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中国—东盟博览会展馆内,一块实时更新的智慧大屏,成为观察农业数字化转型的直观窗口。这张跨国“数字农幕”背后,捷佳润科技集团正以“AI巡园助手”为代表的智能系统,重构传统农业生产逻辑——将农业从“看天吃饭”的传统困境,推向可预测、可控制的精准化新时代。
2025年中国—东盟博览会展馆内,一块实时更新的智慧大屏,成为观察农业数字化转型的直观窗口。这张跨国“数字农幕”背后,捷佳润科技集团正以“AI巡园助手”为代表的智能系统,重构传统农业生产逻辑——将农业从“看天吃饭”的传统困境,推向可预测、可控制的精准化新时代。这不仅是中国农业智能化转型的缩影,更标志着中国农业科技以系统化解决方案新范式,叩开东盟乃至全球市场的大门。
AI巡园助手:东博会上的“数字农具”价值突围
捷佳润展区的互动屏上,“AI巡园助手”运行逻辑清晰呈现:通过整合气象站、虫情仪、土壤监测设备等终端,系统可完成温度、湿度、土壤pH值等12项环境数据的实时采集;同时借助计算机视觉技术,监测叶面积指数、果实数量等8项作物生长指标,甚至能精准识别30余种病虫害与杂草类型。目前该系统已支持柬埔寨、老挝、越南等多国语言。
“数据采集频率达每日1次,相当于给作物配备了24小时‘私人医生’。”捷佳润企划部员工现场演示,用户只需通过APP设定巡园范围与频率,系统便能自动生成H5动态报告或PDF分析文档,关键指标与风险预警一目了然。
东博会现场的签约数据,更直观印证技术的市场穿透力。截至展会闭幕,捷佳润已与马来西亚、柬埔寨等3国企业达成合作,将“AI巡园助手”纳入当地榴莲、橡胶种植的智能化升级计划。这一突破并非偶然——此前该系统已在6个国家落地,服务超200万亩农田,覆盖水稻、榴莲、甘蔗等60余种作物。
“东盟高温高湿气候易爆发病虫害,传统人工巡查疏漏率高达40%。”企划部员工解释,针对区域需求,团队特意优化AI模型的热带作物识别算法,并支持越南语、老挝语等多语种交互。马来西亚榴莲园引入系统后,病虫害损失率从18%降至5%,产量提升22%;在老挝4000亩香蕉园,配套的精准灌溉系统实现节水50%、化肥农药用量减少25%,完美契合东盟国家绿色农业需求。
“AI巡园助手的核心不是硬件,而是背后的农艺模型与数据生态。”企划部员工透露,系统整合1000余家农业企业的种植经验与专家智慧,能基于地块气象、土壤数据生成定制化方案;甚至可通过“土谛AI”对话系统,解答“适宜种植品种”等问题,10秒内给出专业答复。这种“数据+算法+农艺”模式,正推动农业从“经验种植”向“科学决策”转型。
政策东风更加速转型步伐。随着《面向东盟人工智能赋能发展科技能力提升行动三年工作方案(2025-2027)》实施,捷佳润计划未来三年在东盟建立5个智能农业示范园,将“AI巡园助手”与水肥一体化系统结合,打造从“田间监测”到“精准管控”的全链条解决方案。
展会闭幕之际,各国商客经实操体验“AI巡园助手”后纷纷表示认可。有商客评价:“传统人工巡检存在管理盲区与效率瓶颈,而AI智能管理系统通过全周期数据采集与分析,实现了对千亩果园生长状态的精细化管控。”当前,农业智能化转型已进入实质落地阶段,依托大数据与AI算法构建的作物生长模型,正逐步替代传统人工经验,以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推动农业生产管理模式系统性变革,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开辟新路径。
数字大脑赋能:从“看天吃饭”到“数据决策”的农业变革
在南宁隆安县丁佳镇的智慧蓝莓基地,技术人员通过手机屏幕远程操控百米外的电磁阀,精准调节作物灌溉。这片230亩的数字果园中,传感器持续采集每株蓝莓的叶片湿度、土壤养分与果实生长数据,形成实时数据流汇入云端“数字大脑”。该基地由广西捷佳润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运营,既是其智慧农业的实验场,更标志着企业从智能灌溉设备供应商,向AI驱动的农业解决方案服务商转型的关键一步。
捷佳润创立于2008年,最初专注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的研发与推广。团队成功开发的水肥一体化智能管理系统,直接实现资源利用效率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在捷佳润数字果园,化肥用量减少40%,灌溉节水超50%,从根本上扭转传统模式下化肥利用率低、水资源浪费严重的问题,被农户称为“种田神器”;同时,农业生产对人力的依赖大幅降低,单人管理千亩农场成为现实,劳动力成本下降逾70%。
