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部分乡镇、村庄地名名称来源的总结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8 01:30 1

摘要:西秀区名源于2000年安顺地区撤地设市时,依城区中心的“西秀山”冠名而来。西秀山古称白虎山,与东胜山(青龙山)构成老城“虎踞龙盘”的风水格局,山巅文峰塔自明代起便是黔中人文地标,寓意振兴文风。其历史可追溯至春秋牂牁国,元代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置安顺州,明

一、西秀区整体名称来源

西秀区名源于2000年安顺地区撤地设市时,依城区中心的“西秀山”冠名而来。西秀山古称白虎山,与东胜山(青龙山)构成老城“虎踞龙盘”的风水格局,山巅文峰塔自明代起便是黔中人文地标,寓意振兴文风。其历史可追溯至春秋牂牁国,元代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置安顺州,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升为安顺府,民国三年(1914年)改设安顺县,2000年定名西秀区。作为“黔之腹,滇之喉”,境内屯堡文化、喀斯特地貌与红色遗迹交融,享有“屯堡文化之乡”“蜡染之乡”美誉

二、乡镇名称来源

1. 七眼桥镇

1927年修建滇黔公路时,在镇东河面修建上下共七孔的石桥,民众俗称“七眼桥”,镇名由此而来。明清时为“安顺东大门”,是屯堡文化核心区,境内云山屯、本寨村构成明代军事防御聚落体系,被誉为“冷兵器时代的最后堡垒” 。

2. 旧州镇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设安顺州治于此,明成化年间州府迁往今安顺城区后,此地因曾为州治故地得名“旧州”。作为“西南第一州”,古镇留存明清民居、城隍庙等遗存,是屯堡文化与民俗交融的典型代表 。

3. 龙宫镇

因境内国家5A级景区“龙宫”得名,景区以喀斯特峰林、暗河溶洞地貌闻名,“龙宫”之名源于洞内奇幻水景与民间“龙居洞天”的传说 。明代属普定卫屯军区域,现存屯堡村寨与溶洞遗址相映成趣。

4. 大西桥镇

因镇东古石桥得名,1984年由尚武乡更名而来。镇内鲍家屯村为明初“调北征南”屯军聚落,其古水利工程被誉为“袖珍都江堰”,是屯堡农耕智慧的实物见证 。

5. 双堡镇

因明代设“双堡屯”得名,“屯”为军事驻兵单位,“双”指境内两座防御堡寨 。镇内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达83.6%,是黔中重要的生态屏障,地名承载着军事防御与生态保护的双重记忆。

三、村庄名称来源

1. 本寨村

属七眼桥镇,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为“调北征南”军屯聚落,因是屯堡核心村寨得名“本寨” 。村内石墙碉楼与江南四合院交融,巷巷相通的布局兼具居住与防御功能,2001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云山屯村

属七眼桥镇,因坐落于云鹫山峡谷中得名,明初征南大军在此屯驻形成村寨 。寨墙依山而建,仅一条石阶通道入内,2000年被认定为“最大的明初屯堡文化村群落”,保留完整的明代军事聚落格局。

3. 鲍家屯村

属大西桥镇,明洪武二年(1369年),鲍氏始祖鲍福宝奉命屯驻于此,因鲍姓主导村寨事务得名 。村内依八卦阵布局,古水利工程沿用至今,是“大明屯堡第一屯”。

4. 吉昌屯村

属大西桥镇,原名“军粮屯”,因明初屯军储粮得名,清代雅化为“吉昌”,寓意“吉祥昌盛”。村内保留地戏表演与屯堡服饰制作技艺,是明代军旅文化传承的活化石。

5. 阿歪寨村

属幺铺镇,为布依族聚居村,“阿歪”为布依语音译,意为“山间平地”。相传是三国时期藤甲兵后裔栖居地,村内溶洞、石林与布依族民居相映,承载着民族交融的历史记忆。

西秀区地名深刻镌刻着屯堡文化基因与喀斯特地貌印记。乡镇名称多与军事屯驻(如双堡镇)、交通工程(如七眼桥镇)、历史建制(如旧州镇)相关,村庄名称则体现军事防御(如本寨村)、族群迁徙(如鲍家屯村)、民族语言(如阿歪寨村)等特色。特色地名中,“西秀”延续着黔中人文地标记忆,“旧州”见证了州治变迁,“云山屯”彰显着明代军事智慧。这些地名不仅是地域标识,更是西秀作为“屯堡文化核心区、黔中旱码头、喀斯特博物馆”的历史见证。境内云峰屯堡、旧州古镇与《贵州图经新志》《安顺府志》等文献相互印证,为探索明代军事屯垦、汉文化西南传播及民族交融提供了关键线索,展现了黔中地区多元文明共生的独特魅力。

来源:讲旅游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