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黏稠的4个信号,很多人没注意血管就堵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8 11:22 1

摘要:血液黏稠不是一种病,但它可以成为多种血管性疾病的“前奏”,尤其是中老年人群,若长期忽略,一场脑梗、心梗、肺栓塞可能悄然来袭。临床工作中,我们总结出几个常被忽视的“黏稠信号”,它们并不典型,却往往是身体发出的求救提示。

有位年近六十的老病号,三年前查出脑梗,回忆发病前唯一的征兆,是早上起床时脑袋发沉、手指发麻,以为是年纪大了血压低。

直到半边身体突然动不了,才意识到问题严重。住院后我们查血发现,他的血液黏稠度显著升高,血流速度变慢,血管内如同“河水变浆糊”,堵住了脑中一条小血管。

血液黏稠不是一种病,但它可以成为多种血管性疾病的“前奏”,尤其是中老年人群,若长期忽略,一场脑梗、心梗、肺栓塞可能悄然来袭。临床工作中,我们总结出几个常被忽视的“黏稠信号”,它们并不典型,却往往是身体发出的求救提示。

第一个信号是晨起头晕脑胀。很多人以为是休息不好,实际上夜间静息状态下,血流速度进一步下降,血液更易聚集、增稠。

早上起床后,大脑供血不足,容易出现短暂的眩晕、眼花,严重时甚至跌倒。这类症状在高血脂、高血黏度人群中极为常见。

第二个信号是手脚发麻、冰冷或刺痛感。当血液像泥汤一样流动缓慢,末梢循环最先受到影响。尤其是手指、脚趾这些“毛细血管末端”,血供稍有障碍就会表现出神经敏感的变化。

有些患者甚至在冬天出现“雷诺现象”,手指变白变紫,这背后常常隐藏着红细胞增多、血小板活性升高等血液异常。

第三个信号是静息心率偏快或心悸感明显。当血液黏稠,心脏为了维持器官灌注,不得不加快泵血频率。

有些人并非真正的心律失常,而是心脏在“加班”对抗沉重的血流。尤其是夜间平躺后,心跳突然加快、胸口发闷,这往往是血液流变学异常影响心肌供血的表现。

第四个信号是视力模糊、视野黑影飘动。眼底血管是全身最细小的动脉之一,血液黏稠时,视网膜血流最容易“卡壳”。有些患者出现短暂性视力模糊、黑影飘动、看灯光出现光圈,这些都提示可能存在眼底微循环障碍,有时甚至是视网膜动脉栓塞的前兆。

血液为什么会变黏?背后的机制比我们想象得复杂。高脂血症、糖尿病、慢性炎症状态、吸烟、脱水等因素都能影响血液的流变学性质。

尤其是甘油三酯升高时,血浆中的脂蛋白颗粒增多,会使血液呈现“乳糜状”。再加上纤维蛋白原升高、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血液就像一锅浓汤,栓子极易形成。

2020年《中华内科杂志》一项队列研究发现,血液黏稠度与脑卒中发生率呈正相关,在控制其他危险因素后,黏稠度每升高1单位,卒中风险增加约23%。

这组数据打破了很多人对血管病“只看血压血脂”的认知,提示我们应将血液流变学纳入心脑血管病筛查指标中。

不只是脑梗,血液黏稠还是癌症血栓高风险人群的共性特点。肿瘤细胞可分泌促凝物质,激活凝血系统,使血液更易形成微栓。

2022年《肿瘤》杂志一项临床观察指出,胰腺癌、肺癌、胃癌患者中,约有38%在确诊前3个月内出现过静脉血栓或血液黏稠相关症状。这也解释了为何很多癌症患者首发症状竟是“腿肿痛”或“肺栓塞”。

临床上我们还观察到,高海拔居住人群、慢性肺病患者、睡眠呼吸暂停人群,更容易出现血液黏稠。他们常伴随慢性缺氧,促使骨髓响应性地增加红细胞生成,从而导致血比容升高。这类人群在常规体检中往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都偏高,却未引起足够重视。

治疗上,血液黏稠并非一剂阿司匹林就能解决。用药前,我们会根据血液流变学检查、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等指标综合评估。

轻者可通过调节饮食结构、增加水摄入、控制血脂改善血流状态;重者需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降纤酶、低分子肝素等药物干预。

单靠药物并不保险。慢性脱水、熬夜、过度饮酒、久坐不动都会加重血液黏稠状态。我经常劝老年患者,别小看那一杯温水,每天清晨起床后的500毫升温水,是软化血管、稀释血液最朴素却有效的“药”。

预后方面,血液黏稠本身不是绝症,但它往往是“时间炸弹”。如果不加干预,后续发展的可能就是动脉粥样硬化加速、微血栓反复形成、靶器官缺血损伤。尤其是脑部、心脏、肾脏这些“高耗氧器官”,一旦血供不足,功能下降会非常迅速。

有意思的是,2023年一项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研究发现,一组长期保持高植物蛋白饮食、定时运动、高水摄入的老年人群,血液黏稠度与年龄并不呈正相关。换句话说,年龄并不是血黏的决定因素,生活方式调整仍有显著逆转空间

我们也不能忽略血液黏稠对心理状态的影响。有研究指出,血流缓慢可能影响大脑神经递质代谢效率,导致焦虑、注意力下降、情绪波动。

一些中老年人出现“莫名烦躁、坐立不安”,检查却找不到明显病因,深层次检查后发现是脑部微循环障碍引起的。

从医生角度看,血液黏稠是一种“隐匿性系统风险”,它不像高血压那样有数值警报,也不像糖尿病那样有明显症状,但它的破坏力几乎覆盖整个血管系统。很多人直到血管堵了才追悔莫及,实际早在数年前,身体就已经发出过信号。

血液流动本应如溪水清澈,它承载的不只是氧气和营养,也是一种生命节奏的体现。我们总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血液流通的顺畅与否,代表着身体运转的和谐程度。别等到栓子形成、管路阻塞,才想到逆转,很多时候,第一滴变黏的血,就是故事的起点。

[1]赵连友.血液流变学在脑卒中危险评估中的应用[J].中华内科杂志,2020,59(5):367-371.
[2]李惠芬,王志强.肿瘤相关血栓形成机制及防治研究进展[J].肿瘤,2022,42(6):567-573.
[3]陈建华.高原地区居民血液黏稠度变化及其对健康影响[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1,41(3):204-208.

文章旨在传播健康知识,禁止发布与医疗行业相关的言论,不得编造、传播虚假信息,不得发表背离国家政策、诋毁医院声誉、损害医院形象的言论。内容要传播正能量,必须积极正面,符合中国国情,立足于国家政策利好的观点,不得发表任何负面言论,确保内容符合主旋律

来源:李医师健康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