广西贵港柑橘基地果农黄伟的经历更具说服力:他的百亩果园引入系统后,通过AI图像识别实现病虫害精准点杀,每年节省农药成本6万余元;亩产从2500公斤提升至3200公斤,优质果率从60%提高到85%,综合收益增长达40%。这种“技术降本—产量提升—品质优化”的正向循环,生动诠释“AI+农业”的核心价值。2017年,捷佳润登陆新三板,成为国内智能水肥一体化领域首家上市公司。但随着行业竞争加剧、产品同质化凸显,单一设备销售模式逐渐遭遇增长瓶颈。
恰逢人工智能技术加速发展,捷佳润顺势启动业务转型。近年来,公司持续将约10%的营业收入投入技术研发,累计研发经费超4000万元。通过整合北斗卫星导航、物联网、大数据与AI技术,陆续推出“土谛AI”“AI巡园助手”“AI农场天气”等应用。其中核心产品“土谛AI”具备作物病害快速诊断功能,用户上传病叶图像后3秒内即可获得精准防治方案;同时能评估指定地块的作物适应性,提供种植风险分析报告。
南宁智慧蓝莓基地的应用数据显示,相关技术使肥料利用率提升40%至50%,节水比例达70%,高端果品产出率提高30%。种植主管通过移动终端上传农事记录,系统随即生成施肥与病虫害防治指导方案——以往技术人员需花费数小时实地巡查、依赖经验判断,如今三维果园系统可清晰呈现每棵果树的生长动态。
捷佳润AI系统不仅在国内多场景成效显著,在国际市场亦展现竞争力。去年在尼日利亚沙漠环境中,借助该技术种植的土豆,体积较当地传统品种大出约一半。目前公司正加紧开发适配越南农业环境的“土谛AI”版本,推动智慧农业技术向东盟市场扩展。其业务模式也从单一设备出口,升级为整体AI农业解决方案输出,智能系统现已落地全球6个国家,覆盖越南、马来西亚、泰国等地果园,服务总面积突破200万亩。
从设备制造到数据驱动,捷佳润的转型历程,折射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路径。依托AI技术,这家南宁企业不仅实现自身质变,更深刻影响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引领农业从依赖天气走向依靠数据决策的新阶段。最终,捷佳润的实践超越单一技术应用,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户参与”的产业融合模式。
数字农具全球突围:从中国方案到东盟市场的价值重构
在东博会“AI+农业”展区,观展市民陈玥(化名)提出疑问:“这套AI灌溉系统,能否适配东南亚的热带作物?”工作人员当场调出马来西亚猫山王榴莲种植数据——通过智能喷灌与AI巡园系统,当地合作农场农药使用量减少30%,果实糖度提升1.5-2度,产量与经济效益显著提升。这场展区内的技术问答,并非偶然的展示环节,而是中国“AI+农业”技术打破地域适配壁垒、实现全球化落地的微观缩影,更折射出中国农业技术从“产品输出”向“方案输出”的进阶。
从贸易数据看,中国与东盟的农业合作正迎来结构性升级。据海关统计,2025年前8个月,我国对东盟进出口农产品2906亿元,同比增长9.7%,占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值的20.1%;东盟已连续8年保持我国农产品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但长期以来,我国对东盟农业合作多集中在种子、化肥等传统生产资料领域,技术输出占比低,且以单一设备销售为主,缺乏全流程服务能力。捷佳润的实践正打破这一格局:截至2025年,公司已在老挝、泰国、马来西亚等6个东盟国家落地智慧农业项目,其中老挝4000亩香蕉园通过精准灌溉系统实现节水50%以上;马来西亚榴莲园应用“土谛AI”系统后,不仅解决热带作物病虫害预警滞后问题,还通过土壤墒情动态监测,将灌溉周期从固定天数调整为“按需供给”,进一步降低水资源消耗。
“东盟市场的需求,倒逼我们的技术更‘接地气’。”捷佳润数字果园总经理张兴杰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坦言。以尼日利亚吉加瓦州项目为例,当地电力供应不稳定、网络覆盖率不足30%,传统依赖实时联网的智慧农业系统难以运行。捷佳润团队针对性开发“离线模式”——系统可本地存储7天土壤、气象、作物生长数据,待网络恢复后自动同步至云端;同时将设备功耗降低40%,搭配太阳能供电模块,确保断电状态下核心灌溉控制功能正常运行。最终,该项目让沙漠地区种出亩产超2000公斤的高品质马铃薯与番茄,打破当地“靠天收”的种植困境。
