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等太宗登基改元贞观,仅仅两个月后,年仅八岁的李承乾就被册立为皇太子,皇家的储君之位,从来都不只是身份的象征,更是沉甸甸的期待,而早年的李承乾,确实接住了这份期待。
武德二年,唐太宗还是秦王时,嫡长子李承乾出生了,他是太宗与长孙皇后的第一个儿子,这份出身让他从一开始就被寄予厚望。
等太宗登基改元贞观,仅仅两个月后,年仅八岁的李承乾就被册立为皇太子,皇家的储君之位,从来都不只是身份的象征,更是沉甸甸的期待,而早年的李承乾,确实接住了这份期待。
史书中对少年李承乾的描述很明确,“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纯深”,换成现在的话,就是聪明、外形端正、还懂孝顺。
太宗为了培育他,几乎把初唐最顶尖的人才都请来了做老师李纲、房玄龄、魏征,这些在朝堂上能直言进谏的名臣,都曾是李承乾的师傅。
能有这样的师资,换做任何一个皇子,初期恐怕都会用心学习,李承乾也确实如此,面对年过七旬的李纲,他始终“大见崇重”,李纲讲君臣父子之道时,他能听得入神,连疲倦都忘了。
后来李纲去世,他还亲自立碑纪念,这份敬重,在皇家子弟里并不常见,不光是读书,太宗还早早让他接触政务。
十二岁那年,李承乾被安排到尚书省旁听案件审理,试着处理一些具体事务;贞观九年太上皇李渊驾崩,太宗要治丧,干脆把朝政都委托给了他。
没想到,李承乾把这些事办得相当出色,从那以后,只要太宗外出巡视,京城监国的任务就落到了他身上。
本来想,照这个趋势走下去,李承乾会是个合格的继承人,可谁也没料到,贞观十年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从贞观十年开始,李承乾像是换了个人。
史料里关于他的负面记录突然多了起来,而且每件事都透着荒唐。
最出名的是他和乐童称心的事他的叔父汉王李元昌送了个太常寺的乐童给他,这孩子长得好看,李承乾竟“与同卧起”,把人留在身边宠爱。
皇家私事本就敏感,更何况他已经有了太子妃,太宗知道后勃然大怒,直接下令处死了称心,这事要是放在普通家庭,或许还有缓和的余地,但皇家没有。
称心死后,李承乾悲痛得不行,偷偷在东宫里设了灵堂,立了称心的塑像,还让人早晚祭奠,自己更是常常去灵前徘徊流泪。
他甚至给称心修了坟墓、追赠官职,最后干脆以生病为由,好几个月不上朝。
如此看来,称心对他而言,可能不只是个乐童,更像是他在高压生活里唯一的情感寄托,而太宗的做法,等于是断了他这根寄托,更让人意外的是他对老师的态度。
早年对李纲那般敬重的人,后来竟容不下老师的劝谏,张玄素直言他做得不对,他不仅听不进去,还恼羞成怒,派人去刺杀张玄素。
这种转变太极端了,背后肯定不只是“叛逆”两个字能解释的,他还在东宫里模仿突厥人的生活,辫发穿羊裘,学着牧羊,甚至搭起帐篷住在里面,把羊烹煮了之后,抽出佩刀直接割肉吃。
更离谱的是他说的话:“我要是当了天子,一定要随心所欲,谁敢劝谏,我就杀掉他,杀他个五百人,天下难道还安定不下来吗?”这话里的暴戾,哪还有半点早年储君的影子。
最终压垮他的,是太子之位的威胁,太宗后来特别宠爱魏王李泰,明眼人都能看出,李泰对储君之位虎视眈眈。
李承乾心里肯定慌了,他先派人去刺杀李泰,失败后,竟选择了起兵逼宫,结果显而易见,谋反很快被镇压,他被废为平民,参与此事的大臣也都丢了性命。
贞观十七年,这个曾经的模范储君,彻底跌进了深渊,很多人说李承乾是自己不求上进,或是被坏人怂恿,可仔细想想,事情恐怕没这么简单。
初唐那会儿,天下刚安定没多久,从东汉末年到贞观初年,近五百年的动荡,让每个君臣都绷着一根弦谁也不知道唐朝能撑多久。
这种危机感,太宗肯定有,而他又把这份危机感全压在了李承乾身上。
他请来的老师,个个都是敢跟皇帝叫板的人,对太子说话自然也不会客气,张玄素骂他“无孝敬、不恭顺”,话说得那么重,少年人的自尊心哪能承受得住?
更何况,太宗自己是靠玄武门之变上位的,前面隋文帝、隋炀帝的太子也都没能顺利继位。
搞不清李承乾夜里会不会想,自己这个太子,会不会也落得同样的下场?长孙皇后在世时,还能在太宗和他之间调和,可皇后在贞观十年就去世了,没了这个缓冲,他的压力只能自己扛。
如此看来,他后来的荒唐,更像是长期压抑后的爆发,其实不光是李承乾,清代康熙的太子胤礽也是如此。
同样是嫡长子,同样早年被寄予厚望,最后也因为父亲的高压和兄弟的竞争,落得两立两废的结局。
看来“天家无父子”这话,不是没道理的皇家的权力太大,大到能盖过父子亲情,连教育都变成了“必须合格”的任务,一旦达不到标准,就可能走向极端。
太宗是个好皇帝,开创了贞观之治,但在做父亲这件事上,他确实不合格,他总把李承乾当成另一个自己,却忘了自己是从战火里闯出来的,而李承乾只是个在深宫长大的孩子,承受不住那么重的压力。
现在有些“虎妈狼爸”也是这样,总觉得压着孩子就能让他们优秀,可李承乾的故事告诉我们,没有沟通的重压,只会把人逼向相反的方向。
皇家的故事离我们很远,但其中的道理很近,无论是皇帝还是普通父母,教育从来都不是“我要你怎样”,而是“我们一起怎样”。
李承乾的悲剧,终究是“天家”的悲剧,可这份悲剧里的教训,却值得每一个家庭记住。
来源:史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