,会面直接推迟,德国驻华大使还被请去中国外交部“喝茶”了。这脸打得啪啪响。更有意思的是,就在他们外长张罗着访华的时候,德国真正扛把子的大企业老板们,一个个默契地选择“家里蹲”,压根儿不愿意跟着去!为啥?因为精明的商人们心里门儿清,跟着去除了当背景板听训话,还能干啥?这种政商之间明显的温差,赤裸裸揭示了德国国内在对华政策上的巨大撕裂。

另一边呢?是德国经济对中国实实在在、根深蒂固的依赖!冰冷的数据不会撒谎,更不会玩政治把戏。 德国联邦经济部自己2024年的内部报告就说得明明白白:真要和中国“脱钩”?本国制造业的成本立马就得飙升 18%-23%!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是要直接动摇德国工业根基的!但政客们呢?选择性失明,继续高唱“去风险”的调调。2023年,德国搞了37项针对中资企业的投资审查,其中19项直接以 “国家安全” 为由给毙了。神奇的是,大多数还拿不出公开的具体证据支撑。这操作,是不是有点“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味道了?

这种分裂在今年10月的欧盟峰会上更是演到了高潮。 德国联合法国、波兰,雄心勃勃地要在欧盟层面推动对华“核选项”——扬言在中国可能的关税反制下,启动那个《反胁迫工具法案》,要封锁中国的半导体设计软件、电池关键原料、甚至连光伏技术专利授权都不放过!听着挺唬人吧?结果呢?现实分分钟教做人! 匈牙利第一个站出来坚决反对,直接否决!斯洛伐克也公开唱反调。意大利急了,担心中国一怒之下,自家红酒出口就得遭殃。最后,这场声势浩大的“讨伐大会”,只能灰溜溜宣告“下次再议”。为啥阻力这么大?核心就俩字:利益!实实在在的利益!谁也不敢拿自家生意和老百姓的饭碗去赌政客的面子。

来看看德国经济和中国绑得有多紧:2024年,中德双边贸易额干到了 2018.8亿美元 !德国从中国进口 948.3亿,出口中国 1070.5亿。电子电气、汽车、机械设备——这些德国经济的顶梁柱产业,哪个不是深度嵌在这个庞大的贸易网里?美国荣鼎咨询的数据更直白:2024年德国企业在华新增投资 57亿欧元,比上一年猛涨 25%!中国德国商会的调查更是亮眼:92% 的会员企业铁了心要继续留在中国市场打拼,而且很多企业在中国的营收占比都冲破了 三分之一 的大关!这哪里是“脱钩”?分明是“拥抱”得更紧!

说到产业链依赖,那更是德国经济最敏感的神经。 举个例子,德国引以为傲的汽车工业,91% 的稀土供应来自中国!世界化工巨头巴斯夫集团曾经煞有介事地做过“去中国化”评估,结果算盘一打,成本直接飙升 47%!吓得不吭声了。另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是德国化工巨头科思创(Covestro)。当中国商务部对欧盟产的聚碳酸酯(这东西可是德国的优势产品,车灯、手机壳、高铁车窗都离不开)发起反倾销调查的消息一出,科思创在法兰克福股市的股价,十分钟内立马暴跌 4.7%市值瞬间蒸发20亿欧元! 中国市场打个喷嚏,德国巨头就得重感冒,这依赖度,还用多说吗?

把视野放大到整个欧洲,这种依赖更是无处不在。 光伏级多晶硅,90% 靠中国;电池级锂盐,80% 中国供应;风电用的稀土磁材,对中国依赖度也高达 七成!产业链上下游早就盘根错节地深度绑定了。政客们挥动贸易壁垒的大棒,最终砸伤的,往往是自己人。

德国国内其实不乏明白人,媒体也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了这种认知与现实脱节的巨大危险。 《法兰克福汇报》在10月16日就刊发重磅文章,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正崛起成为 “主导性世界强国” 。人家可不是瞎吹,列得清清楚楚:全球工业中心地位、独立自主的数字标准体系建设、新能源技术的全球领先……这些都是实打实的硬实力。文章作者、特里尔大学的中国问题专家塞巴斯蒂安・海尔曼说得更透彻:在这个动荡不安的世界里,中国展现出的可预测性和合作姿态,正赢得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 全球多数国家,包括不少欧洲社会,对中国的欢迎程度甚至已经超过了美国!可悲的是,美欧的媒体还整天聚焦中国的所谓“弱点”,选择性失明,刻意掩盖了世界力量格局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

另一位评论家施泰因加特说得更是一针见血:“德国外交的核心问题,不在于中国变了,而在于德国人看中国的眼光歪了!” 这种扭曲的视角,直接导致了政策走向了完全相反的方向(南辕北辙)——天真地以为通过加关税、搞制裁就能阻挡中国的发展?最终结果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严重损害德国自身的利益!

