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慧玲到张雪峰,贩卖焦虑该当何罪?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6 17:25 1

摘要:曾刷到个男博主,短视频里总说些看似有深度的话,还常直播连线帮人解心理困惑 —— 连线的大多是些语气忧郁、反复倾诉的女性,活像找不到出口的祥林嫂。后来 “北大女生对话上野千鹤子” 的话题火了,他发视频吐槽那三个北大女生,说她们像 “远古森林的回响”,这话让我觉得

曾刷到个男博主,短视频里总说些看似有深度的话,还常直播连线帮人解心理困惑 —— 连线的大多是些语气忧郁、反复倾诉的女性,活像找不到出口的祥林嫂。后来 “北大女生对话上野千鹤子” 的话题火了,他发视频吐槽那三个北大女生,说她们像 “远古森林的回响”,这话让我觉得有点意思。

他微信账号是公开的,我试着加了好友,才发现他是做心理咨询的,朋友圈明晃晃写着 “咨询需付费”。我一开始就说清楚:“就是随便聊聊,不用咨询。” 他也客气,说 “咨询自愿,没事”。

可微信聊天里的他,和视频里判若两人。一开始还挺热情,后来不管我说什么,他都绕回 “你说话有问题”“有心理疾病倾向”。我起初以为是玩笑,只觉得奇怪 —— 这人怎么没视频里那么有深度?直到后来他突然发火,说 “你烦不烦”“你心理问题特别严重”,还冷不丁冒一句:“大家都不过是露水情缘!”

我当时就愣住了:啥?我跟你?线下都没见过面,哪来的 “露水情缘”? 我压着情绪停了对话,洗漱完睡了。第二天打开手机,看见他发了条朋友圈,配着副高深莫测的语气:“没有人知道,你的大脑一直在欺骗你。”

我当即拉黑删除,连他视频号都设了 “不看”—— 这不是制造焦虑是什么?就算大脑真会 “欺骗”,难道能把头砍了用脚思考?再说,对素未谋面的女性说 “露水情缘”,这话里藏着多少没露的劣迹,想想都让人不适。更别说他最初承诺 “咨询自愿”,转头就没完没了洗脑 “你有病”,怕不是不管跟谁聊,都要把人说 “病” 了,好逼你掏咨询费?再联想到他直播里那些对他无限依赖的女性,突然懂了他的 “生意经”。

心理咨询师本该像医生,帮人抚平情绪 “小感冒”—— 毕竟人有情绪自愈力,不是所有困扰都要 “治”。可这位倒好,看谁都像 “病人”,毕竟他每说一句话都算 “成本”,不把你说 “病”,他怎么赚钱?要是人人都好好的,他这 “心理咨询师” 的招牌,怕不是要挂到天桥底下去?

这事让我想起流量时代里,遍地都是这样的 “收割者”。张琦说要 “提高认知跨阶层”,王慧玲教你 “冷酷无情只为自己”,张雪峰抓住家长对孩子的焦虑 —— 他们看似在说 “真相”,实则在卖焦虑、卖不满、卖恐慌。正能量常被说 “打鸡血”,可负能量才是最容易蔓延的毒 —— 当年大家都信 “2012 世界末日”,我那年花了最多钱,就因为觉得 “这是人生最后一年”,现在想起来,不过是被恐慌牵着走。

这些 “收割者” 的土壤,就是人的脆弱。没人愿意被焦虑、嫉恨缠上,可越脆弱,越容易为了 “抚平情绪” 掏腰包,像韭菜一样一茬茬被割。他们尝够了甜头,就越发没底线:怎么吸睛怎么来,怎么戳痛你怎么说,连面相都透着股 “走火入魔” 的劲儿 —— 我见过张雪峰年轻时的照片,清爽干净的小伙子,现在却满是狰狞和狂妄,一看就叫人反感,可不就是 “收割” 太投入,丢了原本的样子?

想起钻石的资本故事:本来只是块能磨玻璃的硬石头,商家造了个 “钻石象征永恒爱情” 的神话,一遍遍洗脑,把不值钱的石头炒成了 “爱情标配”。资本的魔力从来不是卖 “需要”,而是卖 “你必须有”—— 从 “你值得拥有” 到 “没有就是认知不够”,一步步把人套进消费陷阱。

叶芝说:“A civilization is a struggle to keep a self-control.” 欧丽娟教授把它译为 “文明意味着与时代的对抗”,樊小纯也这么说,这话越想越有道理。在这个人人都想赚 “焦虑钱” 的时代,我始终守着个小原则:工作不交朋友,交朋友不谈工作。曾有过破坏原则的时刻,但大多时候,我只想交个 “没利益牵扯” 的朋友 —— 可现在太多人加好友的目的,是 “交换” 而非 “认识”,你掏真心想聊天,人家盯着你的钱包。

有时候觉得,在满是 “生意” 的世界里,只想纯粹交个朋友,反倒成了最奢侈的事。但也正因如此,才更要守住那份 “自我控制”:不被别人的 “焦虑话术” 绑架,不把 “需要” 当成 “必须”,毕竟真正的安稳,从不是靠给别人送钱换来的,而是自己心里那杆 “不盲从” 的秤。

来源:重症医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