这种“本土化改造”思路,正是中国农业技术出海的核心竞争力——不同于欧美企业“标准化产品+高付费服务”模式,中国企业更擅长根据目标市场的农业生产条件、经济承受能力、基础设施水平调整方案,通过“基础功能免费+增值服务按需付费”的分层模式,降低技术应用门槛。这与《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中“推动智慧农业技术普惠化应用”的要求高度契合。
回到国内市场,“AI+农业”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产量提升,更在于填补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数字鸿沟”。毕马威中国《田野之声・现代农业发展深度调查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3.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4.3%,整体水平跨入世界第一方阵;但农业生产信息化率仅接近30%,距离《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提出的“2028年底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到32%以上”目标仍有差距,且区域发展不均衡。
捷佳润的“数字农具”正成为弥合差距的重要力量。公司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东博会期间便与钦南区政府签署AI智慧农业合作意向书,推动当地首个智慧农业示范项目建设。这种“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户参与”的模式,正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主流路径。
从产业变革视角看,捷佳润“数字农具”的背后,是中国农业从“资源驱动”向“科技驱动”的深层转型。2013-2022年十年间,我国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2%,化肥、农药使用量却持续下降,这种“增产不增耗”的态势,正是科技赋能的直接结果。而“AI+农业”的深入推进,将进一步释放生产力——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安徽省农业生产综合增效5%-10%,农业生产信息化率高达52.15%。在“数字农具”的助力下,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从南宁蓝莓园到东盟香蕉种植基地,从尼日利亚沙漠农场到马来西亚榴莲园,捷佳润的故事是中国“AI+农业”产业发展的缩影。它证明,农业现代化不是遥不可及的“高科技概念”,而是能让农户实实在在增收、让土地持续产出、让资源高效利用的“数字革命”。正如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负责人解读智慧农业政策时所言:“发展智慧农业,是在农业农村领域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也是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难题的关键一招。”
当越来越多的“土谛AI”“AI巡园”系统走进田间地头,当越来越多的智慧大屏连接起中国与东盟的农场,中国农业不仅将实现自身转型升级,更将为全球农业现代化提供“低门槛、高适配、可持续”的中国方案——这既是“AI+农业”的深层价值,也是中国农业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底气所在。(杨丽艳 陈雅君 梁露 林红晔 广西财经学院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新闻23级学生)
来源:瞰见新八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