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财长贝森特自曝:我也是豆农,中国不买大豆,我也感到痛苦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7 23:30 1

摘要:当地时间26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的一句“我也是豆农”,让中美贸易争端中的大豆议题再度成为焦点。在ABC电视台的《本周》节目中,这位前华尔街对冲基金高管对着镜头直言,中国拒绝购买美国大豆的举动让他“感到痛苦”。

当地时间26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的一句“我也是豆农”,让中美贸易争端中的大豆议题再度成为焦点。在ABC电视台的《本周》节目中,这位前华尔街对冲基金高管对着镜头直言,中国拒绝购买美国大豆的举动让他“感到痛苦”。

贝森特的“豆农”身份并非空穴来风。

《纽约时报》披露,他持有价值2500万美元的北达科他州大豆农田,这些资产每年能为他带来超100万美元的租金收入,而该州约70%的大豆原本都销往中国。

更值得关注的是,作为美国内阁官员,贝森特本应在任命后90天内剥离可能引发利益冲突的资产,但他至今仍未完全履行承诺,剩余资产中大部分是他口中“流动性极差”的农田。

巧合的是,这位与大豆贸易存在直接利益关联的财长,正是当前中美贸易谈判的主导者之一。

今年以来,中国对美国大豆的采购量持续锐减,9月更是出现自2018年11月以来的首次“零进口”。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1-9月中国大豆累计进口量达8618万吨,同比仍增长5.3%,这意味着中国的大豆需求并未萎缩,只是采购方向发生了根本性转移。

与此同时,美国大豆迎来二三十年来的罕见丰收,供需失衡叠加贸易壁垒,让美国豆农陷入了“丰收却愁卖”的困境。

数据显示,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从2016年的约40%下滑至2024年的20%左右,而巴西同期对华出口占比已超过七成。

2025年1-8月,巴西向中国出口大豆超7700万吨,同比大幅增长,阿根廷更是在取消大豆出口税后,两天内就收获了70亿美元的中国订单。除了转向南美,中国还通过优化饲料配比、提升本土产能等方式降低对外依赖,“大豆多元化”战略正在稳步推进。

这场大豆困局的形成,是多重矛盾交织的必然结果。从美国方面来看,关税政策的反噬效应首当其冲。

随着对华关税不断加码,美国大豆在华市场的价格竞争力持续下降,中国买家为规避成本风险自然选择转向其他供应方。

康奈尔大学农业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沃尔的分析一针见血:“关税带来的剧烈波动,让美国农民的处境雪上加霜。”

更严峻的是,今年美国大豆产量创下数十年新高,丰收与滞销的反差,让这场危机被进一步放大。

对于美国豆农而言,这场危机的冲击是全方位的。

大豆出口占美国大豆总产量的一半左右,而中国曾是其最大买家,巅峰时期吸纳了美国六成以上的大豆出口。

为了弥补缺口,美国豆农曾远赴越南、菲律宾寻找新市场,但现实却给了他们沉重一击——“我们无法在一夜之间找到能替代中国的市场”。

芝加哥农业资源公司预测,若中国在11月中旬前仍不恢复采购,美国大豆今年对华销售损失可能高达1400万至1600万吨,对应的经济损失将以十亿美元计。

美国农业领域的小企业破产申请数量已升至五年来最高点,许多农民在高投入与低售价的挤压下勉强维持生计。

从全球贸易格局来看,这场大豆博弈正在重塑国际农产品供应链。

巴西已出台政策建立专属大豆供应链,阿根廷通过取消出口税抢占市场份额,南美国家正在加速填补美国留下的市场空白。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与巴西已签署长期采购协议,两国金融机构还联手创建基金,为农业合作提供资金支持,这种深度绑定意味着美国想要重新夺回中国市场份额,难度越来越大。

有分析指出,即便未来中美贸易关系缓和,美国也难以短期内恢复昔日的市场地位,“供应稳定性”的缺失,让其在竞争中处于被动。

贝森特的“痛苦”或许有两层含义:作为农田持有者的个人利益受损,以及作为财政部长对农业危机的担忧。

但需要明确的是,这场困局的始作俑者,正是美国政府推行的贸易保护政策。关税壁垒看似是施压手段,实则是一把双刃剑,既伤害了贸易伙伴,也让本国农民付出了沉重代价。

长远来看,中美大豆贸易的修复,不仅需要谈判桌上的协议,更需要重建贸易信任的土壤。

对于美国而言,想要重新赢得中国市场,不能仅靠短期的协议承诺,而需要提供稳定、可预期的贸易环境,摒弃动辄加征关税的单边主义做法。对于中国而言,“大豆多元化”战略既是应对贸易风险的现实选择,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长远布局。

这场围绕大豆的贸易博弈,本质上是全球化时代利益共同体的生动写照。

没有任何一方能在贸易战中独善其身,唯有尊重市场规律、坚持互利共赢,才能让大豆这类关乎民生的农产品,重新成为连接各国经济的纽带,而非贸易争端的牺牲品。

贝森特的“豆农之痛”,更应成为警醒:在复杂的全球贸易网络中,任何将经济问题政治化、将贸易合作工具化的做法,最终都将自食其果。

来源:今日爆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