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最近的一番话,道出了汽车行业一个奇特的现象。他无奈地发现,吉利仿佛成了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人才蓄水池,各大新势力造车,似乎都绕不开从吉利“取水”这一步。从威马的沈晖到小米的胡峥楠,一个个响亮的名字背后,都有着吉利的烙印。他们带走的不仅是个人
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最近的一番话,道出了汽车行业一个奇特的现象。他无奈地发现,吉利仿佛成了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人才蓄水池,各大新势力造车,似乎都绕不开从吉利“取水”这一步。从威马的沈晖到小米的胡峥楠,一个个响亮的名字背后,都有着吉利的烙印。他们带走的不仅是个人经验,更是一整套被市场验证过的工作体系。李书福的叹息,背后是一个行业“黄埔军校”的甜蜜烦恼。
这背后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当其他车企忙着从海外挖角高管,或是从互联网公司引进营销天才时,吉利选择了一条更笨、更慢的路。它花了三十多年时间,投入上百亿资金,亲手建起了七所大学和技校。这些学校不是挂名的招牌,而是真正教人如何从零开始造车的摇篮。学生们在这里学习修理发动机、编写控制代码、调试车辆底盘。二十多万毕业生,八成涌入汽车行业,他们身上带着一个共同的标签——“吉利系”。
这个标签在人才市场上含金量极高。新势力们赶着出车、急着上市,根本没有时间从零开始培养工程师。他们需要的是能立刻上手、解决实际问题的“熟手”。吉利系的人才恰好满足了这种需求。他们懂技术,熟悉流程,更具备在工厂里摸爬滚打出来的实战经验。于是,吉利成了一个开放式的人才集市,谁来了都能挑走最好的那批。2020年之后,随着小米等巨头入局,这股挖人潮更是达到了顶峰。
这种局面形成了一种奇特的产业生态。新势力们凭借资本和概念在市场上风生水起,快速推出一款款新车,赢得了消费者的关注。人们惊叹于它们的成长速度,却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些光鲜亮丽的品牌背后,有多少关键岗位是由吉利培养的工程师在支撑。从供应链管理到底盘调校,从智能座舱到自动驾驶,吉利的基因已经渗透到整个产业链的毛细血管中。
吉利用三十年时间,为整个中国汽车产业铺下了一块块坚实的基石。当别人在烧钱打广告、抢市场的时候,它在默默地盖教学楼、培养工程师。如今,新势力们跑得飞快,脚底下踩着的,正是吉利一块块垫起来的砖。李书福的“破防”,或许更像是一位老农看着自己种下的树,被别人摘走了最甜的果实。这片森林的繁茂,终究离不开最初那个播种者的远见与坚持。
来源:汽车人物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