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疯卖傻,败坏风气,却日入30万!是谁在推波助澜?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8 06:09 1

摘要:结果很简单:几个曾经靠“疯癫”“人设”“刺激”上位的头部主播,有的被封号、有的被罚钱、有的进过监狱,有的变成了别人茶余饭后的笑柄,但留给行业的烂摊子还在。平台后台的数据显示,整治之后,仍有相当比例的新账号在模仿那些老路子,低俗化的影子没那么容易抹去。

结果很简单:几个曾经靠“疯癫”“人设”“刺激”上位的头部主播,有的被封号、有的被罚钱、有的进过监狱,有的变成了别人茶余饭后的笑柄,但留给行业的烂摊子还在。平台后台的数据显示,整治之后,仍有相当比例的新账号在模仿那些老路子,低俗化的影子没那么容易抹去。

说白了,这不是谁一个人闹出的事,是观众、平台和钱三方一起推着往前走的。观众有点儿猎奇,想看刺激;平台算法更看互动、看停留时间,数据蹭得高就优先推荐;资本盯着变现,谁能快拉业绩谁就是香饽饽。三股力一拧合,很多人就被拧着往边界上推,最后有人踩线,有人翻车。

拿几件事儿说清楚点儿。祁天道,真名孟凡斌。早些年因为和诈骗团伙有关被通报、判刑四年,后来因表现减刑提前出来。出狱后本来该低调做人,但直播间的路子没改,还是那套“刺激+夸张”。2024 年在三亚直播,用竹签戳了一个女游客臀部,公共场合把别人的身体当笑点,结果被处以行政拘留十天,平台也封了他的号。回头看他出名的那一套,台词快得像机关枪,动作夸张到要命,单日流水能到几十万。流量来了,底线一步步被推移,最后就从“炒作”翻到“违法”。这事儿提醒人:当影响力增长到一定程度,法律和道德不能被当成可以随便折腾的东西。

再说“东北雨姐”,常小雨。她是靠一条“东北人囤年货”的视频火起来:棉袄、雪地、腊肉、酸菜缸,这些元素放在一起,很接地气,带货效果立竿见影。开始她带的粉条、大鹅、稻田蟹卖得很好。可问题也来了。粉条被送检,主要成分是木薯而不是宣传的红薯;市场监管因此罚了 165 万并没收违法所得,还要她整改。消费者又投诉稻田蟹称重不足,大鹅和宣传不符;有人查出她所谓的“农家乐”早就转让,直播用的院子是租来的,原生态标签被扒掉后,人设直接崩盘。平台最终封了她的账号。这件事很实际地告诉我们:人设能带来一波热度,但产品一旦经不起检测,人设就是累赘,消费者的信任被打碎了。

还有展亚鹏,圈内叫 Giao 哥,现在也有人称他“幸福的小羊羊”。他出身农村,早年卖水果,后来靠一套极端表演方式出圈——在田里打滚、学动物叫、啃红薯,嘴里不停重复那句“giao”,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记忆点。很多动作看似随性,背后其实是演练过的剧本。他在直播里直接怼粉丝不刷礼物,指着钱说“我的豪车的油钱哪来?”这类话反而成了表演的佐料。被封号、被禁播多次,他每次能以各种方式回归,说明平台和观众都在给类似内容创造复活的土壤。短期高收益和低俗化的内容形成了某种市场逻辑,观众的期待又不断被往极端推。

把这些人放到一块看,能看到个链条:有人愿意为了好玩和刺激牺牲底线,平台按数据给流量,资本把能吸金的内容迅速放大。执法和监管会出手,平台会封某些账号,但套路复制、影子跟风并不会立刻消失。平台后台数据显示,整治之后,差不多十分之一的新账号还带着“模仿某人”“做农家人设”的标签上线;直播间里偶尔还能听到“giao”的口头禅,或者看到穿破旧衣服在田里演戏的场景。

这些乱象不是抽象问题,影响到具体人和日常生活。普通消费者可能会买到质量不合格的食品,钱和信任都受损;青少年看热闹,看着直播间火爆的路子学,以为出名只要搞噱头,这对价值判断不是好事;那些碰运气的人看到有人靠夸张拿钱就容易铤而走险,甚至跨过法律红线。监管会跟进,处罚会有,但每次处罚后留的裂缝,需要时间和制度去修补。

还有一点要注意,行业里的“热度机制”有惯性。观众一开始是被“好玩”吸引,久了口味就被调教;平台的推荐又在强化这种口味,形成恶性循环。像流水线一样,一环接一环,越走越远。做内容的个体可能想着“有观众就有钱”,但很多人没意识到,一旦用夸张和低俗换取流量,长期看会把整个生态拖垮。市场会有短期奖赏,但也会留下案子、罚单和信任赤字。

说白了,这既是技术的问题,也是社会的选择题。平台能不能把推荐机制往内容质量倾斜一点,监管能不能把处罚和预防结合起来,资本能不能多看长线回报,这些都要靠各方合力去改。普通观众也有份,更多的理性消费,不被噱头牵着走,本身也是一种力量。但这些改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简单,得慢慢来,一步步把被扭曲的激励关系扳正过来。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曾经被追捧的直播间、热销的商品,会慢慢成为案例教材,有人从中吸取教训,有人继续试着走捷径。市场会经历波动,监管也会调整策略,公众的注意力也会转移,但那些被踩过的底线、被伤害的消费者,短期内难以完全弥补。

来源:骞羽和骞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