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从产房抱回宝宝时,我盯着这个皱巴巴的小生命,连呼吸都不敢太用力——怕换尿不湿弄疼他,怕喂奶姿势不对呛到他,夜里总醒着看他的胸口起伏,就怕漏了什么细节。
刚从产房抱回宝宝时,我盯着这个皱巴巴的小生命,连呼吸都不敢太用力——怕换尿不湿弄疼他,怕喂奶姿势不对呛到他,夜里总醒着看他的胸口起伏,就怕漏了什么细节。
后来才知道,很多新手爸妈都和我一样,不是不爱孩子,而是怕“无知”耽误了孩子。其实新生儿护理没那么难,记住这20条“关键要点”,避开常见误区,就能帮宝宝健康度过第一个月。
宝宝刚落地的72小时,是护理的“黄金关键期”,这5件事一定要做对:
1. 1小时内必须“贴贴”开奶:哪怕没下奶,也要让宝宝多吮吸。别觉得“没奶吸了没用”,吮吸能刺激妈妈泌乳,还能让宝宝在熟悉的心跳和体温里找到安全感,比任何安抚都管用。
2. 24小时内接种2个“保命针”:卡介苗(防结核病)多数医院会直接安排,足底血采集(查遗传代谢病)和听力筛查,护士会提前通知时间,千万别因为“怕宝宝疼”而错过,早筛查早安心。
3. 别打断宝宝“超长睡眠”:新生儿每天要睡16-20小时,中途偶尔睁眼、哼唧都正常,别手忙脚乱去抱、去喂,打扰睡眠反而影响发育。
4. 脐带护理“只做2步”:每天用碘伏擦脐带残端和周围,保持干燥就好。别用酒精(太刺激),也别裹太厚(不透气易感染),多数宝宝两周内会自然脱落,脱落后再护理1-2天就行。
5. 胎便变化要盯紧:出生2-3天排黑绿色胎便,1周左右转成黄色软便。如果超过3天没排便,或大便带血、发灰,一定要及时问医生,别自己瞎琢磨。
很多护理误区,看似“为宝宝好”,实则可能伤害他。这8个细节一定要记牢:
温度别“捂”,22-26℃最舒服:宝宝怕热不怕冷,别裹得像粽子。摸他的后颈,温热无汗就是刚好,一旦出汗,很容易长热疹、捂出湿疹。洗澡“3个精准”:水温37-40℃(用手腕内侧试,不烫就行),时长5-10分钟(别泡太久),洗完立刻擦干穿衣服,尤其要注意脖子、腋窝这些褶皱处,别残留水分。吐奶处理“别慌抱”:喂奶后先竖抱,让宝宝头靠在肩上,空心掌从下往上轻拍,直到拍出嗝。如果突然呛奶,先让宝宝侧躺或趴在你腿上,拍背让奶液流出,千万别立刻竖抱,容易让奶呛进气管。补AD/D3“从第8天开始”:别等宝宝满月再补,出生第8天起,每天交替吃AD和D3(比如今天AD、明天D3),能帮宝宝吸收钙,预防佝偻病。记得按剂量吃,别过量。红屁屁“预防大于治”:勤换尿不湿(一般3小时换一次,拉了立刻换),换之前用温水洗屁股,擦干后厚涂护臀膏,每天让宝宝趴着晾10分钟屁股,比红了再涂药管用多了。皮肤保湿“每天做”:新生儿皮肤薄,容易干、长湿疹,每天洗完脸、洗完澡,厚涂婴儿高保湿面霜,尤其是脸颊、额头这些容易干燥的地方,坚持涂能减少皮肤问题。昼夜颠倒“早调整”:白天别拉严窗帘,让宝宝知道“亮天是白天”;晚上尽量不开夜灯,哪怕喂奶也只用小夜灯(别照脸)。别觉得“宝宝小不用调”,早帮他区分昼夜,你后续也能少熬点夜。3个月内“3个不做”:不枕枕头(脊柱还没发育好,枕枕头会变形)、不绑腿(宝宝腿弯是正常的,绑腿会影响髋关节发育)、不把尿(不仅伤脊柱,还会影响自主控尿能力)。有些“老经验”其实是误区,踩一次就可能伤害宝宝,这3个“绝对不能做”的事,一定要记死:
1. 绝对不挤乳头:不管是男宝还是女宝,都别听“挤乳头能防乳头内陷”的说法。新生儿乳头肿胀是正常激素反应,挤了容易引发感染,严重的还会导致乳腺炎。
2. 绝对不剃胎毛:胎毛会自然脱落,剃胎毛不仅不会让头发更黑更密,还可能划伤宝宝头皮,引发毛囊炎。真想理,等宝宝满月后用婴儿理发器轻轻修短就行。
3. 绝对不摇晃宝宝:别用“摇晃哄睡”,哪怕宝宝哭到撕心裂肺,也只能轻拍、轻声哄。新生儿脑部还没发育好,剧烈摇晃会导致“摇晃综合征”,严重的会影响智力,甚至危及生命。
别觉得宝宝小“啥也不会”,适当训练能帮他发育得更好,关键是“不强迫、不折腾”:
两周后练“追视”:用黑白卡(颜色对比强,宝宝更容易注意到),距宝宝眼睛20-30厘米,慢慢左右移动。每天练2-3次,每次1分钟,能锻炼宝宝的视力和颈部力量。偶尔“趴睡”练颈力:等宝宝能抬头后(一般两周左右开始尝试),在成人看护下让他趴一会儿,每次不超过10分钟。别在刚吃完奶后趴,也别让他独自趴,避免窒息风险。其实新手爸妈不用追求“完美”,我们都会有手忙脚乱的时候:第一次换尿不湿漏了一身,第一次喂奶弄湿衣服,夜里抱着哭不停的宝宝掉眼泪……但这些都没关系,只要我们用心记住这些“关键要点”,避开明显的坑,就是对宝宝最好的负责。
如果你也是新手爸妈,或者身边有刚生孩子的朋友,欢迎点赞收藏这篇指南,也可以在评论区聊聊:你护理宝宝时,最头疼的一件事是什么?
来源:唐代胖贵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