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纪念日,在这场伟大的保家卫国之战中,数万名云南子弟兵奔赴前线,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开栏的话】
2025年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纪念日,在这场伟大的保家卫国之战中,数万名云南子弟兵奔赴前线,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在朝鲜前线,云南籍官兵占比达六成的志愿军第50军创造了一个个彪炳史册的战绩:歼灭英军皇家坦克营——志愿军首次全歼敌军整建制装甲部队;十八勇士夜袭水原城——小分队夜袭美军指挥所,完成任务后安全撤离;血战白云山——阻击美军11昼夜,被志愿军总部授予“白云山团”荣誉称号,也是志愿军唯一成建制步兵团荣誉称号……
在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云南子弟兵在战场上用生命和热血书写了云南荣耀、中国排面、民族丰碑,他们的英雄事迹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云新闻客户端联合抗美援朝纪念馆,推出系列融媒体报道《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云南故事》,跨越75年时光,致敬不朽,敬请关注。
“这儿的每一寸土地,都在反复的争夺。这儿的战士,嘴唇焦干了,耳朵震聋了,眼睛熬红了,他们用焦干的嘴唇吞一口干炒面,一口雪……这儿的每一个人都在经历着‘日日夜夜式的考验’……”。在《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手稿中,魏巍满怀感情地写道。
1951年著名作家魏巍手稿《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
根据朝鲜战场的所见所闻和对汉江南岸坚守防御作战部队指战员的采访,魏巍以饱满的激情记述了志愿军部队在天寒地冻、粮弹供应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顽强进行坚守防御作战的艰苦历程。
1951年3月24日,《人民日报》刊发《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真实记录了志愿军第50军和第38军112师在第四次战役中浴血坚守的壮烈场景,成为见证汉江阻击战的重要历史文献。
在第四次战役运动防御期间
有一位战士
被称为“高地上最后一位战士”
听到他的故事无不震撼流泪
他是40军119师356团1连8班班长
曹庆功
图为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赴朝作战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1950年10月,25岁的志愿军战士曹庆功踏上了抗美援朝战场。跨出国门前,他给远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的父母写下了一封家书。
在朝鲜战场,曹庆功在冰天雪地里愈战愈勇,屡立战功。1951年3月中旬,曹庆功所在的志愿军40军119师356团运动到洪川江北岸,准备沿江构筑防线。他带领两名战士,在紧邻公路的286高地阻击敌人,上级赋予他们的任务是坚守一天。
曹庆功和范玉良、杨家义两位战友防守的286高地不仅地势平坦,而且河道多为浅滩,配备坦克等重武器的敌人想要渡江轻而易举。286高地就像一座桥头堡,扼守着敌人北进的咽喉要道。
三个人如何和人多势众、装备精良的敌人进行正面的对抗?
曹庆功的《革命军人证明书》
曹庆功沉着应战,指挥另外两名战友把机枪弹夹压满,手榴弹盖全拧开,等敌人冲到阵地前沿时,再突然发起反击。就这样敌人退了下去,曹庆功他们趁机爬出掩体,搜集敌人的武器和弹药,加强了阵地上的火力。
随后,敌人在江对岸的八峰山顶上,架起4挺重机枪,居高临下,扫射286高地。试图通过火力压制,发起第二轮偷袭。曹庆功的战友范玉良不幸被机枪射中,当场牺牲。曹庆功以阵地上的巨石作掩护,开火吸引敌人的注意力,并让杨家义从侧面攻击,打了偷袭的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可就在杨家义起身投掷手榴弹时,被子弹击中,壮烈牺牲。
曹庆功
此时,曹庆功一人守卫着一座高地,决意战斗到底。他一边躲着对面八峰山上的机枪,一边机智地在战壕里穿梭,这边打几枪,换个地方再打几枪,敌人被打蒙了,以为阵地上有几处火力点,只好又退了下去。
这时,后方派来一名通信员,通知负伤的曹庆功撤离。曹庆功知道,坚守一天的任务还没有完成,他必须死守,为后撤的志愿军部队争取更多的时间。他掩护通信员撤了回去,孤身一人留在阵地上。激战中,曹庆功一只手臂被炸断,他靠一只独臂投出数颗手榴弹,再次打退敌人。但自己也因伤势过重,昏倒在阵地上。
醒来后,曹庆功将剩余的手榴弹用嘴一颗颗咬开盖子,露出拉环引线,再将它们整齐地放在手边,注视着敌人进攻的方向。这一次,敌人分三路冲上阵地,此时他们才发现,阵地上只有一人。敌人用蹩脚的中文劝曹庆功投降,他一言未发,选择拉着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曹庆功牺牲后不久,前来接替防御的战斗小组夺回了阵地。当担架员找到曹庆功的遗体时,发现他右手食指和中指上还套着3枚手榴弹铁环。曹庆功隶属的第40军,在朝历经190余次战斗,歼敌5000余人,这光荣的战绩,是由他和战友们苦战的鲜血凝成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等着我》栏目截图
战后,曹庆功被追记特等功,是志愿军授予的51位一级英雄之一,也是唯一的云南籍志愿军一级英雄。他的英雄事迹谱写成歌曲在全军广为传唱,激励将士英勇杀敌,保家卫国。
防守286高地是战术的博弈,更是勇气的比拼、意志的对决。
“曹庆功不怕死、不怕牺牲、不怕流血,打完了子弹打手榴弹,打完了手榴弹打石头,打完了石头打拳头。”时任志愿军第40军第120师第359团1营教导员王凤和在后续采访中说道。
云南日报-云新闻 抗美援朝纪念馆 联合出品
策划:谢炜
统筹:张海燕 黄佳伦
资料:抗美援朝纪念馆 王欣馨
编辑:李兴文
美编:刘韬
云南日报-云新闻 观云南 知天下
来源:云南日报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