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刚落幕的布鲁塞尔记者会上,首相斯霍夫那试图掩饰的坚定表情仍历历在目。他的质问——“您这是荷兰的愚蠢行为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荷兰信誉消逝的层层涟漪。
刚刚落幕的布鲁塞尔记者会上,首相斯霍夫那试图掩饰的坚定表情仍历历在目。他的质问——“您这是荷兰的愚蠢行为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荷兰信誉消逝的层层涟漪。
这场行动早已昭然若揭。上周,荷兰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9月30日冻结安世半导体全球30个主体的资产与业务权限;10月1日,企业三名外籍高管同步申请暂停中国籍CEO职务;10月7日,法院火速裁定股权强制、剥夺原管理层治理权。”整个过程衔接得过于顺畅,显然背后有人刻意操控,然而首相在镜头前却试图将其归咎于偶然。
当记者将“愚蠢”一词直截了当地抛出时,直播画面中斯霍夫的喉结明显地滚动了下。他没有选择回避,反而用一种近乎强硬的语气回应:“不,这是非常明智的。”紧接着抛出的理由令人哑然失笑——他声称这是因为企业CEO“管理”,与国际博弈毫无瓜葛。
这个借口实在是太过劣。一家跨国企业的管理层问题本应由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依规解决,何时轮到一个国家以“国家安全”为由强行介入?这简直就像邻居以你家孩子教育不当为由,直接冲进家门更换户主,还美其名曰“为你好”。更讽刺的是,法院文件早已透露了真相:这一切背后是某势力的施压,荷兰不过是想通过换掉中资背景的CEO来换取某种豁免。首相口中的“明智”,归根结底不过是对强权的屈最令人担忧的是他对后果的轻描淡。斯霍夫表示已经与、中国方面沟通,“措施已见成效”,然而现实却截然相反。中国的反制立即生效,而欧洲汽车业已是一片哗然——安世半导体是全球汽车芯片供应链的关键一环,荷兰的这一举动无异于直接掐住了德国汽车工业的“咽喉”,许多企业正为可能的断供而恐慌不安。德国工业界的批评声此起彼伏,连欧盟内部也开始质疑荷兰这种“拉着盟友陪葬”的做法。
作为一个从小听着“荷兰是商业天堂”故事长大的中国人,我深知这场闹剧的代价。我们国家所依赖的,不正是法治契约信用吗全世界的资本之所以愿意涌入这里,正是因为这里有着“规则透明、权益保障”的美誉。然而现在,荷兰却带头破坏规则,用莫须有的罪名剥夺企业所有权,这无异于告诉全球投资者:来荷兰投资要碰运气,说不定哪天就不合政客的心意,就会被扣上“管理不善”的帽子,失去一切。
下午浏览国内企业家论坛的现场视频,有人直呼“投资环境一夜变天”,还有人将此次事件称为“海盗式接管”——这四个字如同耳光般响亮。要知道,我们的祖先曾靠贸易起家,靠信誉立足,如今却被贴上“不讲规矩”的标签,这种信誉的崩塌,可不是开几次记者会就能挽回的。
窗外的雨开始下起来,正如此刻商界弥漫的寒意。斯霍夫在记者会上反复强调“明智”,但经济数据不会说谎,国际舆论沉默,被伤害的信任更不会轻易恢复。他或许能依靠话术蒙混过关,但骗不过市场的敏锐目光——当一个国家政治算计凌驾于商业规则之上,把短期政治利益置于长期发展之上,所谓的“明智”,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愚蠢。
记者会最终以首相仓促结束问答告终。那句“你认为荷兰愚蠢吗”的质问,他未能给出真正答案。但看着股市里相关板块的暴跌曲线,看着外资撤离的统计数据,看着国际媒体“自毁长城”的评价,早已清晰可见。今夜的雨,宛如为我们失去的信誉而落下。
来源:冰淇淋谈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