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汽车工业正站在一个微妙而关键的十字路口:一方面,产销与出口数据一路高歌猛进,技术“硬实力”的肌肉日益壮硕;另一方面,“价格战”、“同质化”的阴霾挥之不去,“品牌向上”之路充满挑战与迷思。
中国汽车工业正站在一个微妙而关键的十字路口:一方面,产销与出口数据一路高歌猛进,技术“硬实力”的肌肉日益壮硕;另一方面,“价格战”、“同质化”的阴霾挥之不去,“品牌向上”之路充满挑战与迷思。
在智能电动化时代,品牌究竟该如何向上突围?过去一两年,行业对此有过诸多思考与探索,一个愈发清晰的共识是——设计,正成为撬动品牌跃迁的关键抓手。比如,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就明确提出:“以前是科技第一,现在是颜值第一”,吉利等车企也相继把“设计驱动”和“审美自信”上升为集团级战略主线,试图用更鲜明的品牌语言和情绪价值,突破“内卷”的同质化边界。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上周在芜湖举办的奇瑞全球创新大会,吸引了全行业的关注。
大会从周六上午的发布会拉开帷幕,奇瑞发布了多项前沿技术成果,包括新一代电动平台、智能座舱系统和AI驱动的自动驾驶方案。下午的AI论坛聚焦人工智能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吸引了众多行业专家激辩未来出行生态。第二天,捷途品牌的纵横G700正式上市,以一段首个横渡长江的短片成为了全网热点。
然而,如果仅将奇瑞全球创新大会视为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技术秀”,那就低估了它的深度。这场大会的内涵远不止于“硬核”创新,它悄然地将设计美学推向台前。
作为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周一举办的奇瑞造型日系列活动让人们看到,奇瑞正在从传统的“理工男”形象,向一个注重情绪价值和美学表达的“全能男”转型。
许多人对于奇瑞的了解或许仅局限于“技术很强”,但实际上,奇瑞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届造型日,过去两年的风头被自家在电动、智能化的创新盖过,于是今年,奇瑞特意联合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举办了“2025中国汽车论坛——汽车造型设计专场主题论坛”,将其从企业内部交流升级为行业平台。
要知道,中国汽车论坛是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年度最大的论坛IP,也是汽车行业的年度最高端、顶级、权威的论坛之一,迄今已成功举办15届。论坛以“高端、求实、重效”为特点,聚焦行业当期发展热点问题,碰撞思想,是国内汽车产业发展的“风向标”。
奇瑞联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举办这场主题为“看见中国汽车之美”的行业论坛,不仅向世界宣告宣言:那个埋首于技术攻关的“理工男”,正在积极蜕变懂得审美、追求品味、拥抱情感价值的“全能男”,更代表着对中国汽车走向全球、扬名全球的期许。
正如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在论坛上所说:“中国的产品很多,但是我们的爆款产品不多,中国的车型每年非常多,但是我们让人记得住的经典的名垂青史的作品不多,所以我们也希望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来主办,把全国的所有的车企都调动起来,重视起来,把我们中国的造型从现在的跟随到我们来引领。”
1、从“功能满足”到“情绪共鸣”:设计成为新时代的“第一生产力”
为什么一向以技术见长的奇瑞,也开始将设计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答案藏在市场的风向里。第三方调研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中,超过60%的消费者在购车决策时将外观设计列为首要因素。小米SU7和小米YU7的爆火,某种程度也证明了这一定律,让用户感受到一种“属于我的独特表达”不仅是设计的任务,更是品牌精神态度的表达。
智能电动时代,电池布局和空气动力学要求让车型造型趋于相似(如低风阻的“水滴形”车身)。但这也催生了设计的“逆向创新”:品牌开始融入文化元素、科技交互和个性化表达,以创造情感连接。
总体而言,设计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品牌灵魂的载体,是于饱和竞争中开辟新航道的破冰船,这正是奇瑞这场设计论坛的核心议题。
作为主办方,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也在致辞中指出:“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赋予中国汽车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中国这片沃土上,完全能够诞生出极具魅力的设计语言,演进出独特的品牌DNA,与全球不同地域的文化之间形成交融。”
副秘书长柳燕则将设计定义为走向世界不可或缺的“软实力”。在她看来,当这份“软实力”与三电技术、智能座舱等“硬科技”结合,将能够更好地支撑起世界级中国品牌的崛起,托举中国汽车工业,实现从大到强的跨越。”