为啥德国政客的眼光会这么歪?一个重要根源就是安全上对美国的深度依附。 美国的战略目标就是要遏制中国崛起,这把德国架在了火上烤——经济上离不开中国,安全上又绑在美国战车上。这种内在的巨大张力,让德国的外交政策像个没头苍蝇,左右摇摆,自己都晕头转向。有分析就指出,德法这次在欧盟峰会强推对华“核选项”,背后还藏着个小九九:想通过对华示强,来换取美国降低对欧洲汽车的关税。结果呢?现实又给了一记耳光! 特朗普政府嘴上说支持,反手就通过《通胀削减法案》,把大把补贴塞给了美国本土车企。美国商务部数据摆在眼前:2025年美欧汽车贸易逆差已经高达 620亿美元!要是欧盟真听了德国忽悠对中国加税,德国汽车产业自己就得额外承受 230亿美元 的巨额损失!这笔账,算得清吗?

德国化工协会忧心忡忡,连夜写了份报告警告:一旦中美这两个巨头在贸易问题上达成某种妥协,欧洲很可能落得个两头空——既丢了中国的订单,也捞不着美国的便宜能源!这种两头不靠岸的风险,政客们考虑过吗?

基层的反应更真实。 当对华强硬的调门越来越高时,德国工会组织直接坐不住了,急吼吼地给议员们发邮件敲警钟:你们这么瞎搞,企业要是顶不住受损倒闭了,工厂工人可能连四天工作制都保不住,得缩成三天!这份关乎普通人饭碗的邮件,被德国《图片报》直接放上了头版,标题直戳要害:“饭碗比口号重要”! 这份实实在在的焦虑,难道不是最响亮的民意?

这种担忧是杞人忧天吗?绝不是! 现实数据已经亮起红灯:德国机械制造业的出口额同比暴跌了 19%!法国核电站的关键部件,60% 依赖中国供应。这都清楚表明,整个欧洲的工业体系,对中国产业链的依赖是系统性的、全方位的。欧盟不是没想过另起炉灶,搞替代供应链。结果呢?芬兰试图建稀土精炼厂,结果因为技术缺陷导致放射性物质泄漏,项目直接被叫停!这残酷的事实再次证明:想短期内摆脱对中国的依赖?基本是痴人说梦!

所以,德国大使被召见、外长访华泡汤,这些看似孤立的外交风波,本质上都是认知严重偏差结出的苦果。 施泰因加特在他的文章里发出了灵魂拷问:德国,这个历史上靠着虚心学习英美才得以崛起的国家,到了21世纪的今天,还有没有勇气放下傲慢,去向一个制度不同但取得巨大成功的东方国家学习?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陷入一种 “只想惩罚,不愿学习” 的病态心态?

这种心态的底层,其实是西方世界面对中国崛起时一种深层的文明焦虑。 当中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并且取得辉煌成就时,西方那套自以为是的传统叙事体系被狠狠冲击了。于是乎,加征关税、挥舞制裁大棒这些在经济上往往效果有限的手段,反而成了他们维系心理上那点可怜兮兮的道德优越感的“安慰剂”。这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幻觉。

但数据和趋势从不骗人,它们正无情地拉大认知与现实的鸿沟:

在太阳能、电池技术、人工智能这些决定未来的关键赛道上,中国不仅追上了,甚至在多个领域已经实现了领先。

广大的全球南方市场,对中国的数字基础设施需求持续旺盛,热情不减。

中国商务部对欧盟聚碳酸酯的反倾销调查,冷静而理性。为啥?因为该产品在中国国内需求中只占 17%,国内石化厂开足马力,三个月就能把缺口补上! 这种强大的供给弹性,和欧洲对中国关键原料那种“离了就没法活”的高度依赖,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

就连德国经济部长也不得不公开承认:“全面脱钩的代价,我们根本承受不起!” 这句大实话,和他们某些政客天天挂在嘴边的强硬口号放在一起,简直充满了黑色幽默,也赤裸裸地揭示了政策在冰冷现实利益面前的妥协空间有多大。

市场的脚步永远比政治的喧嚣更诚实。 当匈牙利建成欧洲最大的光伏组件基地(用的当然是中国的技术或原料),当德国企业持续加码在中国的投资……这些无声的选择,都在清晰地指向一个与某些政客喧嚣截然不同的方向。这个方向的背后,是中德两国经济在市场、资本、研发、产业链条上早已深度融合、难以割裂的互补性。

德国最大的问题,真的不是中国太强或者“没用”了。而是某些人蒙上了自己的眼睛,捂住自己的耳朵,拒绝看清现实,拒绝倾听市场的声音和民众的呼声。 这种自我蒙蔽下的“为难”,最终为难的,只会是德国自己。这条路,真的还要继续走下去吗?时间,和市场,会给出最无情的答案。

来源:料惊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