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可能以为,这种家庭的孩子,从小在实验室泡着,三岁背量子力学,五岁写论文。
他爸是杨振宁,可他家孩子没一个当院士的。
你可能以为,这种家庭的孩子,从小在实验室泡着,三岁背量子力学,五岁写论文。
实际呢?
长子在谷歌捣鼓量子芯片,次子在天上找小行星,女儿跑去非洲治疟疾。
一个搞工程,一个搞天文,一个搞人道救援,没一个按“诺贝尔家族继承人”剧本走。
清华那笔叫“杨武之奖学金”的钱,二十年资助了四百多个孩子,八成以上都去交叉领域了。
不是物理,不是数学,是生物信息、神经工程、量子材料交叉的怪专业。
杨振宁自己写过手稿:“兴趣不是被培养出来的,是被放生的。
”
他不逼孩子做物理学家。
他逼他们读书。
每周三本专业书,两本乱七八糟的书。
哲学、小说、昆虫图鉴,只要不是教科书,都行。
女儿在非洲的日记里写:“爸爸说,能救人的,不一定是医术,也可能是知道怎么读一张疟疾地图。
”
他家的教育,不像别的学霸家庭,一上来就拼竞赛、拼升学。
他们拼的是“你能耐得住多久的无聊”。
杨光诺说,他做量子处理器那阵子,连续八个月只干一件事:调试一个总出错的低温电路。
没人夸他,没人看着他。
他就是天天坐那儿,听机器嗡嗡响。
有人问他,你爸没给你压力?
他说,压力是别人给的。
我爸给的是自由——但不是没边的自由,是“你得自己找出值得你花十年的东西”。
现在网上总说:富人教育是精英路线。
不对。
他家的路,是“先让你自由,再让你负责”。
不靠光环,不靠标签,靠的是小时候读过的那两本破书,长大后在某个凌晨三点,突然想起来,那本书里有条线索,能解决你现在的难题。
杨振宁自己说,他这辈子最大的成就,不是拿诺奖。
是他女儿在撒哈拉教当地护士用手机记录病人数据时,孩子说:“这是爸爸说的,信息比药更重要。
”
他没传给子女物理公式,也没帮他们进名校。
他传的是:别怕走偏路。
只要你还在读、还在问、还在试,那就不是失败,是路没走完。
真正的教育,不是把你塞进一个成功模板。
是让你有资格,自己定义什么叫值得活的一生。
来源:园里小憩花影中