如果说行业协会的发言高屋建瓴,那么世界知名设计大师Chris Bangle的分享则直指人心。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汽车设计是“为人造机器注入产品人格与气韵”。
Chris Bangle认为,内饰是用户与“品牌承诺建立真实联结的场域”。从打开车门一刹那的怦然心动(初印象),到一切恰到好处的归属感(适应性),再到不经意间发现的贴心巧思(惊喜感),这层层递进的体验,恰是品牌与用户建立情感纽带的过程。他甚至引用孟菲斯学派的名言:“与爱无关之事,我毫无兴趣”,以此强调设计师必须倾注情感,与用户建立“爱的联结”。在他看来,新型汽车美学必将在中国诞生。
这些与奇瑞的判断不谋而合。这家以技术见长的企业,在全球创新大会上明确将设计创新纳入核心议题,并强调“以用户为中心”的造型体系。
这并非易事。正如 Bangle强调,美需要多样性,“当万物趋同追求一种美时,便无美可言”,脱颖而出需要“勇气”。而这份勇气,正是中国汽车从“制造大国”迈向“品牌强国”的必经之路。
从这个意义来说,这场行业级的论坛,不仅是一次“技术秀肌肉”,更是一场关于“美”的集体沉思,一次从追随到引领的雄心宣言,也是整个中国汽车工业通往下一个十字路口颇为重要的转折点。
2、解码奇瑞设计体系:从“用户洞察”到“品牌表达”的进化
如果说举办论坛是“起心动念”,那么奇瑞在设计领域的实践,则展示了其“知行合一”的决心。本次论坛上,奇瑞风云品牌首席设计师龚冯友对全新QQ品牌设计体系的深度解读,让我们得以窥见奇瑞设计哲学的系统性进化。
龚冯友的分享中,“用户”一词贯穿始终。奇瑞的设计团队将QQ的目标用户解构为“稳健小家庭”、“精致宝妈”和“悦己萌趣族”三大群体,并深入到他们的生活场景中——近郊游玩、亲子出行、都市通勤、社交分享……通过对这些场景的洞察,提炼出“自由与松弛”、“安心与掌控”、“探索与惊喜”等核心情绪价值。
从QQ的案例可以看出,奇瑞的设计已经构建起一套清晰的逻辑:以用户洞察为起点,以情绪价值为核心纽带,驱动品牌焕新与设计语言的创造,最终实现从产品到生态的全域体验统一。
这套体系的建立,意味着奇瑞的设计不再是零散的点状突破,而是进入了系统化、体系化建设的全新阶段。
当然,这种转变也在奇瑞其他品牌车型上有所体现。
以风云T11为例,这款中大型SUV融合东方美学与现代科技,前脸的“风云”灯组如水墨画般流畅,内饰强调“家”的归属感,契合Bangle的“适应性”理念。
捷途品牌的纵横G700则在“方盒子”越野车热潮中脱颖而出。不同于市场同质化产品,G700的前脸以“J”形日行灯呼应品牌,尾灯则呈“T”形,形成“JT”视觉标识。这种原创思考,让硬派外观注入玩趣元素,智能座舱可根据用户情绪调节氛围灯,增强“探索惊喜”。
星途品牌则以高端定位示人,如星途星纪元ET,其流线型车身融入“星河”设计语言,细节如隐藏式门把手和矩阵灯组,体现了细节之美。
iCAR V23的爆火,则证明了奇瑞在潮流与复古之间找到了绝佳的平衡点,它精准地捕捉了年轻用户对于个性化、玩乐属性的追求,以一种“方盒子+萌感”的独特姿态,开辟了新的细分市场。
尹同跃在论坛上转述了雷诺CEO卢卡·德·梅奥的评价,称后者在看过众多中国车型后,唯独对奇瑞iCAR V23印象深刻。
从风云的科技、捷途的硬朗,到星途的豪华、iCAR的潮玩,奇瑞正在用不同的设计语言,为旗下各个品牌精准画像。这种“和而不同”的品牌矩阵设计,正是奇瑞从“理工男”走向“全能男”的最有力证明。
3、从“厚积薄发”到“引领未来”:构建设计的“人才土壤”
一场论坛的价值,不仅在于当下的思想碰撞,更在于它为未来播下了怎样的种子。奇瑞深知,设计的崛起绝非一日之功,它需要肥沃的土壤和源源不断的活水。
资料显示,凭借多年来在造型设计领域的深耕不辍,奇瑞已经打造了一支国际化、年轻化、多元化的造型团队,截至目前,奇瑞集团在国内外已设立10个造型中心,共有来自不同国家的1000多名人员的设计团队,服务于集团各品牌并打造差异化的设计语言。
尹同跃在总结陈词中坦言:渴望中国能诞生自己的“红点大奖”和Chris Bangle。
为了培养更多的后备力量,奇瑞汽车与国内十所知名高校携手,共同成立“艺术开阳实验室”,正式启动艺术开阳实验室战略联盟,面向全生态链、产业链,实现企业与高校的精准对接,加速新技术的落地与“上车”。
与此同时,奇瑞汽车还与高校紧密携手,自2023年起连续三年举办“全球大学生汽车设计大赛”,为全球设计新星搭建起一个公正、开放的梦想舞台。今年的大赛以“全域共生•道”为主题,开展了一场关于未来出行愿景的深度探索,吸引了来自全球300所高校的逾千名学子踊跃参与,经过三轮严格的评审,最终有15位卓越的设计新锐脱颖而出,荣获奖项。
从千人国际团队的组建,到携手高校成立实验室、举办全球大赛,奇瑞不再满足于一时的技术惊艳,而是着眼于未来,耐心灌溉一片成长沃土。这不仅是企业的远见,更是一个行业领军者为中国汽车审美崛起所承担的责任与承诺。
结语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从奇瑞全球创新大会的技术展露,到造型设计论坛的美学沉思,我们看到了一个中国汽车领军企业更为完整和立体的形象。它不再仅仅满足于造出一部“好开、耐用”的车,而是致力于创造一部“好看、好用、好懂你”的车。
这场由奇瑞发起的关于“美”的探讨,是一个缩影,它折射出整个中国汽车行业在告别野蛮生长后,向更高价值链攀升的集体努力。
当“理工男”开始深入思考艺术、哲学与文化,当“硬科技”与“软实力”实现同频共振,我们有理由相信,那股由设计驱动的、真正能打动全球人心的中国汽车力量,正在崛起。而世界,也终将“看见中国汽车之美”。
来源:华山论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